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10 20:34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1-31 02版 | 查看:519次
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有一天寻访镇江金山寺,他问寺里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不紧不慢地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这个典故,发人深省。
利益,通俗点讲,是指好处。人们常说的“无利不起早”,就包含这样的意思。《新华字典》的解释为“对人对事的好处,利生益世的功德”。利益,若按受益对象来分,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亦有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若以时间维度来分,有眼前利益,有长远利益;若以性质分,有正当利益、合法利益,有灰色利益、不当利益、非法利益。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尽了人世间的众生相。
利益依附欲望而生,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明朝朱载堉写了一首流传甚广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首《十不足》,把人性揭露得相当透彻。
利益是面镜子,能够照出一个人的品行。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一天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三尺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希望干涉此事,打赢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复信: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羞愧难当,马上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古往今来,像张英这样,能把利益看清、看透、看淡的,不乏其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先人创造词汇,是很有讲究,也是很有艺术的。“利益”一词,把“利”与“益”放在一起,充满了辩证思维。它时时告诫人们,利益当前,千万不能只盯着“利”,而忽视“益”,要把“利”与“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个“益”,既包括眼前之“益”,也包括长远之“益”;既包括个人之“益”,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之“益”。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人被“利”字蒙蔽了双眼,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陷入了一味思利、谋利、逐利的境地。
“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看到,五年多来,随着正风反腐、“打虎拍蝇”力度不断加大,一拨又一拨的贪官被拉下马。有的人在位时,为了个人利益、小圈子利益乃至“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滥用职权,为所欲为,贪赃枉法,铤而走险。等失去自由了,才幡然醒悟,“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只可惜,这种悔悟,为时晚矣。
强调“利”与“益”的统一,并非讳言利益,而是说要追求正当之利、有“益”之利。“利”字当前莫忘“益”。(罗浩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