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6 16:51 | 来源:天水在线 2013-12-18 8:14:57 | 查看:11280次
01马卓玛奉献催开民族团结之花
马卓玛,女,45岁,藏族,中共党员,临潭县卓洛乡上园子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位藏族女子,凭着真诚无私的情怀在一个回族村里赢得了信任和支持;一位农村妇女,以真抓实干的精神带领一个落后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上园子村90%的村民是回族。在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卓玛看来,团结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她竭力维护民族团结,在带头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各项政策的同时,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经常到群众家里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在上园子村逐渐形成藏回一家亲的喜人景象。在村里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成立了村调解委员会,妥善解决了各种矛盾纠纷。在村里发展40名党员,并组织每位党员联系10到15名村民,真正深入群众访民情、解民忧,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使藏、回各族在上园子村相处得格外融洽。
在和谐的氛围中,马卓玛和村党支部班子一起找路子、谋发展。为尽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马卓玛积极引进优良牛羊品种,推广暖棚养殖,让村民们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上园子村有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大多数女性都在家务农留守。为发挥妇女的特长,马卓玛带领大家成立了“上园子刺绣协会”,把有刺绣手艺的妇女组织起来,把零散的刺绣加工集中起来,加工民族饰品,年收入达15万多元,探索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马卓玛还是村卫生室的村医。为了改善村里的医疗条件,马卓玛千方百计建设村卫生室,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她自己买材料,搬水泥,先后4次扩大村卫生室的规模。如今,上园子村卫生室面积已达到了200多平方米,成了全乡示范村卫生室。
02马忠仁矢志创新献身科研
马忠仁,男,51岁,回族,中共党员,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矢志创新,献身科研。”为了这一诺言,马忠仁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物材料制备和人畜共患病诊断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西部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资源丰富。马忠仁自幼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更能认识到这片沃土上的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2000年9月,以马忠仁为主的科研团队与美国HyClone实验室公司合资创办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中国西部省区,尤其是选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高原无工业及农药污染的天然草场放牧的动物血液资源,马忠仁和他的团队开发并规模生产胎牛血清、新生牛血清、马血清等系列动物血清产品。
之后,马忠仁团队并没有止步,把研究重心进一步转向小牛其他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上,经过几年的科技攻关,成功地研发出细胞用胎牛血清等一系列的动物源生物材料,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奖。
马忠仁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科技开发为主导,整合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办学层次,为西部地区培养“留得住、干得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马忠仁团队主持建设科技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技术平台”,3年来,服务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为科研院所、企业培养生物反应器技术人才130人次,培训县市级兽医科技人员1600人次、培训养殖专业户和基层防疫人员28000多人次, 2010年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03马晓东焊花中的“工人院士”
马晓东,男,45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唐甘肃公司兰州西固热电公司焊培中心副主任
他用汗水诠释梦想,他用毅力铸就明天。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马晓东在平凡中演绎不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书写魅力人生,站上了全国焊接冠军领奖台。
