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心人新春依然为爱奔忙

发布时间:2017-10-13 17:26 | 来源:东方网 2015-2-16 12:34:43 | 查看:5320次

作者:左妍、陈浩、陆常青、房浩、江跃、曹文清

【编者按】

  春是暖的,融化着冬天的严寒;心是暖的,传递着向善的力量。护亲人安康,愿天下无贼,为创业铺路,送病友欢乐,求诚信长在……羊年春节将至,站在又一个中国年的起点上,我们曾经写过的“上海好心人”们依旧怀揣深情,依旧为爱奔忙。

  “好人心春”———让我们给所有无私奉献的人们拜个早年!听听他们心底对新春最真切的期许,愿我们美丽的城市,在又一个走近的春天里,总有温暖洋溢……

  腿伤了,还在牵挂三个患病小叔子

  在松江区洞泾镇,90岁的蒋瑜华多年来悉心照料着三个病患小叔子,在婆婆和丈夫相继离世的日子里,她并没有选择回儿女身边,而是默默地独自看护起瘫痪在床的三弟李松年、先后患有精神分裂的九弟李衍灏和十一弟李衍汉。本报曾报道他们一家的故事(详见2014年3月16日《叫一声“嫂嫂”担一肩金诺》一文)。跨过这个农历年,蒋阿婆就将迈过鲐背之年,近日,记者带着新年的祝福再次走进老人的家中,说起新年的期望,蒋阿婆表示,希望自己能健健康康的,还能互相照顾着走过余下的日子。

  人在休养心有牵挂

  就在一个多月前,蒋阿婆左腿不小心扭伤,一时间无法下床,走路更要人搀扶,无奈下,她留在徐汇区的儿子家中休养了一段时间。蒋阿婆照顾小叔子已有20多年,这回几乎是与他们分别最长的一次。因为担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蒋阿婆休养得并不安心;而小叔子每天打来三个问候电话,虽然并没说什么,但她明白,“他们心里很不踏实。”

  治疗腿伤众人相助

  腿伤还没有恢复,蒋阿婆还是坚持赶在农历年前,回到了洞泾的家中。在当地居委会的协助下,小区中两位党员志愿者主动表示结对帮扶,有了急难事,一通电话随叫随到。眼下,腿伤还要继续诊治,为了给蒋阿婆挂个“好医生”的号,志愿者每次凌晨5时到医院排队,上午8时多,快要排到时,再通知居委会用轮椅把蒋阿婆接到医院。如此反复,这两天,她总算可以“站起来走一走”了。聊起这些,蒋阿婆有些激动,眼里泛起了泪花,她说,想要感谢的人很多。

  一日三餐送到家门

  在洞泾敬老院的协助下,每天有人送餐上门,家里一日的伙食有了保障;因为申请了居家养老,每天有钟点工上门做日常家务;每隔一周,居委会工作人员还会集体上门来做一次卫生大扫除,镇老年协会的人听说了这些,也来定期探望;还有居民,经常悄悄帮蒋阿婆买好了菜送上门。

  如今,因为腿脚不便,蒋阿婆能做的家务很少了;而由于身体原因,从前还能在轮椅上活动的三弟李松年,也不再能下床;在嫂嫂的指导下,十一弟李衍汉成了家中主力。比如,由志愿者陪同着,去区精神卫生中心探望李衍灏,或者与志愿者一同照顾李松年,擦身、洗澡、清理大小便……患有精神分裂需要终生服药,坐在房间里的蒋阿婆仍然密切关注着李衍汉情绪和心情的细微变化,每次服药时,不忘检查一遍“这把药有没有吃对”。他们还是一起聊天、读报、看电视,因为这样能让全家人心情舒畅。

  阿婆有个养老心愿

  采访时,蒋阿婆透露,因为不想麻烦太多人,不久前,她曾一个人悄悄到户口所在的徐汇区提交了入住敬老院的申请,但是放不下小叔子,最终并没有入住;她也希望能有一家合适的敬老院,能同时接收她和小叔子,以便相互照料,但十一弟的健康条件受到了敬老院的接收限制,他们的户口与她也不在一处,这个愿望并不好实现。

  就要过年了,蒋阿婆的腿伤刚恢复,她还是决定像往常一样,与十一弟李衍汉一起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在除夕夜里,与两个小叔子一同守岁。赶在年前,李衍汉也照旧要去探望“九哥”李衍灏,带去他最爱吃的蛋糕。蒋阿婆表示,现在自己很幸福,因为有很多好心人关心着自己,希望这些好心人也能健康长寿。

  修车“不务正业”希望“天下无贼”

