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1 19:14 | 来源:大河报 2013年12月21日 第A14版 | 查看:4362次
在梅姐和她的志愿者的帮助下,肢残小伙党金印能够自食其力了。
□记者 张震 房琳 通讯员 闾斌 文 李康 摄影
引子
豫西的水,有轻柔秀丽的溪流潺潺,更有壮阔豪迈的黄河奔腾。
豫西的山,有和蔼可亲的黄土山坡,更有层峦叠嶂的山脉连绵。
豫西的人,便把一种豫西大地特有的纯净与粗犷,融进了河南人的性格。
孙梅丽是土生土长的三门峡人。
黑框眼镜,烫过的卷发披肩,刘海被麻利地扎起,露出晒得黑黑的大脑门。说起话来大嗓门,一张永远充满笑容热情洋溢的脸。
快人快语,不拘小节,包容豁达,勇于担当,孙梅丽身上有一股“女汉子”的豪爽劲。
在三门峡,这名有着大姐大风范的“女汉子”,被越来越多的人亲切地喊作“梅姐”,不论老少。
七年时间,从几个朋友做慈善,到组织起一个1500多人的志愿者大家庭,梅姐书写了一部传奇,也充分展现了她身上的魔力。
这是怎样一种魔力?
人物名片
姓名:孙梅丽 年龄:45岁
籍贯: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交口村
职务: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会长
获得荣誉:三门峡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我身边的好母亲”、 “优秀巾帼志愿者”、河南省“优秀慈善志愿者”、今年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第一章
大爱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甄妮《鲁冰花》
失子之痛
“感谢你们,在我们还没能照顾他时照顾他。在来到我家之前,他就知道纯洁和无私的爱,这是你们教会他的。我将永远感谢你,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今年10月,涛涛的美国父母给孙梅丽寄来的第八封信中这样说。
涛涛是出生三天便被遗弃路边的孤儿,孙梅丽是他“没有名分”的中国妈妈。
2009年10月,孙梅丽在三门峡市福利院见到刚送来的涛涛,他被放在婴儿室靠门的第一个床。
“眼睛大大的,直冲你笑。你走的时候,他还哭。”见到的第一眼,孙梅丽便觉得和这个小家伙有种特别的缘分。半岁时,患先天性脊膜膨出的涛涛做了手术,术后需要人照顾,犹豫再三,孙梅丽将其带回家中。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按照规定,已有孩子的孙梅丽,不能再收养,而一旦涛涛进入国际收养中心信息库后,很可能会被外国人收养。
“但转念一想,只要能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不留遗憾的童年,管他呢。”
咬咬牙,孙梅丽把孩子领回家。
此后,涛涛成了孙梅丽的生活重心,全家人都把涛涛看成是自家的孩子。眼看着涛涛在自己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孙梅丽与孩子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但是,分离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去年3月26日,涛涛被确定送往美国。
那晚,孙梅丽掉着泪,一整晚都搂着儿子。
第二天到河南省民政厅后,怕她伤心,工作人员没让靠近。她就隔着玻璃,远远看着美国夫妇将涛涛抱走。玻璃外,哭到瘫软在地。孙梅丽知道,涛涛永远地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她终于承认,自己真的一点也不坚强,失去儿子的日子,真的很难承受。
她说,每次想到没和涛涛亲自告别,就难受得发狂,觉得自己没尽责,觉得扔掉了儿子。她老惦记着涛涛受伤的小腿,觉得当初要是进去和那对美国夫妇交代一句,遗憾就少些。
涛涛走后的第二天,凌晨一点半,她在空间上写:儿子,现在已经是深夜,平常这个时候,你已经在妈妈的身旁熟睡,可是现在你在哪?
文章中,加了首甄妮的《鲁冰花》。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
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
原本,打算就这么按日子的惯性往下过了,一个多月后,孙梅丽却意外收到美国夫妇发来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封长长的信中,美国夫妇除了表达了对涛涛的无比喜爱,还特别提到,“我们都很感激,因为你的家庭教会了他什么是家。他懂得爱,所以他爱我们变得很容易。”
她兴奋地大喊大叫,落泪。
如今,孙梅丽的QQ空间主页上,依然是她和涛涛的合影照。
另一幅和涛涛的合影照,摆放在新家的电视柜上,一进门就能看见。
“大姐大”梅姐
在三门峡市福利院,像涛涛这样被外国人收养的是少数,更多的孤儿就在福利院长大。
12月13日,周五,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23岁的党金印坐在电动三轮车上小心翼翼地穿过马路,去手机维修铺上班。
旁边,孙梅丽扶着车把,却虎着脸,话里带火气,“怎么不多穿点,买的护膝呢?”
