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

发布时间:2018-02-10 21:27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2-05 02版 | 查看:528次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捧读这部精品之作,重温我们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感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觉感慨万千。

  当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地域概念的根据地已不存在了,但民心“根据地”一直实实在在存在着。不忘初心,坚守民心“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好的问题。

  人心是个千古命题。什么是人心?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道:“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乱,皆于此乎判。”由此可见,人心是一种判别和选择、权衡和朝向。正因此,顾炎武把人心视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军“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被称作“拉大锯”。老百姓正是在来回“拉大锯”中认识了国共两军:凡队伍进村又叫骂、又砸门,弄得鸡飞狗跳的,那一定是国民党军;凡轻轻拍门叫大娘,或悄无声息睡在屋檐下、草垛中的,那一定是解放军。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军队,人民群众能不拥护、不支持?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后,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不禁感叹道:我们在战场上哪看到过这种场面?这就是人心,得者得天下,失者失天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道出了治国理政的真谛。人心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人心散了就什么都不好办了,而得了人心就势如破竹,无惧任何风险挑战。当年,蒋介石花800大洋宴请陈嘉庚,毛泽东借邻居一只老母鸡款待陈嘉庚,这一奢一俭中有民心。淮海战役60万胜80万,被斯大林连称“奇迹,真是奇迹”,这一胜一负中有民心。出行轻车简从,就餐自己排队;对百姓动辄“任性”,蛮横无理,这一谦一骄中也有民心。“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谁就能赢得人心,赢得未来。反之,就会被群众所唾弃,所抛弃。

  民心或许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可用数据显示,也难以像建设成就那样一目了然,但它却真实地写在百姓的脸上,反映在百姓的情绪中,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们感念谷文昌用木麻黄锁住了肆虐的沙魔,每逢清明,都会自发到老书记墓前烧香,“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的习俗;人们感念杨善洲用退休后的余热营造了一片绿洲,当地干部群众教育孩子就说:“长大了要做杨书记那样的人。”许多优秀党员干部都是这样,他们为官一任,德音留一方,功名垂世代。你留下为民的实在业绩和精神财富,人民就把你留在心里。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人们感念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之变,久违的记忆被激活,心中的“问号”被“感叹号”取代,那种亲如一家的党群关系又得以重现。信任信心在增强,党心民心在凝聚,而这正是中国铿锵前行的力量源泉。

  民心,是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毛主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对照谷文昌、杨善洲等先进榜样,党员干部不妨经常扪心自问:有没有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朴素感情?有没有跟老百姓一块苦、一块干的精神状态?能不能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做到无愧于心?从而问出清醒和自觉,问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正像毛主席说的,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请人民“阅卷”,以实际行动为党坚守民心“根据地”,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向贤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