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在一线)

发布时间:2018-01-06 20: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04日 18 版 | 查看:855次

研学旅行教育属于拓展课程中的阅历系列,以“阅”引“历”,以“历”促“阅”——

2017年11月底至12月初,由国内研学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召开。恰值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一周年,论坛期间成立了研学教育共同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教育界人士深入探讨研学教育怎样设计、怎样实施、怎样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政策引领:为研学教育发展奠基

  2017年11月下旬,教育部公布了204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14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以推进研学旅行基地的挂牌和评价工作。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王晓燕在“研学旅行——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主题演讲中表示,研学旅行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学校与课堂,另一头连着广阔的自然与社会,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构建具有研学旅行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如何将研学教育落到实处?一些参加论坛的专家提出,把握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精心设计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做好课程开发,确保育人效果;加强研学旅行资源的创造性整合,构造丰富载体,确保活动内容品质;加强研学旅行的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组织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与会的一些中小学校长认为,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要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政策配套执行,统筹实施,进行全方位育人。

  学校主导:探索个性化研学路径

  “选择研学旅行这种教育方式,和育人目标密切相关,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完整的人格,进而全面而自由地成长。” 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炜东在论坛上谈道。

  研学旅行教育属于拓展课程中的阅历系列,以“阅”引“历”,以“历”促“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经历研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跨年级学习,从中发展了综合能力。

  据介绍,北京中学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潜能课程三级体系,创造学生学习的丰富形式。2013年—2016年,北京中学组织开展了11次“寻根之旅”,跨越了9个省、25个城市,累计1280名学生参与,完成314个课题,累计行程超过1万公里,累计报告超过84万字。学校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学生们走进古都西安、河南殷墟、齐鲁山东、吴越苏杭、墨香徽州、草原内蒙古等,去体验皮影戏,学唱老腔、越剧、川剧乃至黄梅戏,用身体与心灵体悟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研学旅行前,每位学生都需要确立研究课题,联系指导教师,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可以独立设立研究课题,也可以合作开展;旅行过程中,学生们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计划与要求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包括收集资料、访谈当地人、实地体验当地风俗文化等。旅行回来后,研究小组、班级、全校等不同层面将进行课题研究汇报与答辩。

  机构协同:打造研学教育共同体

  “研学教育共同体”在论坛期间正式成立,它由国内研学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联合政府主管单位、研学专家、研学旅行试点省份的部分市、县教育局和研学旅行示范学校、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优质营地共同组建,旨在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化、品质化、创新化的发展需求,构建研学旅行理论、经验、模式、机制、成果等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实现“让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研学经历”的教育目标,通过区域交流、课题研究、落地推介、教材编写、研学导师专职培训、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推动素质教育。

  世纪明德副总裁蔡美玉认为,研学教育是研学旅行的升华,更加强调研学的立体化、计划性、适用性、品质度,研学教育倡导境内与境外结合,短期与中长期结合,现实与虚拟结合,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相对于研学旅行,研学教育更强调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