穿着单薄西装的党金印笑着不答话,只低头缩了缩衣领,两条裤腿随风四下晃荡。他还是耍帅扮酷的年纪,虽然冻得发抖,依旧摇头,“不冷”。
孙梅丽咂巴了下嘴,丢下一句,“管你呢!老是臭美……”
党金印患先天性双腿肌肉萎缩,自小就生活在三门峡市福利院。2008年9月,学完电子维修专业后,被孙梅丽安排到自家开的手机店上班。如今,孙梅丽的手机店转让后,又将他介绍到老朋友李宏锋的手机店,开了间维修铺,成了“个体户”。当然,摊位费等一律全免。
党金印以前是没有电动三轮车的,只有轮椅。从福利院到店里,要经过一个大坡。每次,在坡底只能下来,推着向前。双腿使不上劲,便在地上胡乱扭动,一伸一屈。等上了坡顶,裤子也脏了,人也累了。
2011年12月,孙梅丽联系了众多爱心志愿者,在广场义卖玫瑰花。两天后,凑足了钱,她一口气买了三辆电动三轮车,一辆给了党金印,剩余的两辆给了同样患病的党露露和英子。
其实,像这样的孩子,孙梅丽不知帮了多少。
从2006年开始,孙梅丽和几个好友一起,开始往城市边缘的福利院跑。一周数次,雷打不动。
其实这也不算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无非是拆缝衣被、洗衣喂饭,当然,也有时不时和孩子们的“小聚会”。
时轮一圈圈旋转,时间久了,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也习惯了。来了,抬头叫一声“梅姐”,随即转身做事,没有欢迎握手、没有客套致辞。孙梅丽更不客气,挽起袖口,就抱着孩子喂饭,汤汤水水洒落一身。
“梅姐,建个QQ群吧,大家好联系。”活动渐渐多了,几个经常在福利院碰面的爱心人士开始商议。就这样,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开始相聚,他们给这个“家庭”起名叫“爱心之家”。
在这个“爱心之家”里,不论老少,大家都叫孙梅丽“梅姐”。这个大家庭的头儿,当然是梅姐担任。
曾经的“购物狂”
当大河报记者慕名而来,见到传说中的梅姐时,都被她的朴实乐观、快人快语所打动。
“开个服装店,天天穿新衣。”
说出这个曾经的“小女人愿望”时,孙梅丽先把自己乐得前仰后合。随同摇摆的,还有身上那件捡女儿初中时的旧大衣。
打开家里的衣柜,本想找找当年“购物狂”的影子,却发现里面仅是几件寻常衣物,一切似已远去。
孙梅丽原在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上班,因经常出差,见惯了外面的世界,穿起衣服来也是标新立异,颇有引领潮流的范儿。在家无趣,便喜欢逛街,其实也不买啥名牌,多是几十块钱的物件,一件二百多块的大衣,便让她肉疼。
孙梅丽笑说,当时她又管不住手脚,颇有些“质量不行,数量取胜”的架势。
一次,青岛出差,她一人拎回30件衣服,让家人一阵头大。然而,这个纪录很快被打破,出差广州时,又拎回42件。到家后,扒开袋子,衣服乱飞的场面,让女儿楠楠至今颇为感叹。
2006年,对孙梅丽来说,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这一年,她辞职,结束了准点上下班的日子。也是在这一年,她开了家手机店,生意红火时,每月可赚到上万元。
有时,人生的转变很是奇妙,一件小事,或是一句话,便可。
有了钱,也有时间,原本该继续疯狂购物的她,却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城市最边缘的地方——福利院。小时候,母亲经常带她去福利院,上班后,孙梅丽有时也会前去看望。当然,那时也仅止步于“看望”二字。
一次,带着上中学的女儿去福利院,临走时,女儿号啕大哭,说“这些孩子真可怜”。这话让孙梅丽有些憋不住了。她说,这次不经意的举动,让女儿有所收获,而再回想以前母亲带她去福利院,忽然领悟什么叫爱的传递。
之后,一切顺理成章。有时间了,就去福利院,打扫卫生、喂饭洗衣。渐渐地,爱心也成了习惯。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孙梅丽就没咋给自己添过衣服,更别说给女儿和母亲买了,她多是捡女儿的旧衣服穿。
孙梅丽、王世举夫妻俩分别把两个孤儿从学校接回家过周末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女儿也是个“小慈善”
看到妈妈在博客里提到这首歌,女儿不禁哼唱起来。
孙梅丽的女儿叫王怡楠,现在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三学生。这首歌,楠楠不止一次唱过。
初中时,十几岁的楠楠,在课外班里组织的一次元旦晚会上,就曾演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荣获十佳演员奖。
也正是那一年,楠楠第一次跟着母亲孙梅丽去福利院。看着婴儿床上孩子们的眼睛,她觉得“那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神情”。
那次去福利院,楠楠一直记忆犹新。之后,去那里帮忙也成了常事,成了母亲身后的“小慈善”。
楠楠在西安上大学,遇到放假回家,就用攒的钱买好吃的,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带去。20岁,正是爱美的年纪。而喂饭洗衣,换尿布,给孩子擦屁股,这些她都做。
今年暑假,在当地电视台实习,录一档节目时,碰到一病残家庭,她当场泪奔。边抹眼泪,边给同事许诺,“放心,我妈妈能帮助他……她专门帮助人的……”
说完,便给母亲打电话,“你一定要帮帮啊,要帮帮他啊……”
孙梅丽满口答应,并记下相关信息。几天后,楠楠和母亲一起去看望那个家庭。
母女俩在一起时有时更像姐妹。
女儿这样表达对母亲的不满:“你要是能多一点护肤啥的,就完美了。”
孙梅丽抬眼,扑哧笑了一声。
“出去做活动的时候,也不知道打个伞?”
