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8 21:14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1-22 01版 | 查看:1104次
江苏推行扶贫监管系统,剑指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图为帮扶责任人淮安市涟水县保滩镇财政所干部(中)走访贫困户,现场打开“阳光扶贫”APP填写帮扶项目食用菌种植收入信息。曹政 摄
元旦过后,苏北普降了一场大雪。
“嘀嗒”“嘀嗒”……听着雪水顺着屋顶缝隙滴到屋子中央的瓷盆里,愁得睡不着觉的老高试着拨通了池鹏飞的电话。第二天中午不到,池鹏飞就两脚带泥地来了。
老高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保滩镇十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保密局工作的池鹏飞是他的帮扶责任人。
“老高,你放心,咱尽快把这个解决了,马上进腊月了,一定要过个好年。”池鹏飞开门见山的一席话,让年过六旬又膝下无子的老高嘴唇颤抖起来。池鹏飞随后掏出手机,先定位后拍照,将老高家的真实情况上传至一个名为“阳光扶贫”的手机APP。
在江苏淮安,有4.49万名像池鹏飞这样的帮扶责任人以“阳光扶贫”APP为渠道与8.76万户贫困户结对。在这小小的APP背后,是以三个平台、四个数据库为支撑的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在起作用。
江苏省纪委督促指导淮安市推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一年来,这个系统甄别出几万户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摸清了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扶贫资金家底,数万名帮扶责任人扑下身子走村入户,初步实现了贫困户“不掉队”、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
打破藩篱,大数据比对抓“李鬼”
1月9日一大早,记者见到涟水县周集村党支部书记张青海时,他正在村委会整理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料。
去年5月份,涟水县民政局在核查周集村156户建档立卡信息时发现2条存疑信息:颜某、喻某拥有机动车,收入超过贫困户标准。经核查属实后,张青海作为第一责任人被处分。
谈到这个处分,老党员张青海眉头一皱,面露难色地说:“当时该走的程序都走了,评议公示都有。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多,各家到底收入多少,我们村干部也说不清。”
去年上半年,淮安市对全市47.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体检”,发现5.2万条存疑信息,核减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2万人,新增符合条件7.6万人,一大批弄虚作假的贫困户现出了原形——
清江浦区城南街道城南村李某,在市区拥有3套住宅、2套商铺;
涟水县高沟镇新农村王某,拥有3辆汽车、长期从事鞋子生意;
淮阴区三树镇树西村毛某,拥有注册资本100万元的保洁公司。
……
“扶真贫”难在精准发现扶贫对象,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扶贫对象数据库则让混入建档立卡中的假贫困户现出了原形。这个数据库以实名制为基础,打通了之前分散在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单位的数据,建立在民政部门的建档立卡户家庭经济状况比对中心,可以定期比对建档立卡户车辆、农机、住房、社保、财政供养人员等13类信息。建档立卡户中,谁是真贫、谁是“李鬼”,一比对便知。
办法是问题倒逼出来的。2016年,江苏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30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多数违纪案件涉及扶贫领域。纪检监察机关持续高压监督警示了扶贫领域中哪些事不能干,但应该怎么干才能避免扶贫领域反复出现的共性弊病却有待深层次破解。
以让张青海受处分的建档立卡不精准问题为例,表面上看有“两评议三公示”,但实际上除了村干部入户调研走访、群众监督举报之外,扶贫监管部门尚缺乏客观有效的核查手段。
江苏省纪委梳理了大量涉及扶贫领域的案件后认为,光查案不是治本之策,要让监督执纪问责贯穿于扶贫工作每一个环节,就需要在制度和机制上做出安排。
按照江苏省提出的人均年收入6000元扶贫标准,全省建档立卡的27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94.1%集中在苏北地区。
攻坚先啃硬骨头。在江苏省纪委的指导下,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手段的扶贫机制再造试验率先在地处苏北的淮安开展。
常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历过多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张青海感到,这次扶贫“真不一样”。“要知道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有这么精准的比对功能,我们就不敢像以前这么干了。”张青海说。
压实担子,扑下身子帮扶改作风
同样感到这次扶贫和以前不一样的还有涟水县交通局的帮扶责任人马卫江。
“以前扶贫就是摆个姿态,顺路去看看,没空就请同事去一下,买点东西慰问慰问,现在这一套可行不通了。”马卫江边说边掏出了自己的手机,打开了“阳光扶贫”APP。
该APP的首页第一个栏目是“我的帮扶”,栏目下细分为帮扶对象、入户走访、入村走访、项目走访、走访档案等8个子栏目。点开走访档案栏目,里面逐条显示马卫江帮扶的3个贫困户,点击贫困户,就显示该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信息、收入信息、财政资金、帮扶责任人对该户脱贫情况分析和入户情况。
“你看,这是我去我的帮扶对象老孙家的走访信息,里面有我走访时发送的定位和入户现场照片,有这个功能,去没去一看就知道,哪个扶贫干部也造不了假。”马卫江说。
马卫江所称的走访信息是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一部分。淮安市规定,全市4.49万帮扶责任人须按季度开展入户、入村和项目走访,通过“阳光扶贫”APP采集录入动态信息,实时定位帮扶责任人走访位置,上传入户现场图片,全程记录帮扶轨迹。
淮安市委副书记张彤坦承:“之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假扶贫’问题,扶贫就是开会传达精神,授旗表态,然后在电视台一播大家就觉得完事了,数万名扶贫干部到底有没有到贫困户身边去,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压实了帮扶责任人的担子,使扶贫工作脱虚向实,这让之前一些习惯了“蜻蜓点水”式扶贫的干部最初有点吃不消。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以前就是逢年过节去慰问下,顶多再签个字,现在每次走访都要定位签到,上传现场照片,还要动态了解贫困信息、制定脱贫方案。”淮安市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长徐成东坦言,“不少同事最开始确有抵触情绪,感觉压力很大。”