  去年10月20日,本报《修车工“沈捕”12年智擒80余贼》一文报道了反扒志愿者沈光亮把抓小偷作为修车之外的“副业”,一干已经12年。春节前,记者再见沈光亮时,他向记者报告好消息:他被评为了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在最新评出的上海“平安英雄”20名候选人中也榜上有名。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小偷越来越少,“天下无贼”。

  边修车边“管闲事”

  2月10日下午,暖阳照耀着延中绿地。沈光亮戴着绒线帽,边晒太阳,边留意着过往行人。“太遗憾了。”见面,他就蹦出这4个字。

  半小时前,他在延中绿地发现了“情况”。“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的光头男子,进进出出几次,十分可疑。”沈光亮跟进绿地一看,里面还有一名男子。此时,几个市民正在绿地中的休闲椅上休息闲聊,随身挎包随手放在一边,那两名男子眼光不时往包上瞟,一直在等机会“下手”。但最终,他们没有找到机会,悻悻而退。沈光亮从始至终密切观察着。“只要两名男子下手,我就会亮明身份抓贼。”“你一个人能敌他们两个吗?”“不怕,我一直和警方保持着联系。”但最终,他只能“放过”了他们。

  沈光亮是延中绿地附近一家以修电瓶车为主的修车铺的店主。换个角度来看,他真是“不务正业”。10日上午,他也在绿地兜兜转转,看到一名八旬老太摔伤,马上开车送她到医院。

  小偷被放“最遗憾”

  抓贼,沈光亮从来不怕受伤,甚至被报复,最“遗憾”的却是“白抓了”。

  1月10日傍晚,沈光亮在修车铺忙活时,看到一名青年男子从店外经过,眼光四瞟,有时还故意拍一拍路边停靠的电瓶车。肯定是小偷!他一路跟踪至淮海中路“光明邨”对面的小弄堂内。小偷陆续拍了四五辆电瓶车,测试有没有安装报警器,但看车锁锁得牢,又继续寻找目标了。在弄堂深处,他终于选中目标。沈光亮不敢贸然靠近,在转角候了几分钟,判断时间差不多了,突然现身。正在电瓶车前“捣鼓”的小偷被镇住了。“不许动,你在干什么!”“我是住楼上的。”“有本事你把楼上的人叫下来。”小偷被逼入死角,乖乖就范。民警将小偷带走后,沈光亮从旁边水斗下找出小偷趁隙藏起来的作案工具,螺丝刀和撬锁工具。

  但当晚,他听到令人遗憾的消息,那个小偷因盗窃未遂被释放了。“抓个贼多么难,怎么就放了呢!”

  带动邻里齐抓贼

  沈光亮的师傅是2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人称“反扒总教头”的项全雄。项全雄主持了一个“人民广场派出所全民英雄志愿者反扒队”,沈光亮是当仁不让的骨干,还2次去公安警校专门训练擒拿格斗术。沈光亮有空就到人民广场,协助师傅反扒。他还带动了周边很多居民,只要他吼上一声,邻居们都会帮助他一起抓贼。最近,沈光亮还在用功,准备考大专,已经报好名了。

  谈及今年的成绩,今年以来只抓到一个贼,遗憾吗?不会。沈光亮言语中反倒透着一点欣喜。“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贼总是会越来越少的。”天下无贼,这是每个反扒志愿者的心愿。

  “大虎”“美少女”让病房充满浓浓年味

  本报曾报道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的蒋舒文志愿者服务团队服务病友的感人故事。近日,记者再次走访医院,这位90后姑娘正带领着以她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团队,在与医院的病友们一起欢度春节。她说,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很自然、不刻意”。

  走进病房共贺新春

  2月10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病区里传出阵阵欢笑,这正是“蒋舒文团队”志愿者与病友热情互动,共贺新春。

  活动一开始,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每人为病友送上最真挚的新春祝福。“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是大家共同的新年愿望。”蒋舒文说道。

  接下来的“新年知识大家答”、“成语比拼”环节,每位病友都踊跃参与,当病友回答正确,获得象征胜利的笑脸徽章时,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我看见服务对象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和欣慰。”蒋舒文轻轻地说道。

  “小蒋,今天表演什么节目啊?”一看到蒋舒文,病友们脸上都笑眯眯的。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当然不会让病友们失望。首先团队中的阳光男孩组成的“大虎队”带来一首《新年快乐》,现场立即充满了浓浓的年味;“美少女组合”表演的《至少还有你》,表达了对病友的关心;大学生志愿者们还深情演绎校歌,共同回忆校园时光,给老年人带来了青春的活力。

  看着志愿者的表演,老前辈也按捺不住,纷纷亮出绝活,一起互动。两位李老师合作,京胡伴唱京剧选段《四郎探母》,颇显专业功底。医务人员也与病友一起合作演唱了《天路》和《我的祖国》。