“哪还有手打伞?”
“我同学都说你,黑了。”
母女俩开始拌嘴。
时髦的“外国老太太”
楠楠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
刚开始,孙梅丽忙工作,便交给母亲负责,后来忙生意,再后来忙团队,就索性“撒手不管”。其实,也不是不想管,每次周末她想接女儿回家,到最后,总会在大衣柜里找到躲起来的女儿。好在,母亲是当地一退休教师,家教严格,女儿的功课也从来没落下。
姥姥叫王敏娴,今年78岁,从各方面看,她都是全家的支柱。
高高的颧骨,深深的眼窝,染过的卷发被发箍精神地拢住,怎么看都像一位时髦的外国老太太。
“上次去外地旅游,导游小姐看见我,赶紧说,‘阿姨,来我们这儿的马来西亚的游客可多了’,哈哈。”老太太精神头很足,大大的嗓门说起话来,跟女儿一样的爽利。
老太太是一名退休教师,1980年前后她在陕县交口高中教书。那时的福利院就在家附近。
有一次,王敏娴出于好奇进去看看,发现里面收养的都是不健全的人和一些没人管的老人孩子,足足40多人。“知道收留可怜人是办好事”,王敏娴就时不时去帮忙照顾孩子,拆洗被子、衣服,有时还把一些孩子带到家里去。“那些可怜的孩子被父母丢弃,你一抱,他们就会笑笑,让人心疼。”
当时洗衣服得到附近的水渠,王敏娴常端着福利院孩子的衣服跑到水渠边。孙梅丽回忆说:“冬天渠水很冷,我印象很深”。
孙梅丽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就带她去福利院,隔着窗户指着里面的孩子对她说,“看看里面的孩子多可怜”。渐渐地,孙梅丽和里面的孩子成了玩伴,母亲拆缝被子,她还成了小帮手。
王敏娴有5个闺女,加上她本人喜欢热闹,家中常常“人满为患”。年轻时,家里除了女儿,还有女儿的同学以及女儿同学的同学。年老了,女儿女婿孙子孙女,5个家庭的人也常常往这儿跑。
“大锅饭,经常得做两锅。”老人竖起俩指头,说起来得意。
一件小事,足见老人的慈善心肠。
1990年之前,老人还住在老房子时,家中曾住进一个“干闺女”——二女婿战友的妹妹。女孩在三门峡当地上学,住进她家。50多平方米的房间,更显狭小。女孩上高中,老人为此专门收拾一间屋子,“你就住这,别的你不用管。”
那时候,孙梅丽便被挤在了客厅的折叠沙发上。晚上,沙发一放下,裹着被子就睡。
后来,女孩考上大学,去了外地。而每年的节假日,都会回到三门峡。她说,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
其实,像这样的“干闺女”老人还有很多,多是受过她帮助的人,每到大年初二“回娘家”,家里就热闹不已。
和老人深谈之下,才发现这些多是来自家族的传承。
老人的曾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文人,乐善好施。祖父是清末的老中医,一生好行善事。给当地的穷人看病,从不要钱。而她的父亲,孙梅丽的姥爷,更是当地有名的抗日英雄,倾其所有支援抗日力量,接济穷苦百姓,后不幸被日本人杀害。
夫妻同登中国好人榜
在爱心之家的活动照片中,总能看到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士站在孙梅丽背后。白净文气的脸上,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他是孙梅丽的老公,也是爱心之家的会员,王世举。
“我的名字好记,世界的举人,哈哈!”
