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5 11:58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3-14 07版 | 查看:446次
净化政治生态 匡正社会风气
孔德永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是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顽疾,危害不容小觑。个别党员、干部整天琢磨如何拉关系、找门路,热衷于认老乡、攀校友,就是为了能够进入某个圈子,形成某种利益关系。防止和反对圈子文化,是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圈子”在社会上非常流行,有同学圈、老乡圈、同门圈等各种各样的圈子。圈子如果是因情而聚,倒也无可厚非。但官场上一旦形成圈子,圈子文化就变味了。这是因为官场上的圈子不再是纯粹的感情共同体,而是公权力与利益的结合体。它在古代表现为朋党、乡党等,“朋党兴,政事乱”。官场上的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够滋生,主要是缘于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和利益输送。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尤其是窝案看,背后大多有圈子文化的阴影。可见,圈子文化是腐败频发的重要推手。其一,圈子文化污染党内政治生态。我们党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非常严肃的,党内关系应当清清爽爽、规规矩矩,这是保持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圈子文化盛行,容易导致党内关系江湖化、庸俗化、随意化,进而损害党性原则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破坏党的集中统一,使党内政治生活失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其二,圈子文化败坏政风。官场上圈子文化的要害是公权力异化,引发干部选任中的逆淘汰现象,使从政环境变得污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事实证明,圈子文化是恶化政治生态的催化剂,它让干事业、有本领的人心灰意冷,严重破坏政治风气。其三,圈子文化恶化民风。良好的党风政风是淳朴民风社风的重要引领,而党员、干部中圈子文化的蔓延则会加剧腐败的社会化。现实中,圈子文化已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人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规则意识淡薄。从这个意义上说,圈子文化的蔓延已成为侵蚀世风的“精神雾霾”,冲击蚕食着社会正能量。
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中的圈子文化深恶痛绝。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党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防止和反对圈子文化任重而道远,须臾不可松懈。第一,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要始终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认真开展党性教育,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关系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圈子文化之所以盛行,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密切相关。因此,防止和反对圈子文化,就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第三,必须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扎紧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新形势下,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党的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最大限度压缩圈子文化滋生蔓延的空间。第四,必须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坚决不搞各种“圈子”,自觉远离各种“圈子”,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使人身依附、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没有市场和生存土壤。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