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09 14:50 | 来源:中工网 2015-09-02 03版 | 查看:1672次
见习记者 孟娟 本报记者 艾红光 王桂平
从8月中旬起,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启动2015年金秋助学活动,140户困难家庭的员工子女获入学资助,总金额超过30万元。
图为巴陵石化青年志愿者在“准大学生”廖晨家中走访。在今年的高考中,廖晨以超过6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大学。(通讯员 彭展/ 摄)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外公,也会好好学习,用好成绩来回馈社会。”8月28日,2015年“金秋助学·大兵义演”浏阳站的舞台上,父母双亡的贫困学子冯玉林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朱自明在台下悄悄抹着眼泪:“这些孩子很苦,也很坚强,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
今年,这位79岁的老人共资助了3位大学生、1位高中生、14位初中生,其中,大学生资助金额为5000元/年,高中生资助金额为3000元/年,初中生资助金额为1000元/年,共发放助学金3.2万元。
金额不高,但对于每月退休工资为4114.9元的朱自明来说,却几乎是全部的收入。作为一名分管教育工作多年的乡镇领导干部,朱自明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们人生的重要性。从1983年开始,他将自己的绝大部分工资用于捐资助学和建校修路;1998年正式退休后,他索性将全部退休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则靠收破烂维持生活基本开销。到目前为止,朱自明共资助了107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33万余元,赈灾、修路等2万余元。
8月29日,家住浏阳市张坊镇茶林村的朱自明参加村党支部会议,得知一位党员的父亲患有重病处境艰难,他当即掏出1000元塞到这位党员手中。
相比帮助别人时的慷慨,老人对自己的生活可谓相当苛刻。每日步行十余公里拾破烂,两三个月卖一次,一年下来能够收入千余元。“我自己种田,自己养鸡种菜。除了每月10块钱的电费、一年360块钱的电视收视费、一年250元的手机费等,也没什么其他开支了。平均下来,每月开支不超过100元。”
事实上,老人育有三子一女,但子女建房、买车他从未掏过一分钱。“我跟他们约定过,将他们抚育成人、成家立业,我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其他我便不再负担。”朱自明说,好在子女也都有不错的工作,老人便将邻里亲戚红白喜事的份子钱转交给子女承担。
朱自明一边说,一边喝尽一瓶矿泉水,后将瓶盖拧好压扁瓶身:“要不离家太远了,我就要把它带回去。”他告诉记者,500毫升装的矿泉水瓶30个1斤,之前能卖1.6元,“现在跌价了,只能卖1块钱”。
今年,朱自明靠拾破烂的收入为3225元,其中一半来自于小河乡、张坊镇政府。政府各部门将废报纸、废资料等都送给老人,作为对其助学行为的支持。
寒来暑往几十载,朱自明与老伴始终保持着清贫的生活,尽他们最大的能力资助那些求知若渴的寒门学子,不图任何回报。每次,朱自明资助贫困学子都要特别交代,要求他们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回报社会;不要宣传、不要往来、不要回报。如果有受助学生或者家长拎着东西到他家表示感谢,老人都会坚决拒绝。
“但是,我欢迎他们向我汇报每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他们在学校及社会上取得的成绩、奖励、荣誉,能及时告知我,这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也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朱自明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其资助的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有3人、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生达几十人。
在朱自明的影响和感召下,一批人也相继加入爱心助学的行列。翁开明是朱自明第一批资助的学生之一。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和朋友曾资助张坊中学多名贫困学生。律师郑义明与朱自明本素不相识,他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老人的行为后,深受感动,与本单位3位律师一起,每年出资4万元帮助张坊中学贫困学生。
“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壹分钱。”1982年10月1日,朱自明用毛笔写下这张条幅。30多年来,尽管红纸颜色褪尽,但它一直贴在老人卧室门边。“看到它,我内心就有一份责任,这也是我最初助学时发下的誓言。我会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将它坚持到底。”朱自明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