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11 16:20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1-29 06版 | 查看:1716次
平遥古城一角。(资料图片)
冬季是很多旅游景区的淡季,而位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古城却因年关的临近越发热闹起来。再过几天,以“世界的平遥——我的家”为主题的2018“平遥中国年”活动将正式拉开帷幕。山西省政府新闻办1月19日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平遥古城过年,感受独具晋商韵味的民俗民风和中国北方汉民族传统的年文化。
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这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逐渐完成了由一个穷县向国际旅游城市的华丽转身。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近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传统能源大省山西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平遥依托传统文化走出的发展之路,做法尤为可贵。
守护千年古城:
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晋商重要发祥地之一,城墙内的街道、铺面、市楼仍保留明清形制,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20多年前,山西的煤焦产业如火如荼,全省上下有煤的挖煤、无煤的炼焦,富起来了一批“亿元县”。受古城发展的限制,平遥一批国有煤矿的规模和产能始终上不去,经济发展常给晋中地区“拖后腿”。
“我们曾经也有大力发展煤焦的冲动,可破坏了古城,就是千古罪人。”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平遥县原县委书记刘志杰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末,平遥古城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不得随意拆迁改造。面对人多地薄的困境,平遥县委、县政府压力巨大,保护古城似乎成了经济发展的“紧箍咒”。
看到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相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有了灵感:能否利用古城申遗发展旅游,“反哺”保护、“搞活”名城?
在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平遥古城“一城两寺”(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前,我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座古城“整体申遗”。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考察论证后认为,“平遥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杰出的范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一时间,这座内陆小城因“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引起世界关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看着古城内日益增多的游客,很多平遥人坐不住了。打小在古城长大的安启文决定经营当地特色小吃赚钱养家。从露天摆摊到小饭馆,这个曾四处打零工的古城原住民再也没有换过工作。今年48岁的他已是年收入七八万元的“小老板”。
在平遥,像安启文这样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已超过10万,平均每5个平遥人中就有1个旅游从业者。
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平遥的各种荣誉越来越多,知名度不断提升。这种影响甚至辐射到古城周边的乡村旅游。六河村、横坡村分别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山西最美旅游村”。
“活着”的古城:
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一个多月前,“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古城举办,数百名中外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平遥这个世界文物保护“样本”。
“原真性是古城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石勇在纪念仪式上说。
平遥先后对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抢修,全面维修东西南北四大街、衙门街等“干”字形历史街区,并相继出台涉及古城整体保护、基础设施改造等多项措施。
古城保护过程中,“人”的因素不容忽视。申遗成功时,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生活着4.5万居民,人口密度相当于北京的16倍。为了疏散人口,缓解保护压力,1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迁出古城,古城内人口逐步下降到如今的2万人。文庙、武庙、城隍庙、吉祥寺等一批曾被占用的古建筑得以保存。
除了重点建筑物,城内的3797处传统民居也是个难题。不少民居因年久失修危险重重,居住者多是老人和贫困户,主动修缮意愿不强。2012年起,平遥首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先河,由县财政给予定额补助,已完成75座院落、605间房屋的古民居修缮工作,而全部的修缮保护将在10年内完成。
“平遥古城在高端文物保护的定义和管理标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蒙尼·里卡如此评价。
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就像一对矛盾体。机械性单纯保护,会使古城沦为僵化的历史遗迹;过度开发毁坏历史风貌,又会让古城变味。
曾为申遗奔走的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提出,平遥要按照“保护古城、另辟新区”的思路建设新城,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古城古到底,新城新到家”。为此,平遥规划了占地16平方公里的双林新城,并吸收100亿元投资加强产城融合建设。
“既保护了遗产真实完整,又保证了文化传承,还兼顾了旅游开发和民生改善,平遥古城健康地活着,富有生机地活着。”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认为。
扩大文化品牌: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年初,不少到北京旅游的游客发现,在故宫中轴线内阁大堂,一家“平遥礼物”专卖店悄然开业。原来,这是平遥和北京故宫联手打造的“平遥礼物”文创品牌。游客在故宫游览之余,可以买到平遥推光漆器、剪纸、陈醋等数十种文创产品,还能了解平遥的传统和历史,把“礼物”带回家。
平遥古城并没有仅仅依靠其悠久历史,而是逐步打造文化品牌,让文化成为推动古城发展的动力源泉。
连续举办17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每次都有上万幅作品展出。“平遥中国年”活动也已经举办了12年,使国内外游客得以领略古城的年味。
2012年,平遥与王潮歌团队合作投资4.7亿元,成功打造了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剧场没有传统舞台,观众要在90分钟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感受清末平遥城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表演者更是深入观众中间,在人群中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互动……新奇的“穿越”体验,广受观众好评。《又见平遥》去年全年演出807场,场均上座率93%,演出收入过亿。
去年10月,平遥又与山西籍知名导演贾樟柯团队合作举办了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部作品集中亮相。而全新的文化品牌——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将在今年7月启幕。
每年的几场大活动,不仅给平遥增设了好几个“黄金周”、带来大量人气,更带来了无限机遇。
以平遥国际电影展为例,将众多电影人和电影产业带到平遥的同时,也为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大量机会。一片旧工业建筑被改建成电影产业园,影视基地建设、道具场景制作、电影文化旅游等,在未来的平遥都成为了可能。
文化,已深深融入平遥人的思想和生活。
平遥县委书记武晓花介绍,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把古城品牌发扬光大,让文化血脉永续传承。(本报记者 姜永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