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王世举,说起话来率真随和。
周五下午,夫妻俩分别把两个孤儿从学校接回家过周末,两人有分工,一人接一个。
“小君宝,回家喽!”王世举低着头喊,手里开门的钥匙“哗哗”响,右手牵着一个白净的男孩。
男孩一进屋,明显一愣,怎么密密麻麻全是人。脖子一歪,咧嘴笑了,赶紧偎在孙梅丽身边。男孩叫赵君宝,是福利院的孤儿。
23岁时,孙梅丽和大学同班同学王世举结婚。两年后,女儿楠楠出生。
记者笑着问王世举,当时怎么和梅姐好上了?
他挠着头,嘿嘿笑,想开玩笑又不敢,不敢又实在憋不住,“当时,她人热心……家里开个羊肉馆,上学总给我们带烧饼……”
一句话,惹得大家笑。
在厨房帮忙的孙梅丽出来,问笑什么,他低头不答。
过会儿,他眼睛瞄着老婆的脸色,又开始说起当年的趣事,“其实,不光她家的烧饼好吃,而且汤也好喝……”末了,还煞有介事地加了句:“真的!”
听此,已知道事情原委的孙梅丽扑哧乐了,也不恼他。
“为人仗义,哪里(有)可怜事都想管”,这是他稍后又加上的一句,神情端正。
王世举在当地烟草局上班,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上班忙,下班后又帮着孙梅丽张罗公益活动,写策划文案,熬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几个月前,因一场大型活动赶得紧,王世举去了医院好几回。他说,当时检查也没啥大毛病,“就是脑壳子疼”。
王世举说,虽然累,但从不觉得苦,笑称这是跟工作上班“换脑子”。
今年5月,王世举和孙梅丽夫妇一同登上“中国好人榜”,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
队员们来梅姐家聚餐包饺子,顺便谈一些事儿。
梅姐刚刚走出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
第三章
“有爱就有家,家是爱的避风港;
有家就有爱,爱是家的一支桨。
任雨雾茫茫,激流险滩,有爱家就能重新起航……”
——三门峡爱心之家公益宣传片“有爱就有家”插曲
“豪门盛宴”的气势
几个队员相约周六在梅姐家聚餐包饺子,顺便商量年末慈善晚会事宜。
听此,梅姐抬头直笑,有些豪气地振臂一呼,“好,欢迎大家都来。”话后,又笑着加了句“不准吵闹”的规定。
原来,就在一个多星期前,梅姐家的客厅内,生生摆下了整整3大桌,砰砰声响,热闹不休,30余名队员的声响硬是整出了“豪门盛宴”的气势。结果,遭到邻居的“抗议”。“物业敲了几次门,可刚安静几分钟,就又吵吵起来。”
周六上午10点,如约来到梅姐家。进屋时,她正与两个早来的队员起争执——“馅儿少了还是多了?”最后,又掐着指头算算人数,才搬着半盆的饺子馅儿,进了厨房。
屋内,桌上堆满水果,瓜子四处散落,满是葱油味道的空气里,几个孩子在屋内乱蹿,“突突”地跑来跑去,不时停下来瞅瞅厨房,忽闪着鼻翼。
“你家孩子这次考得咋样……”厨房内,梅姐和两个早来的队员各自系着个碎花围裙,拿着菜刀,低头剁饺子皮,叮叮当当的声响,在屋内回荡。或是许久未见,三人呢喃耳语间,不时传出笑声。
临近中午,队员陆续赶来,一声声“梅姐”叫后,洗了手,顺手拿起桌上橘子,钻进厨房。五分钟后,饺子盛在盘内,被流水般端上桌。
“敢不敢不这么好吃?!……”“我要肉饺子……”
香气四溢、大快朵颐。
饭后,一抹嘴,大家团坐在沙发上,开始商量年末晚会事宜。有拍桌争吵,有沉默深思,其间还分了一个大柚子,一人一块。
最后,慈善晚会主题商定为“爱与中国梦同行”。
“小人物”的慈善
目前,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已有1598人加入。
随着媒体报道越来越多,梅姐和“爱心之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做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为危困中的孩子义卖捐款,帮走失的老人儿童寻家,给山区的留守儿童建爱心书屋,给农民工兄弟送棉被办晚会,成立三门峡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
荣誉也随之而来:今年3月,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题词称赞她是“大爱使者,慈善楷模”;9月,“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荣登中国好人榜团体。
