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向猝死医生学习 有关部门还真别觉得委屈

发布时间:2018-02-08 10:4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08日 02 版 | 查看:521次

医生积劳成疾的背后,是一名医生的爱岗敬业,但更多的是“鸭梨山大”,是不能、不敢停下来。

  《对不起,我不要“向值班猝死医生学习”》,这篇文章经“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引发社会热议。这种话语方式,看上去有点“逆反”,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最近,安徽六安裕安区一位名叫方培虎的医生猝死在医院值班室,年仅31岁。又见医生在岗位上猝死,这样的例子何其多——2018年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一位急诊外科大夫猝死,此前一个夜班,他接诊了38名患者;2017年12月30日,山西晋中榆次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赵变香连续工作18小时后,在查房时倒在病房……

  满满的医者仁心,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心痛于他们的非正常离世。此时,裕安区卫计委却发文,号召广大医生向方培虎同志学习,引发了不少网友质疑。《对不起,我不要“向值班猝死医生学习”》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炉的。文章的刷屏,不仅是对陈旧逻辑和框架的批评,也是对医生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以审视当下的管理体制尤其是考评机制为前提。

  如前所述,我们敬重离世的好医生,用什么词语去夸奖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都不为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过劳死”所传递出的更多是悲哀,而不是耀眼的光。医生积劳成疾的背后,是一名医生的爱岗敬业,但更多的是“鸭梨山大”,是不能、不敢停下来。最新一期《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表明,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仅8.1%不熬夜。

  那些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猝死的医生,他们原不该如此。该用何种方式让超负荷运转的节奏慢下来?这个时候,人们不是不需要来自官方的声音,但这样的声音理应低沉、体恤,而不是高亢地“号召”。

  主管部门,应有勇气,既为医德点赞,又反思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的底线是——我们的医生,不至于因为工作辛劳、压力骤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1月9日,针对“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全部病倒被迫停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回应记者提问时称,“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医生也会患病”,表达出要关爱医务人员的意思。

  显然,与赞美相比,呵护更为迫切。人们希望,在检讨和审视的基础上,医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生存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号召”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些。由此让人不免担心:检讨和反思会被讴歌和表彰代替;悲剧,还是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发生。所以,有关部门还真别觉得自己委屈。

伍里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