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12 11: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12日 02 版 | 查看:610次
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一篇读罢头飞雪。对于大众来说,怎样选择合适的历史读物呢?
中国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卜宪群总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正是近期联结历史学术研究和大众阅读的一部佳作。它由2013年、2014年两度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中国历史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领衔创作,所涉每一个时段都由本领域学有专长的学者撰著,是在艰深研究基础上的普及。由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的近千幅珍贵图片,不少是首次与大众见面,增加了阅读的现场感。
《中国通史》在篇幅上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还开创了专题式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的先例,从人物、事件等细节入手,采用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隋炀帝功过、王阳明心学等,还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和新的评价。这套书充分展示了历史复杂性和多面性的魅力。比如,本书中文物专家专门赴巴黎国家图书馆拍摄的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的敦煌文书《常何墓碑》残卷,它解密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早有预谋的。它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
丛书作者们十分开放地与既有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进行对话——李学勤、杜维明、阎崇年、毛佩琦、马勇、胡阿祥等近百名知名学者对重大历史进行了深入解读。比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评论: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
《中国通史》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全球化时代郑重回答了国人对本国历史的重大关切。比如,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社会结构》中指出,16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从中世纪那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向以货币、市场和商业交换为基础的更自由的、更具流动性状态的迅速而集中的转变。无独有偶,这样一种巨变,在16世纪下半叶的明代中国也在上演。正如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在货币的冲击之下,任何社会都要脱胎换骨。”
《中国通史》也脱离了一般历史书编年体或章节体的窠臼,用100个专题,多维度地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节点、大波折、大趋势。这套丛书还将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通过历史细节展示了出来,折射出历史的温度和情怀。因此,自其精装本2016年5月面世并广受欢迎之后,其大字本2017年9月上市以来也好评如潮,值得一家三代共同赏读,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会常读常新。
刘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