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贴心人,更是守卫者——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2图)

发布时间:2018-03-08 22:15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1-23 01版 | 查看:1290次

  上图: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纪检监察干部下乡途中遭遇塌方,冒着危险翻越障碍后继续步行前往。亚轩 摄

  下图:陕西省西安市纪委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常态化、高密度监督检查。图为近日该市纪检干部在贫困户家中了解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袁战鸿 王瑾 摄影报道

  开栏的话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波澜壮阔的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经受了严峻考验和深刻洗礼,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反腐败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坚守人民立场,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在辛勤忘我的工作中无私奉献。他们,是你我身边的战友;他们,是挑起时代的脊梁!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即日起,本报开设“榜样”专栏,定期报道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感人事迹,敬请期待。

  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既波澜壮阔又充满挑战。

  在这条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忘初心、忠诚坚定,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二字;他们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坚决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亮剑”;他们扎根岗位、无私奉献,书写着对事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纪护民利,铁骨柔情守初心。扶贫路上,他们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更是群众利益的守卫者。

  “雨中跋涉三万步,入户走访十八户”

  ——“人民”二字,在他们心头比什么都重

  位于黄河壶口之滨的陕西省宜川县自然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6月,该县脱贫攻坚专项督察组接到举报,反映集义镇涧头村的驻村工作队不履责、不作为。为弄清缘由,宜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董春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涧头村再偏远,往返再困难,难道比西藏还偏远还困难吗?我们的援藏干部能去得了西藏,你们就不能来涧头?”当听到帮扶人员辩解说是因为涧头村太偏远,往返一次太困难时,一向平和的董春生立马火了,“这些村子正是因为偏远而贫困,这里的百姓正是因为偏远才更加需要你们,现在反而成了不驻村、不作为的理由,你们心里还有没有‘人民’二字?”

  “人民”二字,在董春生的心头比什么都重。2017年7月,一场暴雨使贫困户孟祥林居住的窑洞成为了危窑。负责对口帮扶的董春生立即协调各方为他争取移民搬迁资金,还帮他办起了羊肚子菌、土豆等种植产业。乔迁新居那天,孟祥林端着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哭得像个孩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群众情感,在扶贫路上,无数个像董春生一样的纪检监察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的初心。

  河南省纪委干部侯宏力刚负责帮扶汝南县老君庙镇小方村时,村民以为他只是“挂名书记”,对他不冷不热。他感到巨石压肩,吃住都在村里,带领群众发展农村旅游,壮大乡镇产业。两年时间不到,小方村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为闻名乡里的明星村。

  脱贫攻坚,纪检监察干部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重庆市纪委干部齐孝担任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第一书记期间,为帮助贫困户排除房屋险情,冒着大雨,沿着只有巴掌宽、一侧还是深沟的山路一脚浅一脚深地步行了3个多小时,浑身湿透都浑然不觉。

  甘肃省纪委扶贫干部刚到古浪县黄羊川镇大南冲村时,村西头还是一片荒坡。3年间,他们带领群众战干旱抗风沙,愣是在荒凉的黄土上种起了15亩柠条、黑刺,茂然成林。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之为“党员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若安好,便是晴天。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增强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收获的,是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正如新疆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中纪检监察干部尕锋盘山在日记中写的:“走在村间小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更加坚定了做好群众工作、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念。”

  “雨中跋涉三万步,入户走访十八户。山高路陡难致富,脱贫攻坚靠干部。”这首流传在纪检监察干部中间的打油诗,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也是最好的褒奖。

  “舍我两条腿,也要一查到底”

  ——护民利,他们有着铁一般的担当

  “老虎”要露头就打,“苍蝇”乱飞也要拍。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

  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全面从严治党就跟进到哪里,监督执纪问责就紧盯哪里。扶贫路上,纪检监察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巡察督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惩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硕鼠”。

  河南省新县卡房乡何山村党支部原书记吴成福,是当地群众眼中不折不扣的“一霸手”,侵占了不少村民的扶贫款。然而县委巡察组进驻该乡7天,却没有一位群众来反映问题。甚至连巡察组的行踪,吴成福都一清二楚。

  “这样搞不行!必须沉下去,才能发现问题。”在组长胡伟的带领下,巡察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异地单独约谈何山村党员和村民组长,一路查阅乡里提供的各类惠民扶贫资金发放花名册。终于抓住了吴成福的“狐狸尾巴”,还发现了其他新的问题线索。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威胁也接踵而至。当天晚上,一个电话打到胡伟的手机上:“你是胡伟吗?你要适可而止!都是本地人,你的家是搬不走的,有人要出10万买你的一条腿!”