从上班第一天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当工人就要技术过硬,干活就要出精品,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为了练就高超的焊接技能,他苦活累活抢着干,别人下班回家,他一个人独自练习、钻研,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金属材料学、机械、热处理和焊接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也走进了他的业余生活。理论知识的加强使他的技能有了极大的提高。2003年11月,马晓东代表甘肃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全国焊工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还先后撰写了多篇论文并获奖。其中《A335P91钢焊接工艺与操作技法》攻克了A335P91新钢种焊接理论和焊接实际操作上的难关,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超过了欧美国家和日本的规定标准。
担任焊培中心副主任后,马晓东更是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解决焊接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高培训质量。
马晓东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2012年12月8日,马晓东荣获素有“工人院士”美誉的“中华技能大奖”,并使“国家级技能大师马晓东工作室”和“甘肃省技能大师马晓东工作室”落户西固热电公司。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的路上留下了马晓东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
04王立言秉持正义传递正能量
王立言,女,46岁,汉族,中共党员,白银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
王立言,凭借着对检察事业的忠心、对案件的责任心,在公诉舞台上诠释着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情怀和主持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的职业追求。
王立言精心对待每一个案件。2012年6月,她承办了被公安部列入2011年度全国“亮剑行动”十大精品案件的白银“3·03”特大制售假冒伪劣油品案。她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40余册案卷的阅卷,一遍遍分析案件的发展进程和相关证据,并对相关专业术语和法律进行全面梳理和严密复核论证,最终形成200多页的审查报告。
王立言在法庭上“气场”强大。王立言说,“气势”其实就是底气,“我坚信自己是在代表国家指控犯罪,主持正义,正气自然就足。”作为业务骨干,她先后承办了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满某等人盗窃95辆机动车案;被省法院确定为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案件之一的柴某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省检察院指定管辖的韩某等11人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案;原莫高集团董事长王某受贿案;原靖远县交通局局长滕某受贿贪污案;原宕昌县县委书记王某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等一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庄严的审判庭上,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战场;公诉席上,是阵线分明、唇枪舌剑的战斗。靠着镇定自若、逻辑缜密,王立言让一个个被告人在证据和法律面前认罪。在她办理的300余件重大疑难案件中,无一错案。
王立言“荣誉等身”。她两次被省检察院评为“全省优秀公诉人”。2011年,被省检察院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荣记个人二等功;同年6月,荣获“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4月,荣获第二届“甘肃十佳检察官”称号,并记个人一等功……
一种信念,一份热爱,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以及为之奋斗的执着情怀。在公诉人岗位坚守26年的王立言说:“我热爱公诉,我非常希望自己把这份工作做好。”
05包供同大难中挺起脊梁
包供同,男,42岁,汉族,中共党员,定西市岷县梅川镇永星村党支部书记
在今年7月22日发生的岷县漳县地震中,永星村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村之一。26名村民遇难,包供同的妻子也在其中。
地震发生后,包供同立即安排人员马上向镇党委和政府紧急汇报灾情、请求支援,同时组织大家救人抢险。
包供同的妻子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时候,伤势很重。他安排人将妻子和其他3名伤员抬上一辆农用三轮车,让儿子负责送往县医院,自己赶紧返身回到村里救人,最终在第一时间从废墟中救出了24名群众。但是,在送往医院途中,包供同的妻子不幸伤重去世。忍受着失去亲人的伤痛,包供同劝说幸存下来的村民,赶紧开展自救,争取最快时间打通通往山外的道路,从外面获得药品和物资上的救助。
灾难面前,包供同一直说作为永星村的村干部、“领头羊”,自己必须要“攒劲”。在当地的方言中,“攒劲”的含义指的是一名男子汉要坚强,勇于担当。放下失去亲人的悲伤,包供同带领村民配合救援队伍抢修道路、救治伤员、搭建帐篷、做好救援物资的接收和发放工作,事无巨细,他都要到场。
