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梦想叫全球组网 有一支铁军叫北斗团队

发布时间:2018-02-14 21:1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14日 01 版 | 查看:583次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再一次成功奔向“太空泊位”!

  2月12日,北斗三号第五、六颗全球组网卫星从我国西昌直刺苍穹,至此我国已成功将33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距离建设属于中国人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又近了一步。

  18年前,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先后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但要说起导航卫星研制的起点,则要再向前推6年。1994年,中国第一支北斗卫星研制团队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诞生,“从零起步”开始探索,至今已24个年头。

  从研制北斗导航卫星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区域组网密集发射的快速成长,再到全球导航系统论证和研制的日趋成熟,20余年间,这支研制北斗导航卫星的“国家队”,已逐渐被锻造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

  北斗最新一次发射任务是临近农历新年的特殊时刻。在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支“铁军”以实际行动再次向全世界发出宣言:卫星导航的全球组网梦,中国人正在实现!

  有一种执着,叫“越难越要上”

  有“中国北斗之父”之称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曾说过,中国的北斗是世界的北斗,中国的北斗不仅为中国人作贡献,也要为世界人作贡献。

  如今,我们正迎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北斗导航卫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收官一步。

  在北斗导航区域卫星系统密集研制和发射的同时,五院就启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论证预研工作,并于2009年从区域组网卫星团队中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研制队伍。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团队就感受到了“山大”的压力,这个北斗家族的新成员“里里外外都是新的”,并且都是“中国制造”,每一项的技术跨度都很大,团队成员要不断站在技术的“岔路口”上,披荆斩棘,摸索前行。

  “越难越要上”,迟军对这个队伍有信心。这支团队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印证了这句话。

  过去20多年里,北斗人逐个攻克了一系列无先例、高难度的技术难关:自主研发我国首个“复合材料全桁架式卫星平台”,轻量化、长寿命、高可靠的平台能够适应“一箭多星”直接入轨发射,为快速组网奠定坚实基础;攻克星间链路技术,突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瓶颈;攻克自主导航技术,使卫星星座具备脱离地面站独立智能运行、互联互通的能力……而这一系列创新攻关,与以往卫星的攻关周期相比大为缩短。

  以星间链路技术为例,这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与GPS相当定位精度的关键和瓶颈。这一技术涉及星座轨道、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信号处理等众多学科和专业,技术复杂、攻关难度极大。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提出了中高低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和系统设计方案。

  有一种信念,叫做“核心在手”

  谢军告诉记者,“我们的卫星部件国产率高达100%”,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坚定地走国产化道路,做到“核心在手”。

  众所周知,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曾长期制约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将发射30多颗卫星的导航系统而言,国产化对于系统的建设和稳定运行生死攸关,不能被别人卡住“命门”,必须把命运攥在自己手中。

  迟军说,“弃洋货而用国货”,不仅需要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更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如果怕承担责任,患得患失,就会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只有关键技术在手,才能保证主动。

  以一个名为“行波管放大器”的元器件为例,这是通信卫星的关键元器件,曾长期依赖国外进口。2014年,当北斗团队进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试验星研制时,该元器件的厂家突然通知“由于政府原因”停止供货。

  但令外方没想到的是,北斗团队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于是果断用国货替代,避免了“老外不供货”就“停摆”的现象。

  五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后来,当外方得知五院同类产品已经问世后,又急忙表示可以供货,且降价一半以上。他说,这件事让整个北斗团队尝到了“核心在手”的甜头,也更加坚定了走国产化道路的决心。

  这当然并不容易。按照这位专家的说法,从2010年开始,每年春节迟军等“两总”都是和研制团队在研制试验现场度过的,他们把有些器件搭出单机来,在单机层面去“跑”,进行长时间试验,有的产品验证考核长达7年多时间。

  十多年过去,长期依靠进口的行波管放大器组件、微波开关、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动量轮组件、星敏感器等关键产品均实现了主、备份全部国产化,北斗三号卫星达到100%的部件国产化。

  一项项产品创新成果摆脱了西方的掣肘,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为后续北斗导航卫星的全面国产化铺平了道路。正如迟军所言:“现在,我可以欣慰地说,北斗导航卫星所用的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日子,成为历史”。

  有一种希望,叫“春笋般成长”

  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国,一个以中青年为骨干,胸怀航天强国梦的“国家队”活跃于北斗卫星研制最前列。

  五院院长张洪太说,“这支队伍越来越成熟了”。经过十多年的知识积淀和人才培养,这支团队已形成以老专家、院士为顾问,以中年专家为核心,以青年骨干为主力,“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此次北斗三号双星测试指挥付晶告诉记者,这次任务发射场试验队,是导航卫星人员最精简的队伍——原来需要14人的测试岗,现在只需要5个人就够了。而这离不开团队对测试技术的钻研和探索,更离不开队员能力的迅速提升。

  与其他卫星研制不同,导航卫星是一颗接一颗发射,从没有缓冲,这个团队成员走的是“长征路”。从北斗一代到北斗三号,北斗团队为了全球组网梦,十几年来的隐忍和付出少有人知,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星研制进入最紧张的关键时期,别说是双休日,春节、十一等假期也常在测试现场或发射场度过。这几乎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主管导航卫星飞行测控的卫星指挥员王立峰,工作十余年来从没有关过手机,“半夜的卫星报警常有,可千万不能关机,24小时待命早就习惯了”。

  从事加注工作40余年的白崑顺师傅,双手因燃料浸染如同树皮般干枯,但他常说:“干了一辈子,不觉得苦,保成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意义”。

  作为一名导航的老员工,鲍恩竹一直从事着他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总体电路工作,没有成果,没有改变,如同卫星电路的“铺路工”,一干就是20年,可在她看来:“等将来自己老了,回想为了导航事业奋斗了一辈子,那种感觉相当光荣”。

  加入北斗研制团队已19年的吴振宇,是此次“双星”的总体主任设计师,“为了一个数据的确认干几周,为了一份完美的设计文件改几十遍,不光是我,基本每个人都体会过”,他说,“很多人都是十几年如一日,但为了梦想嘛,大家觉得值!”

  “为了梦想!”

  看起来有些大话的意味,但或许也只有“梦想”二字,才能让人们理解这支“铁军”对导航事业的一往情深。在他们看来,这项事业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与每一位国人呼吸与共,只有做好,才能对得起自己。

  如今,再度奔向“太空泊位”的北斗三号,犹如无形的勋章,再度彰显了这支北斗团队的能力。面对后续任务,这支“铁军”也已擦亮铠甲磨利剑锋,待到全球组网时,“铁军丛中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叶峰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