发布时间:2009-07-08 00:04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8-03-27 | 查看:1770次
新华网郑州3月27日电(新华网记者张兴军)春分时节,记者走访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所在的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书记的谈笑风生中,从父老乡亲生活的点滴变化中,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中,记者发现,唐庄镇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背后,依稀隐藏着一套“加减乘除”法则。
加法: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1987年,吴金印初到唐庄镇担任党委书记,当时全镇财政收入仅为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元。
为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实地调查后吴金印发现,唐庄镇西部有山,靠山吃山,因此可以在石头上做文章;东部地处平原,土质好且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大棚蔬菜;北部丘陵干旱地薄,适宜种植耐旱的林果树木;南部低洼地带适宜发展粮食和养殖业。
据此,以吴金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由此为全镇每个地方的农民都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
有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再加上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唐庄镇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92万元和4140元。
减法:村镇改造,减少土地浪费
俗话说,“农村工作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富起来的唐庄人开始争先恐后建新房,但由于缺少规划,一方面形成大量“空心村”,另一方面反复投资建房,建房周期长的10来年,短的甚至三五年,从而造成土地和钱财的双重浪费。在此背景下,唐庄镇开始了村镇改造建设。
截至目前,全镇34个行政村中已有20多个完成了新村规划,85%的农户都按照规划建设了新居。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一条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甚至连通往田间地头的生产路也都实现了硬化;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住宅楼不但外观新颖别致,而且内部功能齐全。
“村镇改造后,虽然我们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但是整体占地大为减少,效果非常好。”石屏村村民刘成安开心地说。
数据显示,改造前平原区和丘陵山区户均宅基用地分别为423平方米和397.8平方米,但人均住房面积仅为25平方米;改造后平原区和丘陵山区户均宅基用地分别减少至134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但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了50平方米。
据了解,村镇规划后,唐庄镇共节约土地2000多亩。除建工厂用地外,还可腾出1500多亩土地,并且部分村庄规划改造后,可达到30年内不再新占土地。
乘法: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智慧
作为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深知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远超个人,因此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每次决策前,当地领导班子都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从而使决策引发乘数效应。
代庄村是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村支书李灿明告诉记者,全村从1999年起开始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但当时不少村民不理解,工作阻力很大。为此,全村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大会,多方讨论,最终制定了“先拆给补助,后拆少补助,影响工程没补助和先拆者优先挑选宅基地位置”的奖惩措施。
方案定下来后,拆迁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多村民由于自家人手不够,甚至把亲戚都叫来帮忙,形成一个相互拆迁的高潮。
由于全镇各行政村所处山区平原地形各异,住房观念也不相同,为了使村庄规划符合实际,镇里不但多次请来规划设计部门实地勘察,并将设计图张榜公布,然后各村从下至上屡次开会讨论,力争充分尊重民意。
“一切为了老百姓,一切也要依靠老百姓。”吴金印说,“干群关系就是鱼水关系,善于利用群众的力量,一就能变成十,离开了群众,再简单的工作也没戏。”
除法:科学发展,革除污染企业
唐庄镇的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当年提出“西抓石头”的发展思路后,全镇一度出现了上百家石料加工厂。但多数厂工艺落后,没有除尘设备,致使唐庄一度成为当地的污染大户。
盆窑村村民张泳是当时全镇拥有石料加工厂最多的老板。“我的3家加工厂全在107国道两边,行人从附近经过后,身上立即留下一层粉尘。”张泳说,“最受影响的是两边的庄稼和果树,粉尘影响了授粉,结出来的桃子又小又难看。”
说起这段“弯路”,作为唐庄镇“领头人”的吴金印毫不回避。“石料加工厂在发展全镇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方面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一对照,我们确实是污染大户。”
就这样,吴金印带着全镇领导干部,一边检讨和调整工作思路,一边痛下决心革除污染企业。
3月20日,记者实地采访时看到,当年受污染最重的107国道两边都栽上了树,12个环保型石料加工厂分别集中在唐庄镇新建设的两个园区内。
唐庄镇副镇长赵治国告诉记者,拆除这些加工厂后,全镇财政收入减少了上百万元,“但原来5个厂的产量比不上现在1个厂,现在5个厂的污染比不上原来的1个厂。这样做,值!”(完)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