抢险救灾那段时间,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9时30分,包供同一闲下来,就会拿上手电,回到自己那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家中,在门口临时搭建的灵堂里,陪一陪自己心爱的妻子,他说妻子一定会理解他的。
灾难面前,包供同选择了担当,他用坚强的意志,挺起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屈的脊梁。
06冯明芝茶乡致富“领头雁”
冯明芝,男,50岁,汉族,中共党员,陇南市康县阳坝镇宋沟村党支部书记
像一只希望的大雁飞过沟沟峁峁,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给山村带来致富希望。
冯明芝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茶乡致富“领头雁”。
宋沟村深藏在偏僻的大山深处,一直是挂了号的贫困村。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时常映在冯明芝的脑海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和信任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要致富先修路”。 2001年,他拿出自己和妻子多年经商积攒下来的7万多元,和全村82户300多群众用钢钎铁锤开山劈石,连续苦干几个月,硬是修出了一条“致富路”。
2001年底,宋沟村公推直选村委会主任,全村老老少少340多口人,齐刷刷地把寄托着脱贫致富希望的票投给了冯明芝。
“宋沟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必须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冯明芝认准了这条路。2004年,为了紧抓国家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冯明芝挨家挨户讲政策,说前景,动员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宋沟人退耕种茶。全村发展茶叶1200亩,建成茶叶无性繁殖基地130亩,成为陇南山区有名的茶叶专业村。茶园面积扩大了,鲜茶叶的加工和营销成了难题。冯明芝又积极组建阳坝镇第一个村级股份制茶叶加工厂,并注册成立陇南茗芝茶叶有限公司,逐渐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为一体的完整体系,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迈进。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宋沟村生产的优质毛尖、龙井茶远销省内各地,仅茶叶一项,群众人均增收2000多元,使茶叶产业成为宋沟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冯明芝把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给家乡,收获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宋沟村一跃成为康县的“明星村”,犹如一颗镶嵌在康县南大门的璀璨明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星光大道上闪闪发光。
07纪永元阳关追“梦”人
纪永元,男,57岁,汉族,无党派,敦煌书画院院长、阳关博物馆馆长
假如十年前纪永元用数千万元投资房地产,假如不建阳关博物馆……5000件的文物和艺术品将不会留在敦煌,阳关肯定比今天荒凉。
因为纪永元的执著,这样的假设一直只是假设,没有成为现实。
纪永元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从小痴迷绘画,研修过敦煌壁画绘画艺术,进入敦煌县文化馆工作。后来,他成立了鸣沙书画社(后改名为敦煌书画院),帮助300多人开启了艺术人生。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敦煌题材的绘画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他一直醉心敦煌两关长城文化研究。建一座博物馆保护阳关、研究阳关、展示阳关,礼赞这座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千年阳关是萦绕纪永元心中许久的梦想。
2000年,纪永元倾注20年积累和半生心血建设阳关博物馆。他先后跑遍了洛阳、长安、南京、北京等历代古都考察研究。召开了多少次专家论证会自己也记不清,但纪永元记得很清楚的是,单是一堵关墙修了拆、拆了修多达4次。为了使博物馆的建筑效果与阳关周围环境、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相符,类似的拆拆建建在阳关博物馆的三年建设过程中多次重演,由此也使原本的建设预算超出了许多,纪永元也不得不四处筹款,向亲友举债。
2003年8月28日,总投资4600万元的西北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阳关博物馆建成开馆。
依托古阳关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阳关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古代边关军事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遗迹,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景点,同时也成为西北重要的文化地标。十年来,纪永元对阳关地区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全面梳理,编辑出版大量的研究图书,成功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开辟了民间力量参与敦煌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的先河,成为敦煌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先锋典范。
