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24 21:55 | 来源:济州日报 2017-09-22 06版 | 查看:5685次
李曰春中都,就是现在的济宁市汶上县。孔子宰中都,就是孔子做中都宰,做中都的地方长官。孔子初仕为中都宰,《礼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汶上县志》等古籍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时年51岁的孔子,从此开始了为政生涯。孔子上任一年,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鲁中都城遗址,在今汶上县城西南25里的次丘镇湖口村附近。关于中都邑的命名,有多种说法,这里仅取其一。何为“都”?“邑有先君之庙曰都”。当时,汶邑境内阚城葬有鲁国九位国君,从庄公到昭公。后来,又有九公亦葬于此,但为另一区,故有九公十八墓之说。因中都邑城距鲁九公墓仅十里许,故治邑曰“都”。何为“中”?《中庸章句》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故取“中和”之意,因名中都。由此可见,中都的地位虽说不能和曲阜相比,也是非同一般。“汶虽褊小,孔冉莅焉!高山景行,其在斯与!”
孔子是怎样当上中都宰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西周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整个社会“礼崩乐坏”,诸侯各国,战火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天下处于失序失范状态。鲁国国内的形势同样如此,贵族“三桓”掌握了鲁国的实际统治权,国君成为傀儡。国君与权臣之间充满矛盾,一触即发。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把持朝政的季平子与鲁国旧贵族郈昭伯,因“斗鸡事件”发生了尖锐冲突。鲁昭公感觉机会来了,便联合郈昭伯举兵讨伐季平子,从而摆脱“三桓”的控制。结果,鲁昭公和郈昭伯在“三桓”联合攻击下,失败了。鲁昭公先是出逃到齐国,后卒于晋国边邑乾侯,鲁国出现了七年无国君的奇怪历史。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季孙氏立昭公之弟公子宋为定公,鲁国才有了名义上的国君。但是,作为“三桓”权势最大的季孙氏,家族内部却连遭其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的反叛,祸起萧墙,季氏元气大伤。这让刚刚继位的鲁定公,处境有所好转。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鲁国君臣需要使政局尽快稳定下来,否则,内忧必将引起外患,尤其是相邻的齐国一直觊觎鲁国的领土。
鲁中都邑位于鲁国西部水陆交通要塞,且系鲁国九位国君陵墓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齐国要攻打鲁国的话,就需绕过泰山从西部进攻,而鲁中都邑就是齐国攻打鲁国的必经之地,可谓鲁国的重要门户。因此,确保中都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整个鲁国的国家安全。这就需要选派鲁国精英人士去治理中都。而此时的孔子早已闻名遐迩,德才兼备,又有一批贤能弟子辅佐,没有比孔子再合适的人选了。对此,鲁国君臣形成了共识,任命孔子为中都宰。这一任命,无疑寄托着对孔子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对孔子政治才干的一次考验。
孔子宰中都的主要政绩
以礼治邑。“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在任中都宰的这一段时期内,孔子主要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节:不同年龄的人享有不同的食物,强弱不同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务,男女行路各走一边,捡到行人的遗失物品不能据为己有,制作器物不能人为地雕画;安葬死者时用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椁,依丘陵为坟,不聚土成坟,墓地不种植树木。实行一年,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仿效学习。鲁定公问孔子,用你治理中都的这个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即使治理天下都可以,何止一个鲁国呢!
