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中国“90后”研究侵华日军暴行,用日军史料“说话”(2图)

发布时间:2017-09-18 12:38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7-09-18 第3版 | 查看:1324次

▲江紫辰(受访者供图)

▲江紫辰所收集的部分日军战史书籍。(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完颜文豪、秦汉元 

  长方脸、宽额头,戴着黑框眼镜,背个黑色双肩包,一副典型学生模样的江紫辰,坐在西安钟楼的一家咖啡馆里。聊起抗战史研究,这个一脸稚嫩的“90后”,却表现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 

  这个1994年出生的作者,在9月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负责出版该书的重庆出版社社科中心主任刘嘉认为,现在出版的抗战史研究书籍,大多利用中国军队史料,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待抗战问题。这个“二十几岁的小孩”,却搜集了大量的日军战争史料,从日军史料的角度揭露侵华暴行,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视角,弥补了抗战史研究的一些空缺。 

通过日军战史资料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西安西钞广场附近一间10余平方米的出租房里,除了一张床一台电脑,最显眼的就是书架上一整排的日军战史资料。这些书皮已经破旧变黄的大部头,成了江紫辰过去6年多里最大的兴趣所在。 

  这个刚满23岁的年轻人,在大学里读完机械学之后,成了一家电力企业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回到住处,他习惯性地翻开大部头,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 

  2009年,15岁的江紫辰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档揭秘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纪录片。此前,他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粗略叙述。那一瞬间,纪录片里完全陌生的战役和人物,燃起了他了解那段历史的好奇心。 

  他用一年的时间看了大量中国记载的抗战史料后,开始托朋友从日本搜集购买日军战史资料。这些日军侵华时期的联队史、大队史、小队史和炮兵史等,详细地记录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及华北战场上大大小小的战役。 

  让这个年轻人觉得愤怒的是,其中一些日军战史中,有着明显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南京大屠杀的痕迹。 

  在1937年的南京战役中,成立于日本熊本县的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两万多人,在师团长谷寿夫的允许下,对南京城内数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展开疯狂屠杀,仅在下关一带就屠杀被俘军人、平民百姓多达五六万人。日本投降后,谷寿夫作为乙级战犯,1947年经南京军事法庭公审后,被枪毙于南京雨花台。 

  而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版的《熊本兵团战史》第二卷《熊本兵团战史——中国事变》,在讲述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时,将其称之为“南京事件”,并认为第六师团及师团长谷寿夫无罪。 

  江紫辰收藏的另外一些日军战史资料中,对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行径有着翔实记载。《扬子江在哭泣,熊本第六师团大陆出兵的记录》一书中,第六师团第13联队一等兵真田一介回忆:在进攻南京城到攻下南京城以后这段时间,我军几乎天天在城内外进行扫荡。所谓的扫荡就是,一间不漏地放火烧光所有民居,杀光全部百姓。 

  在中方抗战史资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第六师团第23联队伍长中野忠之寿在证词中说:12月13日我在中队长尾形的指挥下,率领部下10名与中队主力100名一同从破坏口侵入城内,持枪侵犯中国和平人民的住家240户……将中国和平人民男女老少2400名驱至东北方下关,在下关及扬子江上的舟筏里,以重机枪及步枪,对他们进行大屠杀。 

提供抗战微观史的研究视角 

  当江紫辰合上那些大部头,从出租屋走出来,回到现实世界里,却发现身边的朋友少有人对抗战史感兴趣。这个朋友眼中的“怪胎”,却在网络世界遇到了知己。 

  2012年,江紫辰在网上结识了1993年出生的抗战史爱好者吴京昴。此后几年里,两人开始合作买书、翻译、写文章。 

  这两个年轻人因为缺少经费和收入来源,经常把稿费用来购买价格不菲的日军战史。吴京昴回忆,这些散落在日本民间的书籍,经常在购买时遭到故意抬价,“日本方面开始注意到这些日军老兵私下或公开写战史,就把原价提高一倍,甚至扣住不卖。”这些动辄千元的稀有资料,在提价后更让两个年轻人望而却步。 