  最后,在“蒋舒文团队”队歌———《快乐的绿马甲》的歌声中,志愿者将代表新春的红灯笼送到每一位病友手中,火红的灯笼映着老人们的笑脸,现场气氛暖意盎然。

  一如既往服务病患

  2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蒋舒文和她的团队伙伴已经穿起了志愿者专属的绿色小马甲,他们今天准备接受医院的年终表彰。

  医院社工部的许老师告诉记者,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病房中的病友以老年人为主,大多患有脑梗、脑中风等疾病,肢体行动不便,这种病后续的康复治疗是特别的重要。

  建立于2008年的蒋舒文团队是上海医疗系统中最年轻的志愿者团队,成员大多数是白领青年,专门为脑中风病人带去亲情和关爱。这些志愿者双休日活跃在医院里,门诊助医、病房探访、小组游戏,帮助患者们克服心理障碍。

  在病房,一名病友这样说道:“只要我们有困难,他们都是随叫随到。”而在高端企业工作的王先生,因病半身不遂,是志愿者的慰藉和疏导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躺在病床上的王先生很激动:“多亏这些孩子给我鼓励,给我信心,这才让我渐渐走出阴影,积极配合治疗。”如今王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他正在读大四的儿子王天澄也自愿参加了蒋舒文团队。

  如今对于蒋舒文来说,来到医院,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为病患分忧,已成为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快乐志愿感染他人

  再次见到蒋舒文,她依然是那样安安静静,轻声细语。她告诉记者,新年的期许就是所有的服务对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更希望团队中能够有更多的小伙伴们加入进来,关心服务这些病患,让他们能够快乐的生活和康复。

  作为一名年轻的外企员工,她和许多刚参加工作的90后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由于不甘于平淡,想为自己的生活添一抹亮色,就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了志愿者活动。

  “在徐汇区中心医院的这段志愿者经历让年轻的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从中我学会了怎样去关心别人,怎样用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去感化别人,怎样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他们的期待,也是让我能够长期服务下去的动力。”

  “快乐,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力。我们从志愿服务中了解到不同的生活,从付出中得到心灵的归属感。”蒋舒文说,“90后是年轻的一代,我们应该把年轻人的欢乐和青春的活力带给需要的人,用自己的微笑和乐观去感染和帮助他人。每当面对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时,我感觉到自己有更多的使命感。为此,我和同伴们向90后朋友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吧。”

  如今,在她感召下,团队成员已经达到2000多人。荣获上海市志愿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等多项殊荣。

  无债一身轻,日子好过了不忘有难人

  去年2月18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徐阿婆还债记》一文,讲述了70岁的徐兰英为了替去世的丈夫偿还债务,两年多来省吃俭用,艰难度日,最终将16万元债务连同利息全部归还债主。报道见报后,徐阿婆一诺千金的事迹,立即引发社会热议,并感动了无数读者和市民,大家纷纷为她的诚信和执着“点赞”。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早已甩掉沉重包袱的徐阿婆现在过得怎样?身体是否还好?带着读者的关心,记者近日又探访了徐兰英,为她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时,也听她讲述“无债一身轻”后的幸福新生活。

  收获爱情喜结连理

  去年见面,刚刚卖房还清债务的徐兰英,还暂住在女儿家,可如今重逢,徐阿婆已经有了自己的新住处。前不久,她用当年的卖房款,在杨浦区凤城三村购买了一套新房,虽然只有一室一厅,却打扫得干净整洁,小而温馨。为了迎接羊年新春,徐阿婆还特意买了一堆水果和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墙上和门上也贴起了“福”字和春联,屋子里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你们还不知道吧,我两个月前结婚了,家里这一切都是老伴帮忙布置的!”刚进门,徐兰英就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原来,徐兰英在艰难还债的那两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如今的丈夫邱先生,对方被她的善良和坚持所打动,一直默默守护在她身旁,鼓舞她、支持她,并想法设法帮忙筹钱,两人日久生情。“当时我一门心思想着尽快还债,根本无暇考虑以后的生活。”直到徐兰英将所有债务还清,他们才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去年12月,两人终于喜结连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老邱对我可好了,家务活基本都是他承包,还经常带我出去旅游,我现在过得很开心!”说起老伴,徐兰英一脸幸福。

  心情舒畅期待新年

  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今年春节徐阿婆打算怎么过?“我已经安排好了,除夕夜一家人出去吃顿年夜饭,初一和老伴去陆家嘴滨江大道逛一逛,初二初三去亲戚家拜年……”对于即将到来的羊年,徐阿婆充满期待。不过,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徐兰英并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现在想想还债那几年,真是穷困潦倒。为了省钱,我把自己的住房出租,每天就住25元的地下室旅馆,平日里吃饭每顿也都是一菜一汤,新衣服更是一件没买过。”徐兰英说,铭记过去的苦,只会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和心情一起变好的,还有徐兰英的身体,以前四处奔波还债时,徐阿婆每天心理压力极大,加上她本就患有心脏病,健康状况自然不容乐观,“我甚至担心万一哪天不在了,钱没还清该怎么办?”如今告别了窘迫的生活,徐兰英心情舒畅,身体也硬朗了不少。

