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时代潮流

发布时间:2018-03-16 21:1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3月13日 07 版 | 查看:1121次

李 文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几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中国所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集合体。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揭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刻揭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各国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等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世界格局随之发生调整和变革。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世界不再是各国之间势不两立、相互博弈的角斗场,而是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不再仅仅是从对立出发的权力对抗或权力制衡,国家间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开始转变为主要依靠制度规则来协调相互关系,合作共赢成为许多国家认可的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中来。同时,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和发展态势,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不合时宜,单边主义、结盟主义、地区主义、霸权主义等陈旧思维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消极影响越来越突出。新时代需要新智慧,新变化呼唤新思想。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顺应时代呼声和世界潮流的新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发展性质、特征和趋势尤其是世界格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判断、阐释和预见,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问题,是对世界各国人民推动和平与发展这一崇高事业所取得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把握、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未来发展的探索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必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促进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实现这样的愿望和目标,国家之间要构建起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结盟立足于冲突对抗,结伴立足于合作共赢。在国际关系史上,传统的结盟关系具有控制与受控的不平等色彩和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排斥性与敌对性。旧的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分化组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结盟来完成。由于结盟几乎无一例外地针对其他国家,因而很容易将国际关系带入分裂对抗的冲突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强权政治日益不得人心,这种逻辑应当并且已经逐渐被打破。一国的影响力固然与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有关,但其所持外交理念是否公平正义也是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国家间不结盟,才能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平等相待。只有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不搞远近亲疏、拉帮结派,才能真正做到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判断和处理国际事务,减少冲突对抗的发生。

  近年来,中国提出摒弃对立、对抗因素,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构建不针对第三方的,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这些主张和做法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已同100个左右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2017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时强调:“中美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给地区及世界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国高度重视并不断拓展与俄罗斯的共同利益,许多领域的合作取得进展与突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同时,中国务实推进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5年来,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与此同时,周边国家领导人纷纷应邀来华访问,与中国领导人频繁互动。中国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动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人均GDP水平也有大幅提升。尽管如此,全球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主要经济根源,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一项长期任务。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发展都是第一要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的正是各国共同发展理念。各国要增强发展能力,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根据自身禀赋特点,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士认为,西方发展道路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适用于西方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成果,就直接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但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反而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秩序混乱。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强行推广自身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深陷动荡、冲突、战争的泥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能作出判断和抉择。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更不会诱导或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只能限定于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启发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明显加深,互相提供发展机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合作,给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和加入到合作共赢发展之中,着力共建国际机制、改革国际规则、实现国际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发展更加平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