淮安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发布的入户采集情况通报数据显示,该项机制推行之初,部分区县的走访录入率只有8%左右。
为倒逼帮扶责任落实,淮安市纪委从去年5月5日起连续数日通报入户采集进度情况,并启动问责程序。
真抓出真效。二季度通报数据显示,淮安市金湖县等4个区县及113个市直单位走访录入率达到100%。而在一个月前,金湖县的录入率只有8.3%。
提升录入率的同时,为防止相关部门把走访当成被动任务,搞另一种形式的走过场,淮安市纪委采用县区交叉互查的方式进行再督查,随机抽查录入信息,点名道姓通报录入信息走访率和准确率低的单位,要求其提供书面整改报告。
“设计这一套监管体系就是要整治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杜绝帮扶责任人走马观花,把贫困户当道具的现象。”淮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晓雷说。
多口归一,项目资金不滴漏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十三五”期间,仅江苏省级财政安排扶贫开发资金就有61.1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31%。
在很多人看来,财政局是管钱袋子的。但淮安市财政局副局长毕丰书谈到之前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时连说了四个不知道:“来多少钱不知道、项目名称不知道、用没用不知道、效益情况如何也不知道。”
扶贫、民政、教育、农委……扶贫济困资金分散在数十个领域同步进行。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兜底等扶贫项目又类别众多,仅江苏省委12支派驻帮扶工作队2017年就实施了帮扶项目近800个。
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在增加,监管难度也在加大。去年前三季度,江苏全省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164起、处理1505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苏北5市,部分设区市涉及扶贫的案件占立案件总数的比重甚至超过60%。
“落实惠民政策和资金不到位、贪污侵占、截留骗取、吃拿卡要……”
江苏省纪委从一系列案件中总结出了几个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扶贫资金家底不清、账目不明、钱归各口、封闭运行。
“糊涂账”让扶贫济困的救命钱成了雁过拔毛的唐僧肉。淮安市纪委在搭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时认识到,挤压涉及扶贫资金领域腐败空间首先要摸清家底,要建立起完整的扶贫资金数据库和扶贫项目数据库,让每一笔资金和项目的运转都明确可查。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财政、发改、农工办、农委、民政、教育、交通、水利、国土等众多部门,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惯性利益格局谈何容易?
事关多头,要在党委。为破除部门利益,淮安市委成立了涉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姚晓东亲自挂帅,要求扶贫、农委、民政等7个部门28个领域18.6亿元扶贫济困资金与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资金数据库对接,各部门资金拨付、工作运行等流程都要放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上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实时监督。
为了便于公众监督,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将繁琐的财务表格转化为树形结构图,把每一笔扶贫资金来源、数量、路径、流向全部向社会公开。公众随时随地可通过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查询,发现问题可在线举报。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位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私下说,“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资金数据库革了财政局的命,以前很多人求着财政局办事,现在里子面子都没了,连说好话的人都少了。”
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一系列数据库和实时帮扶数据做支撑,在淮安,考量扶贫工作成效如何主要看事实和数据,彻底改变了以往“开会听汇报、书面看成效”的情况。
在李晓雷看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上线前后,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的监督方式大不一样,“以前是根据举报线索去查处,做事后监督,现在先谋划制度设计,理顺流程,然后把责任落到职能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把监督嵌入扶贫工作的全过程,防范腐败的发生。”
淮安先行先试的“阳光扶贫”答卷为江苏提供了扶贫监管的新路径。去年年底,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已在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江苏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郑立新认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江苏各地正在用该系统对2017年宣布脱贫的人口进行逐一核对,确保真脱贫。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系统与村务监督、‘三资’管理、社会治理相结合,使之成为完善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
“一切公开透明了,各方面的气也就顺了。”在涟水县工作两年的江苏省委驻涟水帮扶工作队的宋福波切身感受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给他所在的村带来的变化。他指着被白雪覆盖的瓜蒌地说,以前村民围着这一片荒地闹来闹去,现在借助扶贫项目建成了近300亩种植园。
“今年雪下得大,一定会有个好收成。”宋福波补充道。
(本报记者 拾峰 实习记者 田国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