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反转(4图)

发布时间:2018-03-19 19: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19日 12 版 | 查看:714次


  1月11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小球员在冬令营进行头球练习。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供图

  2015年4月28日,福建泉州,独轮车老师,骑着大轱辘,一个个轱辘递减,最后的一年级的小女孩骑着最小的独轮车,在老师的熏陶下,学校的孩子们爱上了独轮车运动。资料图片

  2015年12月26日,浙江省宁波大学校园内,许多刚刚参加完今年考研的学生在他们的同学陪同下,来到学校操场,尽情玩耍。一学生在足球场上练习飞身捕球之时。资料图片

1月4日,中连川小学的足球队在进行体力拉练。学校位于海拔2300米的兰州市榆中山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每年11月过后,北山气温最低低至零下20摄氏度。学校操场有限,为了达到体力上限,每天都会在附近山路进行体力拉练。“走出大山,以后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是这支山里娃足球队的梦想。2017年8月他们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U11冠军杯赛,获年龄组第七名。

  3月初,拿到刚刚出炉的2017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特征的抽查结果,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

  张一民是牵头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负责人。从2000年开始,他参与了历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监测等工作。

  从2015年到2017年,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全国32所高校分别组成32个抽查工作组,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的数据进行抽查复核,并对当年各地各校上报的体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比对,抽查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3年的有效样本分别为126080、221053、220330人。

  张一民是这3年调查的技术负责人。在对比了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后,“我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青少年的体质终于稳步回升了。”张一民说,“我对2018年的数据更有信心了。”

  “史上最高规格”的学校体育文件发出动员令

  在张一民的印象里,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的关注始自本世纪初。

  2001年,包括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10个部委参与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发布。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国民体质状况的家底。媒体对这份报告的概括简单而形象:中国人长高了,发胖了,变弱了。

  而青少年体质因为有所对比而格外引起社会的关注——198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体委、卫生部和国家民委4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性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并把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每5年公布一次调查结果。1990年和1995年的调查结果都是一个结论:持续下滑。当时,这个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社会、学校,尤其是家长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多呈滞后性。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佳带来的危害,往往要在青少年成年以后才会逐渐显现和发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分析。

  2000年的调查结果出来了,在青少年体质连续15年下滑后,这个问题终于引起了上自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全员关注。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中国拥有12.59亿人。而同一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从幼儿园到大学共有2.4亿多名在校学生,约占全国人口的20%。可以肯定地说,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今天全民健康的“基数”,是明天全民健康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体育锻炼得到加强,但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修订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并于2002年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要求把给学生做体测推广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

  2005年,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又出来了,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这一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和肥胖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为此,美国制定了“美国为了更健康的青少年一代行动起来”的国家体育活动计划;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恢复苏联时期的“苏联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日本对《体育振兴计划》(2000年)进行部分修改,把“抑制学生体质下降,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振兴的首要目标。

  各国经验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题,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国家发展,涉及国家利益,必须进行国家干预。

  而其中,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基础工程。于是,号称“史上最高规格”的学校体育文件出台了。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被业界称为“中央7号文件”。这份文件明确提出了“533”的目标,即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3项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3种健康状况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更重要的是,中央7号文件强调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体育课虽小,却关乎青少年体质;学校体育工作虽小,却关乎青少年成长成才。在不少体育研究者看来,中央7号文件这是向全社会发出了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动员令。

    “53号文件出炉记”

  2012年,中央7号文件提到的时间节点——“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期了。 2012年以后,中央7号文件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还是否要继续执行?

  而此前,经过一番努力,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下滑的现象开始得到初步遏制——下滑趋势放缓,但是视力不良继续上升,并首次出现低龄化倾向。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一次明确把学校体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作为战略主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美好的愿景需要有相关的文件或政策体系跟进、细化和系统化。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门需要有明确的意见,更需要对中央7号文件实施的5年效果进行评估,提出下一阶段学校体育的工作思路和要点。为继续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2013年需要出台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文件。”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刘海元说。当时,他被借调到教育部体卫艺司工作,全程参与了这个“新文件”,即后来被称为“53号文件”的起草过程。

  2012年3月5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向有关部领导汇报全年工作计划,并提出请示,建议以教育部办公厅名义开展中央7号文件实施5周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调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

  3月8日,教育部领导同意这一请示,并建议“将全年体育工作以此为线贯穿起来,统一以部名义印发一个2012年含大中小学在内的体育工作的文件”。这被认为是起草53号文件的直接起因。

  时隔3日,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的杨桦,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二是进一步加强保障青少年体质的系统规划和法制建设;三是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的保障措施。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这个建议,明确要求:青少年体质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目前状况堪忧。要认真研究采纳有关建议,完善法规措施,提供必要设施,动员组织社会力量, 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刘海元对此记忆犹新。

