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6 15:00 |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2018-3-14 | 查看:3117次
近期在网络媒体引发关注的联合国发布“中国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将我国与美、日、德、英等7国的“GDP流向”进行简单比较,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生活等项目在“GDP流向”中的占比分别为2.7%、0.4%、3%、4%和1%, 均显著低于其他7国;同时,中国行政费用在“GDP流向”中的占比高达70%,而其他7国均在10%以下。
对于这项比较研究存在的基本概念不清、资料来源不明和数据比较不实等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发言人和官网文章已经作出了清晰的回复与辨明。事实胜于雄辩, 撇开这份研究在方法、数据和论据上的缺陷,与研究结论相反,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民生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初次分配和完善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优化政府支出结构,GDP中劳动报酬占比一改下降趋势开始逐步上升,同时民生支出持续上升,政府消费占比保持平稳,“三公”经费大幅减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红利惠及人民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 用行动实践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
我国GDP中劳动报酬占比开始逐步上升
已经有相关专家指出,网传“中国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混淆了基本概念,即GDP是一个产出的概念,不存在“流向”一说。
事实上,从非精准意义上讲, 资金流量表基本反映了GDP的“流向”,而GDP中劳动报酬占比能够部分反映初次分配中经济发展惠及人民的水平和程度。2000年之后,在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化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一度处于下降的通道。但是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持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显著增长。2015年,按照实物交易资金运用数据,我国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7.9%,较之2012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表1),显著高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比如墨西哥同期的平均值仅有27.8%),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韩国同期平均值为45.2%,而意大利的平均值为41.3%)。而同期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占比平均值也仅为50%左右,这说明我国的劳动者报酬比重经过这些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正在逐步提高,GDP 的“要素流向”正在向劳动者倾斜,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向“还富于民”的方向发展,劳动者逐步更多享受到GDP增长带来的成果。
我国财政的民生领域支出保持了较高增速
网传“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显示,我国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生活等项目在“GDP 流向”中的占比均显著低于对比的其他国家。抛开其比较方法的谬误,这个结论显然与事实严重不符。
从财政民生支出的总体情况看,我国财政支出连续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倾斜。2012 年以来,中国在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主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2-201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6%、11.5%、14.3%、15.5%和11%,均超过了同期中国名义GDP的增长速度。2012-2016年,五个民生领域的年度财政支出总额由4.8万亿元上升到7.3万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37.9%上升到38.6%。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政府将越来越多的财政资源投入民生领域。
分领域看,我国财政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文化体育领域的支出增速很快,民生财政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在全球都属于较高水平。
教育经费支出持续增长。2016 年全国教育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达到了2.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32%,占总的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在2014年达到了15.2%,美国、日本和英国该比重分别为14.5%、9.3%和13.7%,均低于我国的水平。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2016年, 我国科技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达到了0.66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3.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 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远超其他三个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别为0.6%、1.1%和1.1%),与传统创新强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美国2.8%、德国2.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占比迅速提高。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达到了1.3万亿元, 较2012年增长82%,占总的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5.8%上升到2016年的7%。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8-2014年间上升了0.96个百分点,不仅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速(比如,同期印度和俄罗斯分别增长了0.35%和0.85%),还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增速(比如, 同期英国仅增长了0.26%)。
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文化体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6 年,我国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事业上的公共财政投入分别达到2.1万亿元和0.3万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72%和39%。两者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总比重由2012年的11.8%上升至2016年的13.2%,在全球各国中也属于中高水平。
我国政府消费占比平稳且“三公”经费锐减
网传“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诟病我国行政费用在“GDP 流向”中的占比高达70%,而其他7 国均在10%以下,纯属臆造。
首先,无论从人均还是占比看, 我国政府消费支出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从人均政府消费支出来看, 2016年,我国人均政府消费支出为1174美元/人,远低于同期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人均政府消费支出(图1)。从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来看, 2007-2016年,我国政府消费支出占比由13.5%小幅升至14.4%,年均占比为13.5%,不但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全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持平,略高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表3)。
其次,我国政府行政性支出显著下降。2017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同时,从2012 年到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逐年下降,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和48.25亿元,中央“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得以兑现。同时,大部分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也实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政府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明显下降。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民生领域支出增长之快、劳动就业满意度改善之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之巨前所未有、全球未有,在我国现发展阶段实属不易,不是一张不甚科学的“中国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就能简单否定的。当然,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待加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旧面临不少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随着我国逐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全面实施财政绩效管理,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能力,政府行政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效率将持续提高,改革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也将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中国“GDP流向”辨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