  尽管如此,江紫辰还是从花费10多万元购买到的日军战史中,发现了诸多埋藏在历史角落里的珍贵碎片。 

  他在研究这些战史时发现,一些资料会刻意将日军伤亡数字缩水,以此掩盖日军在中国的真实伤亡情况,否定中国军队的抗日成果。 

  采访中,江紫辰从书包里掏出两本书,一本《第47师团史》,其中记载着来源于靖国神社的阵亡名单,整个日军第47师团阵亡人数只有403人;而另一本《弹部队战记》(即第131联队史)中一份由日军老兵整理保存的阵亡名单,记载了第47师团三个联队之一的131联队就死了625人,“一个联队比一个师团死亡人数都高,说明靖国神社的数据在造假。” 

  在另外一些日军老兵的回忆战记里,江紫辰发现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竟然让曾经的日军老兵心生敬佩。 

  1937年冬,中日佘山遭遇战战斗结束后,日军第11旅团长坂井德太郎少将带着100多人下山,来到战斗最为惨烈的石桥一带视察时,一个负伤的中国军人突然从横七竖八的尸体中站了起来。当这名中国军人看见地上躺着战友和日本兵的尸体,而周围全是日本兵,陷入重围的他没有半点犹豫,直接举枪自杀。 

  江紫辰还在记录这些细节的《第六师团转战实录——南京篇》《南京作战之真相·熊本第六师团战记》中发现,日军在战役结束后专门为牺牲的中国军人建立墓碑,坂井德太郎曾说道:“虽然他们是敌人,但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死,值得我们尊敬!” 

  在他收藏的《姬路步兵第139联队战殁者名单》中,这个日军110师团139联队在7年里共战死1357人,其中70%都是八路军的战果,这本战史中甚至评价八路军“在武器装备较差的情况下作战勇猛,搜集情报的能力极强。” 

  当网络上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中国抗战中的英雄事迹时,江紫辰总会想方设法“花费重金从日本收集战史”,从日军史料中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他发表的文章中,通过参考日方的《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发现,日军110师团110联队在攻打狼牙山时,投入了一个大队、一个中队和一个机枪小队共1000多人,最后攻上山顶发现本以为是八路军主力的对方只有5个人,日军史料中记载“发现几名八路军士兵弹尽粮绝,最后跳崖。” 

  在刘嘉看来,以往的抗战史具体到一个连、排作战的过程,资料比较欠缺,“而江紫辰收集的资料,提供了一种抗战微观史的视角。” 

记住中国抗日军人的英勇悲壮 

  单纯的小孩儿、纯粹的研究者,要把真实的中国军人的勇敢和无畏告诉给广大读者,这是江紫辰留给刘嘉的大致印象。 

  刘嘉眼中的这个“理想主义者”,也曾因太过年轻、没有名气而屡遭挫折。 

  到了2015年,21岁的江紫辰已经与吴京昴合作写出了一部有关南京保卫战的书,结果找了四五十家出版社都被拒绝。这个有着38万粉丝的微博博主,最痛苦的时候他“彻底没有动力写下去了。” 

  在对抗战史研究最低谷的时间里,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90后”华裔女生,通过网络给他讲述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并鼓励他“既然看了这段历史,就有责任把看到的告诉其他中国人,被拒绝了又没有什么损失,写的书总有一天能出版。” 

  年轻的研究者开始走出低谷,只用了5个月时间,就写出了一部32万字的《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这一次,他幸运地遇到了重庆出版社的刘嘉。刘嘉接触过诸多民间抗战史研究者,在读过书稿后立即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利用日军的战史资料,来回击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网络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江紫辰,在现实中却出奇地低调,至今没有把他做抗战史研究这件事告诉父母,“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家人更希望我有一份好的工作,也有朋友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这个23岁的“理想主义者”有着远大的梦想——写一部最全面的淞沪会战全史和百团大战史,让中国人记住中国军人的英雄事迹。按照设想,几个月后,另一本《南京保卫战全史》的出版,会让他距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