“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举世公认的,每一个敦煌文化的追寻者,所付出的都将是一生。”纪永元说,他无怨无悔。
08乔永刚用青春谱写生命赞歌
乔永刚,男,21岁,汉族,临夏州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乔家山村村民
乔永刚,一个好人的名字。他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在新疆库尔勒市广为传颂,并传遍天山南北、陇原大地。
2013年7月21日11时40分许,在库尔勒市库塔干渠,一名女子不幸落水。乔永刚听到呼救声,不假思索地跳入水中,死死地抓住落水者,两人被水流冲出二百多米远。眼看着两人就要被卷进大漩涡,乔永刚用力将落水妇女推向岸边。这名妇女得救了,而乔永刚却被卷进漩涡,沉入水底,失去了踪影。
在乔永刚准备跳入水中救人的时候,父亲和叔伯兄弟都在后面喊他,让他不要下去,因为他不会游泳。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强烈的救人意识,使乔永刚忘了这一切,也顾不了这一切。
两天后,在悲痛欲绝的家属、工友及当地社会各界的共同搜寻下,乔永刚的遗体找到了。
整理遗物时,乔永刚的手机里有数十个未接电话来自未婚妻小雪。小雪并不知道,那个被她称作“笨笨”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她。
乔永刚走了,他的人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1年,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会永远闪耀熠熠的光辉。
7月26日,在乔永刚遗体告别仪式上,库尔勒市副市长艾尔肯·哈米尔丁称赞乔永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人间正气歌,传递了道德正能量”。被救妇女李秀华握着乔永刚母亲的手说:“我的命是用他的命换来的,我们全家都会铭记他的恩情……”
9月3日,库尔勒市授予乔永刚及协助乔永刚救人的胡述员、邹文军、杨浩闻、西尔衣力·阿不都等5人“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给予乔永刚家属3万元奖金。
乔永刚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库塔干渠附近,当地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前来为他送行,祝好人一路走好。
09曲波点滴爱心诠释军人风采
曲波,男,30岁,汉族,中共党员,武警甘肃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营职干部
出身在普通工人家庭的曲波,入伍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在新疆工作6年,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2008年调入武警甘肃总队第三支队后,又受到支队嘉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他始终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爱恋扛在肩上,把责任和使命挂在心头,把青春和梦想写在了鲜艳的军旗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示了一名优秀军人的风采。
曲波热衷于公益活动,他说,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要用自己的爱去支撑别人,在尽责中收获至高快乐。在新疆,一到采摘棉花的季节,曲波就会组织官兵帮棉农采摘棉花;一到三月“学雷锋日”,他又和战友们到当地医院献血。10多年来,曲波参与了数百场公益活动,义务献血3200cc,与志愿者团体一同为那些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个人捐款60余万元。
永登县民乐乡一个4岁的男孩李辉,在草垛玩火时被烧成了重伤。为疗伤,全家倾尽所有。得知这一情况后,曲波和公益性社团的志愿者一次次走上街头,呼吁社会为李辉捐款14万余元。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曲波带着感冒发高烧的小孩从白银来兰州就医。路上,他们碰到了一起多车连环追尾事故。曲波给孩子头上贴了退烧贴,交给了丈母娘照看,他自己则下车跑向事故现场,开始帮助拉设警戒线、劝导围观群众远离现场,同时协助指挥被堵车辆让开救援通道。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他对着困在车内的1名妇女和1名小男孩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而这时他的孩子还高烧不退。
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小事,筑成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大爱。2011年曲波入选中共中央文明办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万名公众代表”。
10刘大铭把灵魂给了生活的少年“霍金”
刘大铭,男,19岁,汉族,共青团员,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残疾)
“感激你赋予我坚守的力量/最痛苦时不会用眼泪消遣感伤/心里有你赠予的希望/冷眼与挫折已不能让我迷茫……我也将赤诚勇敢/徜徉在最美的舞台上”
——这是一首歌词,出自今年刚满19岁的刘大铭。
1994年4月,刘大铭刚出生的时候,左侧锁骨骨折,这次骨折将意味着苦难伴随一生。医生告诉他母亲:“孩子患了成骨不全症,也叫脆骨病,通常活不到两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疑难病症。”十多年的生命中,他先后骨折十余次,接受大型手术11次,其中多次手术时间长达10个小时。死神一直游走在他的身边。但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与命运抗争,和死神赛跑,他赢了。
