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

发布时间:2018-03-17 20:4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3-15 07版 | 查看:495次

——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殷  鹏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功成不必在我”,指出这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此前,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过“功成不必在我”,这次做出进一步阐释,“功成不必在我”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标尺。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为官从政者都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但干事创业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要想做出实绩,必须进行长期努力。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曾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不想着干一夜暴富的事、也没有“烧三把火”,而是“有长期打算”“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这充分说明,为官从政必须有恒心有毅力,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只要立足发展大局,科学谋划、谨慎施策,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就会取得丰硕成果。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接续奋斗、矢志不移,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造福当地、泽被后世。事实证明,着眼长远、脚踏实地不但可以创造政绩,而且可以创造了不起的大政绩。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创造政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如同种树,栽苗、浇水、施肥、防虫……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不可少,功夫到了,小树苗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为官从政、干事创业也是如此。应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追求包容性发展,这样的政绩才会“含金量高”“时效性长”。不尊重规律的政绩必然是“短命”的。比如,过去有些地方忽视城市发展规律,人为“摊大饼”“造大城”,表面上政绩显赫,实则难以善终,地方发展“大手笔”最终变成“大败笔”。有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早摘帽”,却忽略了脱贫质量,“边脱边返”“刚脱又返”,不但违背了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也给党和政府的威信带来损害。可见,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

  搞清楚创造政绩为了谁,是为官从政、干事创业的核心问题。创造政绩是为了百姓福祉,还是为了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结果迥然不同。为了自己,就容易产生“烧三把火”“踢前三脚”、轰轰烈烈做一两件“大事”的倾向,出现“前任建、后任拆”“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重数字不重实绩、看汇报不看成效的局面,相应的政绩必然是“包装过”“注水分”的。这种政绩越多,对百姓福祉损害越大。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共产党人的政绩只能来自为人民谋福祉,只能出自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出自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只有这样的政绩,才能体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功成不必在我”政绩观的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担当和实干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对于这份答卷,人民给出了高分。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最高。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是“硬战”“苦战”,都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打赢。只有沉下心来,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务虚名、兢兢业业,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