  心怀大爱乐于助人

  自从徐兰英的事迹传开后,她一时间也成为小区里的“名人”,朋友们、邻居街坊们都对她的诚实守信十分佩服,但面对赞誉,徐兰英却很淡然,“欠债还钱,本就天经地义,不值得大肆宣扬,我觉得那些不计回报、乐于助人的好心人,才是我学习的榜样。”

  前不久,徐兰英去医院配药时,认识了一位在打点滴的王阿婆,对方已经年过八旬,老伴早已身故,两个儿子一个远在美国,一个因为吸毒跳河轻生,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得知王阿婆的遭遇后,徐兰英很心痛,“我还债的那几年,几乎也是一个人撑过来,那种无助的感觉我能懂。”于是,此后半个月,徐兰英每天中午在家做好饭菜,送去医院给王阿婆,两人因此渐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王阿婆深受感动,有一次拉着徐兰英的手,直言“你就是我的福星!”

  徐兰英说,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她也不愿让王阿婆落单,“我已经想好了,初四邀请她来我家做客,我还有好多话要跟她讲呢!”

  为创业铺路,六场年会共享成功甘甜

  2014年1月12日,本报“百姓故事”报道了普陀区开业指导团的专家志愿者王根泉的故事。骑着“老坦克”,65岁的王根泉义务为创业者们提供服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助力成功,甘当幕后英雄。

  2013年8月,王根泉成了“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创业服务专管员。几年时间,“觉群”项目在他呵护下一个个开花结果,从小公司成长为大企业。创业者们投桃报李,不忘感恩。新春临近,王根泉不断接到邀约:“王老师,我们想请您参加公司的年会,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头脑风暴”共同探讨

  前不久,王根泉应邀参加“帝亚”集团的年会,这支最初只有6人的团队是最早的一批“觉群”项目,创业者全部生于1989年、1990年。2014年,这支电商领域的新兴企业进入飞速成长期,营业额从前年的1700万元飙升至7000万元。

  王根泉从头看着“帝亚”长大。去年,公司想到外地设分部,但不知怎么与招商部门交涉,老公务员王根泉义不容辞当起顾问,陪同创业者们到当地,准备材料,修改PPT,和年轻人一起忙活到深夜。年会上,创业者们请王老师上台说两句,“在座各位都很年轻,只有我一个老头。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祝你们做得更大。”

  这样的年会,王根泉参加了6场。去年,金侃文化传媒公司的营业额达6000万元,是前年的三倍。创始人黄侃常到王根泉家讨论想法,两人“头脑风暴”,有时聊到深夜11点。这周二,黄侃开车接王根泉参加年会。看到黄侃的成果,王根泉开心地说:“年轻人未来大有可为!”

  新年之前仍在走访

  除了高兴,王根泉依旧忙碌。2014年12月,新一批的16个“觉群”创业项目公布。王根泉又骑着“老坦克”开始四处奔走,他计划在春节前,走访完其中的大部分项目,与大学生创业者们见个面,聊一聊,为之后更深入的开业指导做准备。翻看他手写的服务记录,2月1日至今,王根泉几乎没闲着,先是陪一位艺术摄影项目的创业者去南昌“取经”;回来之后,又马不停蹄走访了两个创业项目,为一位大学生的保健创业项目作分析评估。

  梳理一年工作笔记

  每年新春,王根泉的手机都响个不停,来自创业者们的祝福和感谢都像雪花般飞来。羊年新春,在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之余,王根泉打算花上几天时间,静下来梳理这一年。

  王根泉有做笔记的习惯,过去一年,密密麻麻的创业指导记录又写满了好几本。一年的服务中,王根泉发现,女性创业者越来越多,另外团队创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他打算利用春节假期,整理一些有用的数据,汇集成一份分析报告,提供给开业指导团作参考。此外,他还打算撰写第26期“大学生创业跟踪日记”。

  “我的新春愿望,就是创业者们都能事事如意。希望他们的付出有所回报,事业越来越好。”王根泉说,他也将一如既往,继续为他们服务,“老坦克”不会停歇。年轻创业者在外打拼,王根泉已不仅是他们的创业老师,更是生活上的“家长”。去年,有创业者无意中向王老师说起一桩烦心事,原来团队里不少年轻女孩,担心只顾事业最终会成“剩女”。王根泉考虑,新的一年除了组织沙龙交流创业经验,还得组织几场联谊,为姑娘小伙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创业拼搏之余,不耽误终生大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