2011年10月,刘大铭在班主任伏钰、语文老师孙亮的带领下来到苏州十中,登上了首届全国中学生诗会的舞台。刘大铭朗诵的诗作《灵魂行者》,打动了全国数以千计的师生——“你将躯干给了病魔/却把灵魂给了生活/你将快乐分享与情感/却把悲痛留给了心窝……可你依旧活着/活得那么坚毅洒脱。”这首诗,后来发表在《星星诗刊》上,并获得了全国冰心青少年文学奖。
2012年10月,成为刘大铭生命的重大转折,意大利一家医院表示可以为他治疗。长达10个半小时的脊椎手术,他挺过来了,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
变得健康、饱满的不只是他的脊椎,更为健全的是他的内心。他超人的勤奋、毅力和深邃的思想,总会让人想到同样与病魔激战而思想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霍金。“我们的霍金”是同学们对他的赞誉,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光荣称号”,他期望人们忘记他的不幸而只记得他闪光的智慧。
刘大铭曾获得多项全国文学奖项,最近他利用每天放学后的两个小时,完成了17.5万字的哲理自传体小说《命运之上》,并由此成为人民出版社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签约作者。
11刘伟民张锦红夫妇点亮“心灯”的“双联”人
刘伟民,男,58岁,汉族,中共党员,国电甘肃电力有限公司双联干部;妻子张锦红,原兰钢退休教师
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拉界村的孩子,现在最离不开的是刘伟民和张锦红老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让两位老师来到拉界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从秋到冬,又从春到夏,这对年近花甲的夫妇放弃城里优越的条件倾情坚守在这里义务支教,成了这群留守孩子最亲的人。
刘伟民是国电甘肃电力公司的“双联”干部,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利民惠民的工作,他请求专门长期驻村开展支教工作,妻子张锦红陪着他一同义务支教。
每天清晨,刘伟民夫妇都要花近4个小时,给孩子们听写汉字、教背诗词、讲作文、教英语,而他们带给这个小山村的比这多得多。
垃圾的分类、环保的意义,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在寓教于乐中,在潜移默化中,他们让孩子们了解了学习以外的更多责任和义务。孩子们变了,他们爱生活、爱干净、爱歌唱、爱看书、爱学习、爱表现自己,有自信了。
村里夫妻半夜打架、母女日常拌嘴;蔬菜大棚怎么种、高考志愿怎么填;家里为何停电、电表为啥失常;出门被骗咋办、孩子择校谁管……他们已不只是“双联”干部、已经不只是支教老师,村里人几乎所有的事,都要来找他们。
付永菊、付永军姐弟俩母亲去世、父亲入狱,与奶奶相依为命。孩子的生活条件让人揪心,经刘伟民促成,他的同学黄先生专程从重庆赶来,决定资助两个孩子完成到高中的学业,再帮他们把房子盖起来。
暑假,刘伟民夫妇主动与学校签订了《暑期学生安全责任书》,为村里打工在外的父母解了后顾之忧。他不仅让孩子们在前所未有的快乐中做完作业,还背会100多首诗词,复习学过的所有生字、单词,跳舞、唱歌,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
为了表示感激,乡亲们常将自家种的菜和水果偷偷搁在他们家门口……
12肖国青用科技点燃生命之光
肖国青,男,51岁,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肖国青,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扎根陇原、艰苦创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近代物理所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中能重离子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重离子束治癌的生物物理、医学物理、治疗技术研究和动物试验。肖国青带领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与有关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了浅层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试验研究,先后共治疗8批103例浅层肿瘤患者,接受治疗的绝大多数患者的肿瘤已经完全消失,疗效十分显著。这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开展重离子束临床治疗肿瘤的国家。此后,肖国青带领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上建成的深部肿瘤治疗终端,进行了束流测试及细胞和动物实验,在具备深部肿瘤治疗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层治疗临床试验。截至2013年5月,肖国青团队共进行了11批110例深部肿瘤患者临床试验,成功消除了许多位于重要脏器的恶性肿瘤。
近代物理所通过重离子临床试验治疗的实践,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重离子束治疗研究和装置研制的人才队伍,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制订了我国第一个《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企业标准(试行)》,完成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注册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技术说明书及安全检测方案的编写,启动了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已具备了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并使之产业化的实力。
