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收秋:从“信使”到“货郎”(组图)

发布时间:2017-11-15 21:59 | 来源:中国邮政网 2017-08-12 | 查看:1956次

  8月2日晨,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王收秋一如既往地早早来到其所在的山西省太原市邮政分公司大虎沟投递组。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负重几十公斤,步行在山间小路上,为王封乡15个村子和十几家企事业单位送信送报。与前几年单纯投递报刊相比,如今的王收秋每天背着邮包,身前又多了七八件快递包裹。随着邮包里的包裹越来越多,被誉为“信使”的他如今又添了一个新称号——“货郎”。

  9点多,经过一个小时的紧张分拣,王收秋把20多公斤重的邮件装进他的邮袋,又用蜡绳娴熟地将几件包裹捆扎结实,像褡裢一样往肩上一搭,开始了一天的步班投递。

  在步行10公里的山路后,他来到了中铁十二局太古供热隧道工程项目部。“因为项目部处在山坳坳里,方圆十几里没有一家大型超市,刚开始时只送一些报纸信件,后来项目部工作人员也从网上买点零食、日用品,但很多快递公司只送到山下的投递点,需要项目部工作人员在山路上开车跑十几公里才能取回来。现在他们网购时就专挑有邮政快递的商家,因为只有邮政才上山把邮件送到家门口。他们网购的东西全是我给送上来的。投递量大了点儿,自己累了点儿,但都不算啥。”王收秋还是那么朴实。

  从“信使”到“货郎”,投递员的转型与电商经济快速发展、普惠山区百姓息息相关,更与邮政普遍服务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王收秋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邮政企业也不断深化包裹快递业务和投递工作的改革,搭建了自有电商平台,扩建了县级投递处理中心,加密了“最后一公里”邮路,优化了内部作业流程,承诺了省内邮件“次日递”。这些举措让邮政的速度更快了、触角更深了、市场竞争力更强了,也让偏远地区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的便利,分享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日头逐渐偏西,王收秋身上的邮件也投递完一大半。他穿林涧、爬山路,疾步走向最后一个投递点圪垛村,那里有几份报纸和一件快递包裹需要投递。

  圪垛村原本有百十户人家,随着移民工作的深入,村子里绝大多数人都搬到移民新村,只有退休教师范为民等少数老人留守。这里也是王收秋每天必到的地方。因为村里的老人订了几份报纸,有时城里的孩子还会网购一些物品寄给他们。

  王收秋说:“以前这里的人有个啥事都靠写信,现在有了手机、微信,我送的信件是很少了,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网购。山上人少,包裹还不算多,山下的揽投部每天都有八九百件,投递员们都忙不过来,过年那几天我还下去帮着投递呢。”

  投递回来的路上,王收秋遇到了村民范大姐,她指着王收秋身上刚配发的短袖T恤打趣地说:“收秋,单位又给你发新衣服了吧。我看山下的投递员还骑上电动小三轮了。”

  “是的,现在单位统一给我们发的一年四季的衣服,冬天有冲锋衣、防寒服,夏天有防晒服。”王收秋很是自豪。

  每天投递结束,王收秋会把包裹面单第一联交给内勤小李,让她通过手持终端及时将数据传送到系统里,反馈给客户。“现在我们当天收到的快递包裹必须当天投递并反馈信息。投递组现在也配备了PDA,只要扫描面单,数据就传上去了。山区的投递都信息化了。”王收秋说。

  随着近年来邮政企业对揽投网建设的不断深化,就连大虎沟这样最末端的投递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2016年,上级给大虎沟投递组所属的西山投递部配备了一台快递车,司机平时在山下送快递,遇到王收秋这儿有超大超重的快递包裹时,就开车上来帮他投递。这不仅减轻了王“货郎”的负担,也保证了邮件的时限要求。

  企业的发展让王收秋对未来更充满信心:“相信总有一天我的步班邮路会被汽车邮路取代,那时我们就能更快更好地为当地老乡提供服务了,山沟沟里的包裹会送得更快。”

王收秋每天都会背着邮包,再拎上七八件快递包裹,拿着很多驻地单位因信任而为他配的钥匙,进入收发室投递。

顶烈日、穿林涧、爬山路,王收秋身上的邮件投递完一大半。喝口水休息一会儿,他又直奔下一个投递点。

“只有邮政把快包送到这山坳坳里来,我们离不开邮政呀。”中铁十二局太古供热隧道工程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和王收秋都很熟识。

圪垛村退休教师范为民家是王收秋每天必到的地方。这天,范为民热情地让王收秋尝尝他刚给送来的孩子寄回来的樱桃。


村民范大姐和王收秋聊着新发的工作服,两人一起感叹着这些年来邮政的发展变化。

记者 毛志鹏 武亚亮 通讯员 裴效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