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好书记 村里变了样

发布时间:2018-01-17 15:1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4日 11版 | 查看:1234次

北京市选派优秀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聚人心、促发展

本报记者 贺 勇

核心阅读

  从2015年起,北京市连续两年累计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623名优秀干部到低收入村、发展落后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

  两年来,他们牢记重托,怀着激情,带着责任,把农村当家乡,视村民为亲人,两脚沾泥,一心干事,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摘下“后进”标签。

  融进去——

  党群干群关系近了

  2015年11月,亓建强“走马上任”密云区西田各庄镇西庄户村第一书记。“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进村以后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村集体账户有470多万元欠账、锅炉损坏没钱维修、电话欠费被停机销号、上访群众一拨接一拨……更要命的,老百姓对亓建强并不信任,认为第一书记无非就是来镀镀金。村民天天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委会,找亓建强要钱要物,甚至把过去几年的矛盾和纠纷拿出来让他协调解决。

  这种经历并非只有亓建强遭遇过,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团委书记张大同在走上第一书记岗位的第一天就失眠了,村民对他的到来并不看好:“你能帮我们还了欠款还是能摘了我们的后进帽子?”

  很多村的农民都以猜疑的目光打量第一书记,既期待这个“上面派来的干部”能切实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水平,又担忧第一书记空有名头、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第一书记工作不过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

  一上任就碰到这么多困难,受到很多从未受过的委屈,亓建强意识到,村民的信任才是他做好工作的前提。他提醒自己,面对挑衅不卑不亢,面对谩骂不急不恼,像对待亲人一样与村民沟通交流。村民有疑问,他仔细询问情况、查阅档案,尽力给予解答;村民有困难,他想办法协调村两委班子帮助解决;邻里出现纠纷,他必定到场帮助协调;有些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和残疾人,他自己出钱买米买面到家看望。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真心地融入,让村民对他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过去见面是横眉冷对,现在见面是笑脸相迎;过去是堵着门不让吃饭,现在是请亓建强到家里去吃饭。

  从“冷板凳”到“座上宾”,亓建强完成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转变, 其背后是北京市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大布局。

  两年时间里,600余名第一书记跑遍派驻村的家家户户,真诚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严格自律、干事创业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通过两年的工作,第一书记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村民们有的写了感谢信,有的递交了挽留书,有的创作了通俗的“打油诗”,有的还向派出单位送去了锦旗,表达对第一书记的感激和留恋之情。更有一批第一书记主动要求留任,继续为村民服务。

  1月3日下午,大兴区北臧村镇北高各庄村第一书记郭弘波任职期满正准备离开,却被村民们团团围住。“郭书记,感谢你给我们打开了西瓜销路!”“郭书记,谢谢你帮我们联系安上的银行自助终端机”……依依惜别时,不少村民已是潸然泪下。

  抓班子——

  党组织战斗力增强了

  “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一个主要目的是抓基层、打基础、固根基,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把每一个村党组织都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在全市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强调。

  大兴区庞各庄镇西高各庄村第一书记曹金龙上任伊始,就面临着没有办公场地、村两委干部关系不协调的窘境。西高各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村里很多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村委会旧址年久失修,已无法办公;新建的村委会完工三年,却没有验收和交接,电路不通。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刚被镇党委免职,机关下派的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刚到村,人生地不熟。

  困难面前,曹金龙没有退缩。为提高村党组织凝聚力,他当起了“润滑剂”,调解村两委干部间的关系,增进互相理解。两委承诺制、坐班值班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加强基层党建的规章制度提上日程。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的工作氛围越来越浓厚。

  现在,西高各庄村里每名党员的家门口都挂上了“党员示范户”标牌,接受群众监督。村里的主要街道也立上了“党员路”标杆,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每月10日的“党员活动日”,一些往常不爱参加活动的党员都积极参加。

  昌平区阳坊镇西马坊村过去也是党组织软弱涣散,第一书记褚翰峰与镇党委多次沟通与酝酿,通过选举程序配齐了村委干部。通过定制度、建队伍,目前村两委工作能力提升,村庄环境变样。2017年初,经区组织部批准,西马坊村彻底甩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5年以来,一批批像曹金龙、褚翰峰这样的第一书记扎根京郊农村,将现代化治理理念传到基层农村,把基层班子拧成一股绳。

  数字显示,第一书记入驻以来,有7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了转化提升。不少乡镇党委书记说,第一书记突出的贡献,就是把村班子建好了,把党员干部带强了,把制度规范立起来了。

  育产业——

  农民致富能力提高了

  解决了班子问题,干部有了干劲,如何带领群众致富?

  大兴区东黑垡村第一书记邓涛到村里第一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改变低收入的状况不能单靠政策扶持和项目投入,只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确保勤劳致富,长久致富。”

  东黑垡村地处平原区,不像山区乡村可以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但交通便利,城里人下乡很方便,何不实行城乡共建?邓涛想出了一个点子,让农民提供“一分田”租给城里人,让城里人闲时回农村种种地,体验农村生活,农民可以得到租金,提升生活水平。

  经过调研,邓涛发现只有一半的农民愿意加入城乡共建“一分田”计划。他并没有急于求成,先从村里选取了5户作为试点,每户村民提供1亩左右的耕地,把田分成33份,1份地20平方米,以份为单位向外出租。土地由村民管理,主要种植蔬菜、粮食和水果。“一分田”一年租380元,连续两年租680元,三年租880元。这样算下来,如果每户村民的33份地全部租出去,1年能得到报酬1万余元。看到这样的利润,不少村民纷纷要求参与进来。

  针对村里40、50人员就业难题,曹金龙利用自己在企业多年积攒的人脉资源,与物美超市、绿兴农场联系,将招聘员工的年龄上限由45岁放宽到55岁,一次性让36名村民找到了工作。“400多口人的村,一下子就让近1/10的人挣上了工资。”

  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的第一书记张俊民带着一身技术来到村里,他不仅是第一书记,也是种植、养殖专家,让村里的大桃产业和养鸡产业上了一层楼;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第一书记李会庆,利用区委组织部搭建的第一书记重点项目会商机制,为村里争取了800多万元资金,修建现代化大棚,实现了温度、水、光照的全自动化数控……两年来,第一书记坚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帮助派驻村研究发展思路、规划发展蓝图,发展产业富民项目。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预计超万元。

  随着第一批第一书记任期结束,北京市已开展了新一轮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精准帮扶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1月10日,第三批选派的288名第一书记已全部入村报到。“低收入村发展帮扶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第一书记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更好作风,切实把帮扶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孙文锴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