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6-17 16:28 | 来源:2008-6-3 7:45:30 新京报 | 查看:2948次
(原文标题:空降兵 跳过后 真觉得后怕)
李振波第一个跳伞,和14名战友传回茂县等重灾区信息
5月14日,茂县上空,空降兵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高空空降。这是此次汶川地震中,空军首次向灾区伞降空降兵。
“如果着陆地点选错,我们就像从5楼扔下来的西瓜一样,开了花。”
“落地后好几天,战士们都不让说跳伞的情景,真的是后怕。”大校李振波指着一块西瓜说,“如果着陆地点选错,我们就像从5楼扔下来的西瓜一样,开了花。”
5月14日,空军首次向灾区伞降空降兵。一支15人的空降部队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从4999米高空成功空降,并将“孤岛”茂县的信号传回指挥部。
昨日,第一个跳伞的李振波接受采访,他说:“谁不怕死?但这就是任务,谁都会这么做。”
第一次跳伞被迫折回
5月13日上午,坐在飞往四川茂县的飞机上,总指挥李振波一直思考着登机前的协调会,这架飞机上,有100多名空降兵,他们肩负着空降“孤岛”茂县,向外界传递地震灾情的重任。
李振波回忆,协调会上指出的跳伞难度让他心里一震。虽然茂县的海拔只有1668米,但是周围都是接近5000米的高山,要想空降,战士们必须从5000米的高空跳下。这种高度是平时训练的几倍,又高寒缺氧,同时降落区域地形极端复杂,有重叠的高山、湍急的江水、厚厚的云层,每一项对跳伞都是致命的不利因素。李振波思考着如何降落,“这就是任务,宁可有人牺牲也得跳下去。”
但是,到了茂县上空,整个环境竟比李振波想象得还要复杂。地面以上700米全是云层、天上下着雨、飞机机身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如果贸然开门,飞机有解体的危险。
无奈,百名空降兵战士飞往成都某机场待命。
选谁跳伞都有标准
5月13日夜里,李振波从部队调来25面翼形伞,这种像飞机翅膀一样的降落伞与圆形伞不同,它可以调节方向,使用也更灵便,“茂县地形太复杂,能调控方向,就意味着可以选择一个好的降落地点。”
但是,这种伞也有缺陷,它必须通过运动制造浮力,如果降落时人撞到崖壁,伞面没有浮力把人再抬起来,人就会直接滚落崖底。
这时的成都、茂县,仍在下雨。
在这100人中,会跳翼形伞的只有22人,留下7人帮忙做跳伞前的准备,李振波将和另外14人一起空降茂县。
选谁不选谁,李振波已经有了标准。
“不是为了谁当英雄去的,要看这个兵是不是适合这次任务。”李振波说,首先要看跳伞经验,然后要看士兵的职能,比如通信兵、对空指挥和引导,即使他就跳过一两次也是必须去的,因为这次就是为了将地震情况传递给外界。
此前,所有战士都写了决心书和请战书,“这不是遗嘱,每一次大的任务前都要写的。”李振波吃了口西瓜,忽然笑了起来,抬头说:“如果真回不来,这也就是遗嘱了。”
主伞包未能打开
5月14日上午,雨过天晴,在前往茂县的飞机上,李振波向战士做最后的动员,他说了地形的艰险,高空跳伞的注意事项,但唯独没有提“这次跳伞有生命危险”。
“我不敢提,怕战士们紧张,毕竟他们也是人,”李振波说:“是人就会害怕。”
另外,翼形伞的自动打开阀只能在4000米以内的高空使用,李振波提醒大家,在5000米跳伞时,要注意伞包很可能无法自动打开,这就需要战士们手动拉开阀门,“这次跳伞他们已经很紧张了,如果我再说有生命危险的话,他们更紧张,万一忘了拉阀门,就是无谓的伤亡。”
李振波决定第一个跳下去,为战士们寻找降落点,这样战士们可以跟着他的伞的方位,也会更安全。
中午12时22分,机舱门打开,这时,飞机高度稳定在4999米。李振波说,他看了看外面,在几片浮云间隐约可以看到陆地,“只要找对降落地点,就没事儿。”他拍了一下已经因为缺氧趴在一边的记者,“我先跳了。”然后纵身消失在云层中。
可是下降了700多米,李振波却发现主伞无法打开,“当时很紧张,要是附伞再打不开,就死定了”。
还好,15勇士成功空降。
李振波
空军某部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河北邯郸人,从军30多年,大校军衔,他带领14名战士空降茂县,为外界传回了茂县等重灾区的信息,也成为四川地震中,第一个空降的军人。
其他14名空降兵是:王君伟、于亚斌、雷志胜、殷远、王磊、刘志宝、任涛、郭龙帅、李亚军、李玉山、刘文辉、赵四方、赵海东、向海波。
本报记者 吴鹏
(责任编辑:张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