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5 22:04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3-01 19版 | 查看:461次
本报记者 郑海鸥
近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英·雄》精彩亮相、好评不断,该剧还将在3月5日、6日,作为2018年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首场演出与首都观众见面。《英·雄》讲述的“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雄”是其丈夫何孟雄,两人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革命中,两人先后英勇就义,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
几年前,本剧出品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送戏下乡”赴炎陵演出,在参观何孟雄故居时,被两位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震惊。肖鸿斌敏锐地意识到,这段历史不能被淹没,他们的革命精神也值得被抒写。不分寒暑,他开始广泛搜寻两人的历史资料,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初步的剧本创作。
时间来到2017年7月,歌剧《英·雄》完成一稿后,从全国143部歌剧中脱颖而出,入选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9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评委表示,《英·雄》以历史事实为背景,塑造出一对可歌可泣的“英雄夫妻”形象,是一个很好的红色题材,凝聚了正能量。
《英·雄》分为“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将何孟雄和缪伯英的事业之恋、夫妻之恋、儿女之恋,通过音乐和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该剧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表示,《英·雄》十分“年轻、时尚、潮流”,“年轻”是因为讲述的是革命年代最时尚、最具先进理念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故事,堪为当代青年楷模;“时尚、潮流”表现在这群年轻人一直在追寻真理、为理想不懈奋斗,“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命运,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这同样也应该是当代青年人的潮流”。
那么,如何把这种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时尚和潮流,以丰满的故事呈现而非说教和程式化表现,并用当下“流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何让作为舶来品的歌剧,具有充分的民族性,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首先必须深入生活,汲取鲜活的艺术营养。不论是《英·雄》的主演、导演、作曲,还是服装、化妆等人员,都多次深入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从一砖一瓦、一桌一凳中了解英雄故事、体悟革命情怀——缪伯英亲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死里逃生后撰稿《京汉工人流血记》;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各种历史细节纷至沓来,主创团队深受感染。
丰满的故事有了,更进一步是艺术加工。许多观众被《英·雄》里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唱段所吸引。整部歌剧的35个唱段,运用了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也加入了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民族味儿非常足。本剧作曲杜鸣说,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接受度,他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手法,在唱段里加入了咏叹调等,“总体上让歌剧这个舶来品拥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核”。
在黄定山看来,民族歌剧不仅要好听,而且要好看,故事、人物、舞美都要好看。《英·雄》剧中180度的广角舞台、60多组音箱带来的360度立体环绕,演绎了一场视听盛宴。黄定山以为,当前的民族歌剧创作,要在传承民族歌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进行发展和提高,“《英·雄》通过全新的舞台呈现,用光效、多媒体的现代艺术、声响等元素融合释放出的美学体验,就带给了现代观众完全不同以往歌剧的视听享受和心灵启迪”。
“民族歌剧要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黄定山谈道,中国民族歌剧的展开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传统的民族歌剧结构形式可以是“其一”,但不应是“唯一”。“我们要善于吸纳学习世界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经验,为中国民族歌剧所用。现代歌剧艺术的发展使形式美感愈来愈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在观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作用。无论是鲜活生动,还是深刻凝重的内容,都需要新颖独特的形式来表现。”黄定山建议,导演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应该和编剧、作曲一起,共同探索舞台空间的多维表现,使有限的舞台空间成为无限的音乐戏剧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探索一种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表达,给予当代观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