在肖国青的主导下,甜高粱循环经济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实现节约用水的同时,农民的收入显著提升,正逐步发展成为企业赢利、农民增收的一项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的一大亮点。
肖国青还与甘肃相关高校密切协作,深入开展“所校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积极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13张永茂使甘肃农业搭上科学的快车
张永茂,男,56岁,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所长
来自甘肃庆阳老区的农家子弟张永茂,197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承担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黄花菜栽培技术研究”,使庆阳地区特色农产品黄花菜平均亩增产10%以上,获得第一个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张永茂调入省农科院工作,逐步走上了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之路。主持完成的“软包装水果罐头研制”项目,199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成果开创了国内食品软包装的先河。
此后他致力于改变甘肃特色农产品产后处理和贮藏加工技术缺乏、产业链条短,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的窘境,在自主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研制开发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个,均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3.75亿元。
张永茂研制开发的“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以天然动植物蜡质作成膜剂,与多孔纳米SiOx材料复合,应用于果蔬采后处理,打破了国外果蜡垄断经营的局面,实现了果蜡国产化,促进了我国水果采后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被评为甘肃省“十五”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为了解决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大量的等外果、次等果的综合利用问题,张永茂主持完成苹果脱水、膨化工艺技术,可完全替代国外果蔬脆片普遍采用的高温油炸工艺,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张永茂凭着锲而不舍、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苦行僧”精神,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为我省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也逐步使甘肃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科成为全国的优势学科。
14张金霞默默奉献大爱洒深山
张金霞,女,36岁,汉族,中共党员,天水市清水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
从2001年开始,张金霞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对一”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活动,用爱心点亮900多名贫困、孤寂孩子心中美丽的梦想。
这一切开始于一个善良的念头。2001年秋天,张金霞去新城乡张河村进行农村妇女培训时,被一户人家的贫困震惊了:母亲因难产去世,只留下襁褓中的婴儿,家里一贫如洗,没有钱买奶粉……孩子的哭声深深刺痛着张金霞,她当场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多元,交给这个多难的家庭。从此,张金霞也开始了公益救助行动,爱心救助之路越走越远。
从最初的电话、传真联系救助人、义务散发救助儿童资料,到后来通过QQ联络,倾注精力创建清水县贫困儿童救助网站,为了摸清贫困儿童家庭的真实情况,她经常挤公交、骑摩托,有时徒步几十里,翻山越岭,深入乡村、学校、贫困家庭,开展摸底调查。12年来,她共走访贫困家庭3000多户,建立贫困儿童救助档案1000多份,足迹踏遍清水县1000多个自然村。
张金霞救助方式阳光透明,让她的“粉丝”越来越多,天南海北甚至海外献爱心的朋友纷至沓来,找她联系救助对象。越是这样,张金霞越不能有丝毫马虎。她常常牺牲与家人团聚、休闲的时间,兜里装着小本子和照相机,不辞劳苦走村串户,记录贫困家庭儿童、孤儿生活与成长的现状。这是她给自己铁定的任务。
在张金霞的积极倡导和牵线搭桥下,先后有全国各地1000多名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救助金额累计81万余元,资助书包、文具、书籍、衣服、食品等各类学习、生活用品累计82000多件。
2013年8月,张金霞入选“中国好人榜”。
15张建军活着就图个良心安稳
张建军,男,48岁,汉族,中共党员,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庆阳供电公司庆城县电力局基建项目部副经理