发展经济。孔子上任时,一进入中都地界,满目凄凉,虽是春种时节,但由于中都大旱,土地龟裂,农田里少有人迹。由于水利不兴,致使天涝不能排水,天旱不能灌溉,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少人逃往他乡。孔子利用中都的丰富水源,大兴水利,造福百姓。在孔子的带领下,中都百姓废寝忘食,凿井挖渠,整个工程在春分前就完工了,中都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种景象。到了秋收的季节,孔子和弟子们来到田野,看到的是正在成熟的庄稼。
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半年多的时间,中都的商业、手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中都大街上车水马龙,店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商品琳琅满目,既有本地特产,也有齐国海产鱼虾,吴越鲜笋,宋国大枣,晋国枸杞,一切农耕、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酒肆、客栈、制陶作坊随处看见。
孔子很看重市场管理、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不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沈犹氏贩羊弄假,“旦饮其羊,饮之,以欺人”。他贱价将瘦羊买回家去,用盐水拌草料饲喂。羊吃了食盐口渴,大量饮水。沈犹氏将这肚子鼓胀的羊赶上市,外行人认为是膘肥体重,争相购买,沈犹氏则高价出售。这样,一只羊一夜之间便可增重十多斤。然而,买主回家,不出三五天,羊必死。沈犹氏的这一招,坑害了许多人。孔子在子路和子贡的协助下,妥善解决了沈犹氏坑骗百姓的事,恢复了市场秩序。
施行教化。孔子认为中都已经进入富民轨道,接下来就应该教育民众。他经常带领弟子,到一些村庄讲学树风,宣传施政方针。当时汶上城南的进义村周围村落稀少,仅有几十户人家。孔子在此讲学后,进义村更名为次丘村。次丘,就是孔子住过的地方。清朝中期,为避孔圣人名讳,把次的“丘”改为“邱”,延续至今。后人也把次邱村称为讲学村或讲村,直到民国时还曾在次邱设讲村区。孔子在此讲学多日,因公务繁忙即将离开时,村里的人们想挽留孔子,就把孔子骑的马藏在了东边村里。孔子在这里又讲了三天,方启程返回。从那以后,藏马的村子叫留马庄,孔子住旅店所在的村叫次邱店。
结果,行之一年,“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尊老爱幼,教化大行。原来有个瘸腿老人的儿子不孝顺,但自孔子来后,他儿子一改恶习,对老人格外孝敬了,常常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出外观景散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孔子注重孝道教化,深刻影响了汶上社会风气。《汶上县志》记载,汶上民风“宽博易直,不为小文,有大国之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于孔子取得了立竿见影般的政绩,受到了鲁定公的提拔重用。孔子由中都宰连升三级,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高峰: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由司空为鲁大司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宾至如归。
可以说,中都是孔子走向从政生涯的起点。汶上,以孔子的初仕地,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览访古,寻觅圣迹。战国时代的孟子来过,并对孔子宰中都的政绩高度评价;西汉司马迁十分向往孔子宰中都的地方,欲“观孔子之遗风”,来到汶上实地考察,写下了《史记·孔子世家》,概括了孔子在中都的政绩。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大画家吴道子,大诗人李白、高适,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大学士杨士奇,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尚书兼文学家王世贞等,都来拜访过圣人宰中都的遗迹,并在汶上留下了诗文书画等宝贵遗产。
孔子宰中都的深远影响
孔子宰中都的从政实践,在儒学发展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非常独特的作用。
孔子宰中都,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孔子宰中都的意义,即在于改变世界。它使孔子由曲阜杏坛的坐而论道,走向了田间地头,走向了人民群众,走向了改造客观世界,这样就使儒家学说变成了生动的政治实践。这就使儒家学说拥有了现实性的力量,表明它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学说。如果没有孔子全面主政一方的经历,将使儒学的发展缺乏现实的基础。作为百家之一的儒家学说,能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的主导思想或说指导思想,是与它具有的实践品格分不开的。
孔子宰中都,只是儒家学说的牛刀小试,只是一个起点、一块试验田。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历经多次朝代的更替,但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封建社会,总体上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包括汉唐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足以证明儒家学说的真理性。当然,儒家学说的真理性也是相对的。
孔子宰中都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孔子宰中都是孔子自己如何施政的一个具体展现,积累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儒家文化植根于农业文明,对于乡村治理具有巨大潜能。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治理乡村,实在是重大而迫切的问题。济宁打造的乡村儒学工程,在乡村治理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文化周末》报道,一个不孝顺的儿媳妇,参加了儒学讲堂之后,春节之前主动给婆婆买了新衣服,到了春节还请婆婆过去吃团圆饭。后来婆婆才知道,这是因为上了儒学讲堂才有的变化,于是她也去了讲堂。我们去曲阜、泗水参观,也听说骂人的少了,打架的少了,乱扔垃圾的的少了,偷东西的少了。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就是德治。这正是儒家治国理政的精髓。
孔子宰中都的实践,在干部政德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作为“三孔”所在地的曲阜,自然成为全国儒家思想文化高地而享誉海内外。但汶上因孔子宰中都,以其儒家学说的实践地和从政初始地,也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汶上由孔子宰中都而留下的丰富历史资料和历史遗迹,是进行政德教育的直观、生动教材。最著名的是“汶上三孔”,即孔庙、圣泽书院、思圣堂,特别是建在县署内的思圣堂。孔庙全国各地都有,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有。但是,思圣堂却只此一家,没有分店。思圣堂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8年),由县令周师中所首创,目的在于“为政游息乎此,宜求孔子之意而行其政”,“以己之心思圣人之心,以己之政行圣人之政”。其后,虽多经改朝换代,思圣堂却不断得到复新,成为汶上旧县署镇衙之宝。 ■崔璐 摄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