  5月8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一致认为:怎么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都不为过,要出实招、硬招和绝招来加强学校体育,要把政府、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学校体育的难题,并提出应该以“意见”的方式下发文件。

  6月28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国务院召开,10多个部委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对教育部提交的《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稿进行了审议。10多个部委领导同志一致赞同此文件的下发,认为加强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并同意把体育纳入考试,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此外,他们还建议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监测的督导检查,并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与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结合起来。

  7个多月的时间,经过6次大的修改完善和近20多次的小修改后,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正式发布,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学校体育的绩效评价机制、合力推进机制和条件保证机制。

  “作为中央7号文件的延续和细化,53号文件以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存在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操作性更强,意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体制和机制,为学校体育长效工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季浏这样评价。

    学校体育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下的硬骨头

  党的十八以来,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文件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4月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

  2014年7月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

  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而“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23个字被认为充分折射出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高度重视和延续性,并提升了重视程度。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凡是列入《决定》中的问题都属于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这点来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即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说。

  更进一步的解读是:“中央把学校体育列为重要国家大事,把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视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是要坚决啃下的一块硬骨头。”毛振明说,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之高,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决心之强,学校体育责任之重大。

  一位管理学专家说过:我们不能拿着旧地图去寻找新世界。为了寻找新世界,教育部描绘、重置自己的学校体育地图——摸清已有工作和成绩的规律,同时,寻找下一步改革要啃下的“硬骨头”在哪里。

  2014年3月,教育部组织专家成立了《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起草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起草小组分赴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和甘肃等地调研,采用多种方式,与地方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起草小组于2014年6月初,形成了《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的初稿,并在3个多月里,先后多次与相关部门、专家、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讨论。

  起草小组找到了导致“硬骨头”的根本原因:监管缺失。并认为,要想解决“各地学校体育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与做差一个样”这个老大难问题,必须加强督导检查等评价机制的建设。

  2015年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在连续25年下滑之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开始触底反弹。另外面对的严峻挑战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在下滑;近视率、视力不良率还在不断提升,而且农村学生视力不良率的上升速度已经超过了城市学生。

  究其原因,相比小学生和初中生,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监管手段还不到位。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这个被认为是“从顶层设计上来说是最有针对性的”27号文件强调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明确提出来: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明确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里。学生体质健康每年都检测,连续3年下滑要受罚。

  “优先发展教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把体育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的教育指标是非常罕见的。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说,“政府承担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学校体育的拐点来了

  “学校体育工作出现的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个问题去解决永远也解决不了,需要综合改革,寻找综合治理的突破口。”吴键说。

  如今的学校体育已经不再是“就教育说教育,就体育说体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体育实现了“六纳入”:纳入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学校体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吴键评价。

  如同教育系统的其他改革一样,学校体育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为75%,体育器械达标80.2%;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为85%,体育器械达标90%左右;目前全国有中小学体育教师58.5万人,与2012年相比,新增中小学体育教师7.5万人。各地各校按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要求加强管理,有效化解风险。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1.3%,优良率达29.9%。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在制度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办成了不少过去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总体来看,全社会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体育改革五彩缤纷,学校体育探索出不少独特的经验和规律。”吴键说。

  校园足球被认为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示范项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引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据介绍,截至2017年7月,已在全国认定了两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所学校每周面向所有的学生开设一节足球课、组织课余足球训练和校内足球竞赛。据初步统计,在目前的两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每年至少参加过一次足球竞赛的学生可以达到60%以上,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可以达到80%以上。经过3年努力,校园足球工作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竞赛体系。与竞赛体系配套的还有构建业余训练体系。2017年年底在全国试点建立了4个“满天星”训练营,2018年将推出大概50个左右的“满天星”训练营。

  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话来说,就是“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完成,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而2018年,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说,就是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顶层设计”的“落实年”。

  在此之前,有媒体就评价,认为学校体育的拐点即将到来。

  这个研判的依据是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将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将体育纳入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1月底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要“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

  下一步,教育部准备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作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个突破口。

  据介绍,今年,教育部准备公布过去3年各省的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按照27号文件的精神,学生体质健康连续3年下滑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这样既能够影响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学校的校长,同时,又能够真正改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找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牛鼻子,就可以做到教育改革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正高级教师马凌说。

  此外,今年教育部还将出台校园足球各年龄组最佳阵容和运动员等级挂钩的政策。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升学扶持政策。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

  “评价体系和升学通道只是手段,目的是改进体育教学,完善竞赛体系,这才是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磨练意志品质的根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在他看来,对学校体育来说,“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校体育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提高中国人的健康素质,才有中国梦的实现。

  “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健康素质,磨练意志品质,这就是学校体育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这是愿景,而且,实现愿景的通道都打开了。”王登峰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原春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