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5 19:1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15日 03 版 | 查看:842次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学生尹琛一大早就捧着电脑,听着毕博平台上的老师对于“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的讲解,感到热血沸腾。此时,该校思政课教学团队也正把十九大精神融入网络资料中。
“今天你们做毕博平台了吗?”从大一开始,每晚躺在床上,尹琛总要问室友。从2009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思政课教学中提出运用“互联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案,经过9年探索,建设了网络课堂毕博平台,形成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本科生“网络+课堂”思政课教学模式。
据了解,毕博平台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视频资源、单元测评、讨论版为一体,既有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还原和解读,也有补充和延伸,最可贵的是随时随地都能学。
大一刚入学时,该校计算机学院学生苏希傲听说要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就遭遇了“理科生的烦恼”。随着一次次网上学习,苏希傲对毕博平台的反感渐渐消失了。之后,每次新学单元的毕博平台一开放,他就立马完成网络作业,期望得到满意的分数,与舍友“较量”一番。
讨论版是他最喜欢的版块。有一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布置了“帝国主义与资本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讨论题。回到宿舍后,他上网查阅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罗列了8点。刚把想法上传到讨论版空间,就看到已经有20多位同学发了帖子。
没过多久,任课老师周竞风回复了苏希傲的帖子,还引起了激烈讨论。周竞风说,在毕博平台单元开放期间,学生虽然不在教室内上课,但头脑依然在思、在想,将所学的理论实际运用起来,实现了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网络平台上的单元测试占总成绩的一半,‘逼’着我们把功夫用在平时。”该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吴怡雯说,最让人头疼的是主观题,一道题目有时候会耗费一个晚上,“身边同学都感叹开卷考试比闭卷还要难”。
事实上,想要“对付”主观题,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远远不够,除了需要考前按时学习毕博平台的文字、视频资料,还要上网查各种文献资料。
尽管课程难度加大,但吴怡雯渐渐发现这个课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个过程考验我们全方位整理、分析、思考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思政课的期末考试也十分个性化,总共3道题,其中两道题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临时写到黑板上,并且每个班都不一样。
“网上搜不到答案,教材里也找不到答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说,与“网络+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相配套,每门思政课程建立过程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考核机制。在思政课网上题库中,题目原创性达80%,年更新率20%。
“以往的思政课‘上天’有余,‘入地’不足。”在思政课教师杨海征看来,教材本身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传统的“章节目”式教学体系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如今,与网络平台相对应,课堂教学转而采取专题式教学体系,变得“活起来”了。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根据大一新生特点,设置了“科学规划你的人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等10个专题,再把教师分成“三人备课小组”,课上不再进行知识点的传授。
在杨海征的课上,学生是主角。表演法治小品、模拟法庭……学生在不同形式中,体会什么是法律。下课后,杨海征经常开展带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敬老院做义工等教学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和身体同时在路上。如今,杨海征身边的“粉丝”越来越多,平时还专门有学生来“蹭课”。
在南师大,像杨海征这样的专职思政教师有4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讲师10人,兼职教师30多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0人。
“思政课应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该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总设计师”王跃教授说,“网络+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解决了本科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怎么讲授、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怎么管理5个问题。
一杯清水,图书馆间,听马列哲语;不见游戏,寝室之内,学党史党章;自习室里,昏昏灯下,瞻毛邓之光……如今,在南师大校园里,思政不再是印象中那个只能在课堂中感悟的刻板身影,而变成走之可听、带之可学的随身耳语。
“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提供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途径,为学校‘大德育’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该校党委书记胡敏强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郭阳琛 顾益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