  是就此收兵?还是深挖细究?作为一名老纪检,胡伟坚定地说:“舍我两条腿,也要一查到底!”最终根据他们移交的线索,当地纪委查处了多名村干部和县林业站人员腐败问题,村民的扶贫补贴失而复得。

  胡伟,只是奋战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一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中的一员。这个群体,虽然年纪不同、音容不同,虽然相隔万里、互不熟识,却都有着敢于担当的脊梁。

  这种担当,是面对原则问题时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江西省萍乡市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李锦辉,在对某部门扶贫领域监督检查情况进行调查处理时,屡屡遇到阻拦,甚至有人直接威胁:“你平时在哪里上车哪里下车,穿什么衣服我们都知道,你给我小心点!”但他没有丝毫恐惧和退缩,动真碰硬不含糊,敢于亮剑不畏惧,协调相关部门依纪依法进行了处理。

  这种担当,是面对困难时的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纪委副书记陈晓华,办理某社区党委书记侵占扶贫资金等问题线索时,面对被调查对象关系网密、保护伞多,且采取多种手段规避调查等情况,陈晓华带领调查组人员奔赴多地取证,行程达一万多公里,核查银行账户400多个,最终成功拿下这起涉案上亿元的案件。案件告破后,社区群众奔走相告,燃放鞭炮庆祝,并给区纪委送来锦旗。

  这种担当,是面对人情困扰时的毅然决然、公正无私。海南省万宁市纪委第二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主任陈祺琳,受命办理蔡某徇私舞弊为亲属办理假残疾证一案。蔡某是陈祺琳以前在镇上工作时的老领导,但陈祺琳没有因为私交而徇私,而是秉公执纪,将蔡某违纪事实一一调查清楚。直到现在,蔡某还一直责怪陈祺琳没有放他一马。对此,陈祺琳总是义正辞严地回应:“纪检监察事业不是我自家的事,我不能拿纪律审查工作来做人情,否则就不配当纪检监察干部。”

  担当,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用双脚丈量着跟群众的感情,用双肩扛起正风肃纪的责任担当。“纪检监察干部要勇于当‘铁匠’,动真碰硬,敢打敢拼;不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做‘泥水匠’,东搅西搅和稀泥,当老好人。”这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和坚守。

  “心里惦记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

  ——忘我工作,他们有着“舍小为大”的奉献精神

  “刘书记是位‘唠叨书记’,一见面必提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大家口中的这位“唠叨书记”,就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纪委书记刘兆武。

  2016年,刘兆武接到一封举报信,反映某村干部吴某贪污扶贫款1万元。面对吴某在问询中避重就轻、不愿正面回答的情况,刘兆武一连数日在村里走访。

  “心里惦记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这是群众对刘兆武的评价。刘兆武常说“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不能让他们受半点委屈”。碰到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他总是特别上心。刘兆武有严重的胃病,但在村里走访的那段时间,他常常饭都顾不上吃,胃疼了只是吃点药扛着。

  “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奋战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一线纪检监察干部们的心声。而群众也将心比心,把他们当成自家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群众,就把负责对口帮扶的旗公安局纪委副书记吴奎晖亲切地称为“热心姑娘”。吴奎晖常说,驻村工作不容易,但“把百姓当亲人,用心为亲人做好每件小事,什么工作都好开展了。”

  守护人民群众利益,纪检监察干部义不容辞。血浓于水的感情,永远难以割舍。脱贫攻坚路上,他们始终用情用心守护,不曾有半点犹豫退缩。刘兆武、吴奎晖如此,朱文菊亦然。

  去年8月,云南省砚山县连降暴雨,山路变得泥泞难行。县纪委干部朱文菊在奔赴安保村核查扶贫信访举报问题时,才得知进村的公路根本无法通车。

  “核查举报是纪检监察干部的本职工作,我必须落实到位,找到当事人当面核实。”此时的朱文菊已有2个月身孕,但她依然强忍身体的不适,冒雨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安保村,紧接着又用5个小时,完成对6户村民的调查核实。刚走出村口,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朱文菊却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

  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一线,这样的纪检监察干部不胜枚举。在365个日夜循环中,他们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耐得住寂寞、沉得下身子;他们选择把温情与关爱给了人民群众,甘心守护成全了“大家”,有时却未能顾上“小家”,甚至没能顾上自己。

  作为党的干部,河南省焦作市纪委驻温县招贤乡中辛村第一书记范金生的口碑是公认的。但面对父母,他却常常内疚地说自己是“不合格的”。

  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范金生就没有回过老家。直到接到80多岁的老父亲肺癌晚期的消息,他才在安排妥工作后,趁着假期回了趟家。然而,一通事关群众利益的紧急电话又让他犯了难。只是匆匆看了父亲一眼,他就赶紧重返工作岗位。临走时老人嘱咐他:“公家的事是第一位的,你走你的,我没啥事。”即将出门的那一刻,拉着老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心痛、自责、不舍……种种情愫一起涌上心头,这个刚毅正直的汉子终于按捺不住,泣不成声。

  他们对群众无微不至地关怀,却对自己和亲人严格要求,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谁打扶贫资金主意,纪委就查处谁!”这是四川省长宁县桃坪乡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彭孝忠始终如一的信条。48岁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一边输液一边打了17通电话安排工作。最终,工作安排妥当了,他却没顾上和妻子说一句话就陷入昏迷,再也没睁开双眼……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奔波在扶贫路上的纪检监察干部,把忠诚与为民落到行动中,把责任与担当扛在肩膀上,把群众的安危与冷暖挂在心坎上,为心中执着的信念一往无前。

  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有了他们,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毛翔 陈瑶 张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