在这个团队中,有富人,也有穷人,但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他的价值。
梅姐团队中的王军,2005年在农村老家收麦时,左手不慎卷入了脱粒机,这让他失去了小臂,也失去婚姻。
今年37岁的王军告诉记者,出事后的一年,他整天躺在床上,看遍了所有的电视剧,只是不愿出门。直到远在西安的朋友打来电话鼓励,他才拿起皮筋,将左臂空荡的衣袖扎好,迈开脚步。之后,认识现在的妻子,也有了快3岁的儿子。而在那段时间里,他将网名起名叫“漂流瓶”,说是取自“四处漂泊”之意。
2007年,王军来到三门峡,开了间20多平米的手机店。因业务来往,与梅姐相识,店内的玻璃柜台,便是梅姐帮忙张罗来的。“不管啥事找她(梅姐),她都挂在心上。”此后,他也慢慢加入到爱心之家的团队中。
王军手头没钱,开的小店又太“绑人”,加入团队后,也多是在网上帮忙吆喝,或转发微博,这让他多少觉得有些惭愧。
今年十一当天,团队组织献血,关了店门的王军拉着妻子和儿子,便赶到现场。两夫妻共抽了800ml。“也不知道我的血能给谁用,可就觉得心里痛快。”王军咧开嘴笑。
“她是个好人,一个人带领我们做了这么多……”谈到梅姐,王军习惯用“好人”来作总结。
这次,他在话后又加了句“很称职”,然后重重点头。
穿行在他们中间,有人说是“温暖”,有人说是“团结”,有人说“正能量”,有人说“充满爱”。然而,不论何人说起,嘴角都有那么一抹笑容。
王永莉有着精致的面容,她带着笑意对记者说:“这个团队有魔力!”
今年六一,她带女儿到公园玩,碰到了一群高矮胖瘦、混乱嘈杂的“儿童军”,领队的是梅姐。出于好奇,她带女儿挤上前询问。后来才知,是爱心之家组织40名山区孩子到城里玩。
匆匆的一次照面,王永莉手里握着梅姐发的团队简介。当天中午,她便加入了团队QQ群。
随后到来的周日,王永莉参加了第一次活动。走进福利院的一刻,她说心里难受。而临走时,6岁的女儿和她都意外地有些开心,连走路都带着蹦跳。她说自己高兴,问及原因,她歪着头,来个一个词“净化灵魂”。“觉得,我也算得上一个高尚的人了吧……”掩着嫣红的嘴唇,一阵咯咯笑。为了向“高尚”的事业靠拢,她将老公、女儿与朋友也拉入阵营,理由是,要跟着梅姐,“净化”一下灵魂。
而在老队员庄怀鲲看来,魔力不仅在于人人借助这个团队做有意义的事,还能处处从团队里吸取温暖,一种身在大家庭的力量。
梅姐说,这些以帮助他人为乐的志愿者们,也常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每当有队员遇到困难,大伙都抢着帮忙。
一个队员的母亲摔伤了,手术费巨大。当天凌晨知道的消息,上午大家便筹集一万多块钱送到病床前。有队员要结婚了,五六个搞摄影的队友端起相机免费拍婚纱照,还有一帮人张罗着借婚车。
…… ……
“一呼百应,齐心协力”,对于为何有这样的团队状态,孙梅丽快人快语答道,“爱心之家有8个QQ群,网上网下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
记者手记
1598人的队伍,每次活动都颇具规模。
红马甲一穿,口号一喊,浩荡的趋势自然显露。穿梭其中,你又会发现,他们或阳刚,或貌美,有的鼻尖刚刚冒出青春痘,有的脸颊上已显露老年斑。
相同的是,他们的脸上总是露着笑意,和人说话时也处处显出谦逊。
2013年初,“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成为“名正言顺”的社团,由三门峡市文明办主管,这让“爱心之家”可以在更多的范围内做公益。
而作为“领头羊”,梅姐的担子更重了,她必须全身心投入。因此,她将自己经营多年的手机店盘了出去。
梅姐说,现在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依旧是资金筹集。为此,她自己先后共垫付十四五万,也曾到其他城市考察学习,现在依旧“如履薄冰”。
“其实,就算以后的路真的很难,我也不会撂挑子。毕竟还有那么多人看着我,支持我呢!”这是她的豪言壮语。
和梅姐团队相处的日子里,有队员告诉我一个词组:女汉子!
梅姐闻言仰头大笑。
在我的印象里,并没有女人和女汉子的本质区别,但她的队员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些事,一般的女人是干不来的,只有把爱与担当完美融合的女汉子,才能扛得住!”
听完后,我有些了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