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刘贵明:沉下心来真扶贫 做村民们的贴心人(5图)

发布时间:2017-12-12 08:2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7-21 | 查看:5247次

  个人简介

  要干好扶贫这件事,首先得沉下心来,真干实干,取得村民的信任。从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天起,青海省城上村“第一书记”刘贵明就一头扎进贫困户家中,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到精准施策、发展产业。一年过去了,城上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宽敞明亮的危改新房建起来了,平坦宽阔的硬化路修起来了,老百姓精神抖擞,村里也更是生机勃勃。2017年5月,刘贵明荣登“中国好人榜”。

  城上村是青海省尖扎县康杨镇的一个小村子,清澈宽广的黄河从村旁流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村里老人说,在闹饥荒的艰苦岁月里,这方肥沃的水土并没有让村民忍饥挨饿。然而,近年来,保守的思想和落后的生产力却让大家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了队。为了转变城上村现在的状况,2015年10月上任的“第一书记”刘贵明,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着手进行脱贫致富工作。

    如今,村民都说,刘书记来的这一年里,村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1.沉下心来真扶贫

  2017年4月12日,村民马乙四夫来到自家门前刚刚建成的休闲娱乐广场上,看着几个顽皮的小孩儿正在你追我赶的嬉闹着、激情奔放的小伙子在篮球场上你争我抢、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放学后在这里打乒乓、村里的妇女悠闲地在这里跳舞……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城上村村民在新建的文化娱乐广场锻炼身体。图片来源: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而在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堆满杂物的场院,破败不堪。2016年4月,当刘书记第一次在村民代表会上提出要把马乙四夫家的场院建成广场的构想时,全体村民代表表示不解,马乙四夫更是冷语相加:“我们都是农民,要娱乐广场干什么?再说了,我家的场院每年都要用,凭什么让你瞎折腾?”

    尽管休闲娱乐广场的事情在会上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但刘贵明并没有气馁,会后他多次来到马乙四夫的家中,与他促膝长谈:“村子以后都不种地了,你还留着场干什么?等广场建成了,就在你家门口,到时候你做点小生意、开个农家乐啥的,不比你现在收入好?”刘贵明坦诚的态度和科学的规划最终改变了马乙四夫的想法,他无偿献出门前5亩场院给村里修建广场。

  刘贵明是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尖扎县公司员工,2015年10月份被选派到该公司精准扶贫联点帮扶村——城上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起初遇到的种种困难,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刘贵明说,要干好扶贫这件事,首先得沉下心来,真干实干,取得村民的信任。同事们说:“刘贵明驻村后比以前更忙了,在单位很少见到他,即便见到了也是行色匆匆。”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这么认为,我想,在单位,要做一名好员工;来到村上,就要做村民的贴心人。”

刘贵明(右一)进村摸底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图片来源: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工作开展伊始,在刘贵明和帮扶工作组的努力下,为29户贫困户、4名困难党员、8户残疾人、3户“五保户”共54人送去了价值1.3万元的生活物资,对村里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进行集中慰问,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为6名大学生各提供了2000元生活补助,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引进项目,对34户村民进行了危房改造,让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协调县电信公司投入资金实施“三网融合”项目,让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贵明通过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切实实地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政府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2.找出穷因谋出路

  刘贵明和城上村是颇有渊源的。36年前,年仅17岁的刘贵明刚刚参加工作就在这一片抄表收费,给村民做用电服务工作,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无不了然于胸。城上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共有108户452人,其中精准扶贫户为29户,84人,是2016年黄南州脱贫攻坚村之一。通过深入摸底,刘贵明发现:贫困户的思想过于保守、外流人员较多、文化层次低、技术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单一等。因此,只有找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才能彻底带领村民摆脱贫困。

  历史悠久的古城墙遗址、九天玄子娘娘庙、青海民间社火、民间小调、手工刺绣及堆绣……是村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上,城上村还是远近有名的瓜果之乡,核桃个儿大皮薄、软梨香酥爽口,更是广为人知。城上村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都十分优越,非常适合开发生态文化旅游。

刘贵明和菜农在新建的温室大棚里观察蔬菜生长情况。图片来源: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怎样让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资源不活起来,扶贫就像撒胡椒面儿,‘输血’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出更多‘造血’扶贫的出路。”刘贵明反复琢磨着。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从省里找来了农商界的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论证,决定引进资金,在村里发展旅游业和果蔬种植、加工产业,取代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当地出现的以采摘为主的经济活动,出现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让当地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3.选准产业让钱包鼓起来

    找出了“穷”因,谋准了出路,刘贵明便带领村民甩开膀子,说干就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城上村共协调资金510万元,将村里120亩闲置土地按400元/亩流转到农业合作社,建成60栋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及加工产业,取代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针对村民文化层次比较低、缺乏技术等现状,扶贫工作组聘请甘肃专业蔬菜种植户,开展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多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培训。

  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了,销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要事。为了打开销路,刘贵明一次次来回奔波,积极向身边的朋友、同事打听,只要听说有合作意向的,他就主动上门洽谈,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跑去联络,最终与几个商家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

刘贵明在挑选花籽。图片来源: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刘书记来了,日子越过越舒坦了,越过越有奔头了。“每年,我们每户收入土地流转费400元,还能按期分红,还能在这儿打零工。这两天,省城的游客已经慕名前来采摘了。我寻思着,等咱们的旅游公路和观光大道修好了,就在家门口开个农家院。”村民段常明一边采摘青椒,一边畅谈着来年的计划,乐得合不拢嘴。目前,村里还有10户村民也跟段常明的想法不谋而合。

    离蔬菜大棚不远处,一辆载满废旧木头的卡车,停在了新建的木材加工厂,经加工改造的木头将运往西宁北山市场,不仅环保而且经济效益可观。“这些年,农村旧屋改造,拆下来很多废旧木头,我们回收废旧木头和落叶,进行再加工销往省城,这两天,我们还跟山东厂商签订了合同,预计4月上旬要运往山东。”刘贵明介绍说。这样的废物利用方式,让村民有了经济收益。在木材加工厂打工的村民马达吾代说:“村里15户扶贫户,每户投入产业扶持资金6400元,2016年已经按10%的利润分了红。”

  2017年,刘贵明将重心放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协助成立“城之上花千谷”乡村旅游开发公司,不断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村民参与的地锅项目、青年林烧烤营地、休闲广场消费区等都一一落成,种植的花卉也陆续盛开,很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文字来源:青海省文明办 作者: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王国栋)

  编辑点评

  驻村开展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刘贵明一心想着如何让村民脱贫,想着如何能够引导贫困户发家致富。在他看来,要想让群众真正脱贫,不是“送”而是要打破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正因如此,他扎根农村、认真调研、寻找致贫原因,并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给当地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值得点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