20年照顾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而且是一个有智障的人,谁能做到?张建军做到了。
20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在办公室休息的张建军听见窗外有动静,打开窗户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张建军没多想,就把乞丐带进屋,让他暖暖和和地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张建军帮乞丐洗了头、脸,这才发现乞丐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但男孩目光呆滞、神情茫然。一打听才知道,男孩叫徐李伍,是南庄乡东塬村谷家庄自然村人,父母都有智障,姐弟4人,只有姐姐一人智力基本正常,却早已远嫁他乡。
张建军把徐李伍送回家。但所谓的家只不过是一孔长满蒿草、空空荡荡的窑洞,土炕上连张席子都没有。“总不能没人管吧?”这样想着,张建军又把徐李伍带回到了供电所。从此,供电所就成了徐李伍的家。
张建军上班时,徐李伍待在房间里,等张建军回来,房间已经被折腾成了垃圾场,床单上、桌子上到处都是鼻涕、污物,还有从外面捡回来的垃圾。张建军给徐李伍口袋里装了块手帕,教他用手帕擦鼻涕,天长日久,徐李伍竟学会了。有了这件事的鼓励,张建军又开始手把手地教徐李伍穿衣服、洗衣服、扣纽扣、扫院子……冬去春来,徐李伍的妈妈、弟弟、妹妹因病相继离世,徐李伍依然安好,而且还学会了扫院、锁门等一些简单的活儿。
2002年,张建军因工作调动要离开南庄,临走前他把徐李伍安顿在了南庄敬老院,后来又转到了庆城县阜城老年福利院。人虽然分开了,但心没有分开,11年里,张建军一直按时给徐李伍送衣服、鞋袜等生活用品。
提起徐李伍的事,张建军说,总不能看着这娃无依无靠没人管吧,人活着就图个良心安稳。
16张晓库 仁心书华章
张晓库,男,52岁,汉族,中共党员,庆阳市宁县卫生局副局长,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从医30多年,他着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作为一名院长,他致力于建办“老百姓身边的专家医院”,将一所乡镇卫生院带成了二级甲等医院。他就是宁县卫生局副局长、宁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晓库。
1997年,张晓库调任和盛中心卫生院院长后,面临无资金、无技术人才、无经费保障、无医疗设备、无病源的“五无”困境,他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大力开展联合办院、协作办院,抓班子带队伍,引人才争资金,强技术拓业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2011年,和盛卫生院经卫生部评审为二级甲等医院。原来只能在省级以上大医院开展的颅脑、脊柱、关节置换等30多项高难度手术成为医院的正常业务,周边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10年来为群众节约诊疗费约1.23亿元。
“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农民开处方”,这是张晓库提出的服务理念。今年8月份的一个深夜,一名急诊患者急需手术,患者家属却一时无法筹足手术费。在现场监护手术的张晓库立即从医院为患者借款3万元,顺利开展了手术。今年以来,结合全省双联行动开展,张晓库组织开展了科技大篷车活动,邀请西安交大一附院等陕西9家三甲医院的30多名专家教授为全县186个贫困村1万多名群众开展义诊。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者德为先的高尚情操”,这是张晓库一贯的宗旨。
17赵向东敦煌好“的哥”:国庆长假里的感动
赵向东,男,48岁,汉族,敦煌市亚通出租车服务公司司机
这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和21张火车票的故事。
2013年10月3日下午1时许,忙碌了一上午的赵向东在整理车内卫生时发现车后排座位的夹缝中散落着一沓火车票,拿出来一看,是前往兰州、西安、合肥等地的21张联程火车票,下午6时58分发车。
“得赶快找到失主!”赵向东立即报告敦煌市运管部门,同时动员认识的出租车司机一起寻找。敦煌市运管部门随即与全市主要景区电话联系,通过景区广播寻找失主,同时还在全市1000辆装有GPS定位系统的出租车LED顶灯屏打出了寻找字幕,一场爱心接力迅速在全城展开。
考虑到火车票是实名制,敦煌市运管所又请求公安部门帮助。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21张火车票的主人。
火车票是来自江苏苏州的5名游客的。他们在准备返程时才发现火车票丢了,而且压根想不起来是在哪儿丢的。“十一黄金周期间火车票非常难买,没有车票,原本规划好的行程只能泡汤了。”负责保管车票的游客当时就急哭了。
下午3时,赵向东将火车票送到了江苏苏州5位失主手中。5位游客满怀感激离开了敦煌。
失主找到了,人们才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位给甘肃人增光使全国都感动的赵向东身上……
从业十余年,安全行驶百万公里,没有出现过一次乘客投诉;2011年、2012年两年时间,赵向东将车上拾到的身份证、皮箱、行李、手机等物品送到运管所的记录就有四次;连续四年被评为敦煌市五星级驾驶员,2013年被敦煌市委、市政府授予“敦煌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荣誉称号……
18夏宝云生命因爱而绽放光芒
夏宝云,男,25岁,汉族,张掖市高台县新坝乡照二村村民
“这个好青年,用他的1个肝脏、2个肾脏和2份眼角膜,将使3名危重患者重获生命的希望、2名患者重见光明。这是人间最伟大的爱心之举。”兰大一院副院长兼东岗院区院长李汛说。
这个好青年叫夏宝云,是高台县新坝乡照二村村民。
2011年,夏宝云被诊断出患有脑神经胶质瘤。2012年9月,夏宝云在北京治病时从电视里看到一则捐献器官的消息,他笑着对陪在身边的家人说,“要不我把我的器官也捐献了?”回到老家高台后,夏宝云正式作出决定:死后无偿捐献器官!
