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7 11:1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27日 08 版 | 查看:1147次
当70后叹息老之将至,80后惊呼已经“油腻”,90后调侃自己“人到中年”的时候,茅盾文学奖得主、50后作家周大新推出新书《天黑得很慢》,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关注“变老”话题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拟纪实”的方式,讲述了“万寿公园黄昏纳凉一周活动”,从周一到周四,养老院、医疗保健机构、“国际健康专家”轮番上台,不变的是台下由“求生欲”导致强烈“求知欲”的老年观众;从周五到周日,是一名陪护员讲述自己陪护一个独居老人的经历,涉及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黄昏恋……
“经世界养老权威机构考察评审,进入本养老院生活的老人,寿命有望比那些居家养老的老人平均高出3至5岁。”“我们的灵奇长寿丸每吃一盒,约可延寿1个月加7天,因为原材料紧缺,每个人只能持身份证购买3盒。”“特邀纽约人类寿命研究院华裔副院长主讲,讲座后免费派发最新研制的微型电子感应血压、血糖、血脂显示器”……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小说中的描写简直就像讲座现场的录音记录。周大新说自己去过很多城市的公园、街头,见过很多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宣传活动,卖长寿药、教长寿操,所以写起来很熟悉。
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死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但显然,很多老年人并不能看到这一点,孜孜不倦地追求长寿成了人生后半场的主线。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周大新说:“过去人们的寿命没那么长,七十已经古来稀,而随着寿命越长,人们对延长寿命的愿望也就越强烈,活到了80岁就想接着活到100岁。这些宣传恰恰就利用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也表明我们应该对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关注。”
“变老并不是悲惨的事,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周大新写道。每一个生命自诞生,就在慢慢靠近衰老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所有的活动和情感、所保存的所有的文明与记忆,都在与之对抗。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周大新说:“随着我也变成一个老年人,接触的老年朋友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想描述一下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风景。这样对已经变老的、即将变老的、终将变老的人都会有一点好处。”
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周大新有不同的期待:“已老的老年读者,会从这本书中读出一种温暖,书中虽然写了孤独之苦,但也有温暖之光;将老的中年读者,会熟悉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风景,做好心理准备,在将来面对老年时会有好处;终将变老的年轻读者,读了之后会理解老年人的难处,会体谅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花了20万字描述变老和死亡,作者害怕死亡吗?周大新回答:“非常害怕。”
“衰老让人变丑,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个子变低了,身体佝偻了;身体慢慢出现各种疾病,折磨人;离死亡越来越近,要去谁也没有见过的世界,让人恐惧。”周大新说,“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让自己对老年生活有预先把握,学会与衰老共处。”
著名评论家梁鸿鹰读完《天黑得很慢》后说,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文章叫《如何变老》,也叫《老将至》。文章中说人老了以后,要避免两件事:第一,不要沉湎于自己的过去;第二,不要麻烦年轻人。
但有谁能做到呢?
“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有那么多丰富的经历、对世界的感悟,不免要回过头去思考、咀嚼,从中获得一些力量和慰藉;随着生理身体的衰败,我们必然希望年轻人辅助我们,与我们度过人生艰难黑暗的时刻。”梁鸿鹰认为,老年问题不是老年人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与人文精神素养、大众观念、民族如何看待生死等,紧密相连。“最重要的就是,面对自己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还好,周大新已经为衰老做了3项准备:一是精神的准备,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二是金钱的准备,为医疗健康作保障;三是物质的准备,“我买了拐杖,还在新装修房子的卫生间里安了防跌倒的扶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