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回声 绩效考核 师德被边缘化

发布时间:2018-01-15 19:4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15日 10 版 | 查看:566次

去年12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登了张学炬老师写的《这里的绩效工资沦为考勤工资》一文。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深有同感。

  绩效工资沦为考勤工资在基层学校比较普遍,重勤轻能、重勤轻德的情况几乎都存在,这有悖于绩效工资发放的初衷。从根本上讲,绩效工资是衡量一名教师德能勤绩的综合考量,那么,绩效工资为何会在基层学校沦为考勤工资呢?

  首先,有些学校根本不知道师德究竟该如何考量。校长觉得只要老师每天都能按时到岗,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及上级的各项检查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师德就可以过关,于是,这项在绩效工资考核中排在首位的考核就被沦为了可有可无的内容。事实上,学校老师只要身体无恙,基本都能坚持按时到岗,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师德考核是否就可以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师德考核实际涉及教师的方方面面,比如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备课任务,是否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课堂上是否做到了“一岗双责”,以及是否从事课外兼职等。这些工作范畴内的事情,每一项都是触碰师德底线的重要内容。可是,这些内容若要学校领导每天亲自去抓,显然又忙不过来,如果有时间也只是在教师会上偶尔提到,所以,师德这项最重要的考核内容逐渐被沦为边缘。

  其次,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考核很单一,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教师能力的考核似乎只有一点:考试成绩。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一般情况下,按照上级要求,学校一学期会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期中考试因为不进行轮换监考和阅卷,所以不进行排名,学生成绩高低不会被学校领导重视。而到了期末,中心校会组织各校轮换监考,分大学区进行阅卷,组织比较严密,考试分数要进行公布排名,所以,最终的成绩单就成为衡量老师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师们对此颇有怨言,但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光里,考试只是其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的能力更多体现在日常教学的一些工作中,比如,课件制作、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美术绘画作品、征文比赛、参加优质课赛教等。可现在,由于学校唯分数论,导致教师只看重成绩,忽视教学过程,似乎考试分数高教学能力就强,“一白遮百丑”。显然,这很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笔者认为,学校若只用考勤作为衡量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最重要的标准,很显然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在德能勤绩里,最重要的恰恰是前两项:德和能,而一个德能兼备的教师永远是最令人信服的。一些基层学校之所以重考勤轻德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意识里还有懒政思想——考勤要简单得多,每月只需查考勤机进行汇总公布即可。对于教师德能的考核是要从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去发现,这当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案,并且要求学校领导亲力亲为。

  对于一些基层学校的做法,上级部门也从不过问,只要发放绩效工资时教师没有意见,谁也不会去管是否合理。长此以往,绩效工资就沦为了考勤工资,似乎只要出满勤,就能全部领到绩效工资,这根本无法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层学校要真正把绩效工资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绩效工资的作用,就要走出唯考勤论的单一模式。

  目前,上级部门对此并没有一个刚性要求,各校基本都按自己的情况进行划分,这也导致了绩效工资管理的不规范。笔者建议,绩效工资的划分要把德能放在前两位,按照德能勤绩的比例,笔者认为40%、30%、10%、20%的划分比较合理。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希望绩效工资更能起到促进基层教育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要发挥出作用,让绩效工资分配更加合理规范,更加具有说服力才行。

  (欧阳剑 作者为基层教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