2013年9月中旬,夏宝云病情突然恶化,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母亲潘金琳说,有一天儿子突然清醒,对她说:“我器官捐献的事情你不要忘了,人死了一了百了,我的器官我用不成,要捐给有用的人,年轻人、大学生。我死了,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不后悔!”
12月3日晚9时许,年仅26岁的夏宝云平静地离开了。医护人员围在夏宝云病床前鞠躬致哀,有几个人哭出了声,还有人将几枝菊花放在了夏宝云的床边。晚11时许,兰大一院组织普外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实施了器官捐献供体器官切取术……
12月4日晚7时许,经过供体、受体器官的顺利配型,兰大一院成功为一名肝病患者移植了供体捐献的肝脏,同时肾脏和眼角膜移植手术正在积极准备中……
夏宝云走了,但他把爱留在了人间。
19康海军国企发展领航人
康海军,男,50岁,汉族,中共党员,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药剂师
2007年至2012年五年间,西北永新集团总资产增长了74%;营业收入增长了279%;职工人均工资增长了79%。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少工业企业举步维艰的形势下,永新集团生产经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在省国资委监管的27户工业企业中,永新集团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增幅名列前茅。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公司有一个好的领航人康海军。
甘肃陇神戎发制药有限公司是西北永新集团下属子公司,曾连续三年亏损,濒临破产。康海军在秋风萧瑟中走马上任,在他的带领下,陇神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翻番,实现了7年增长近70倍的发展奇迹。同时,成功实施了陇神戎发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评审评估等各项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2008年10月,因业绩突出,康海军被任命为西北永新集团总经理,2009年5月任集团董事长。而此时的永新集团刚刚完成5万吨涂料生产基地的整体搬迁,园区建设资金短缺,主业下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市场竞争激烈。面对困境,康海军高瞻远瞩,提出了“西北永新未来发展是建立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之上”的科学判断。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公司快速扭转了涂料主业持续下滑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涂料一业独大的局面,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集化工、制药、物流商贸和管材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幅增强。2012年,永新集团首次成功跻身我省生产经营类企业10户A级企业之列;在省属监管企业2010-2012年任期内经营业绩考核通报中,永新集团同样晋升为生产经营类A级企业。
20傅连鸿以诚信传递社会正能量
傅连鸿,男,49岁,汉族,农工党兰州市城关区直属总支部副主委、兰州大大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鸿瑞园虚拟养老院餐厅视察,听了餐厅负责人傅连鸿的故事后,他说:“你是一个残疾人,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党和政府感谢你。”
傅连鸿因小儿麻痹症留有残疾。1986年,下岗后的傅连鸿用借来的800元开始创业。如今,他公司旗下的酒店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累计纳税3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安置残疾职工90余人次,先后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优秀奖”、第三届“甘肃省十大杰出残疾人”、“甘肃省自强模范”称号。
做餐饮20年,傅连鸿始终将诚信放在第一位。今年6月17日,作为全国基层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唯一代表,他参加了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切接见。在这次会上,傅连鸿被授予“全国食品安全与诚信守望者”荣誉称号。
因为自身的经历,傅连鸿始终把扶弱助老、济困助残作为自觉行动。2010年,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公司鸿瑞园酒店率先加入虚拟养老餐厅行列,已累计服务老人10万多人次。他连续3年上门无条件收购,帮助榆中县来紫堡乡方家泉村残疾人解决卖苹果难题;连续10年免费为该村82岁的张大娘送煤炭;为城关区草场街白血病女孩捐款1万元……社区贫困家庭中,谁家老人生病住院了,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了,傅连鸿总是尽力给予帮助。今年9月份,傅连鸿被农工党中央授予“2010-2012年度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