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9 10:18 | 来源:长沙晚报 2017-1-22 A01版 | 查看:1040次
浏阳张坊80岁的退休干部朱自明慷慨助学,累计捐出爱心款36万余元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何俊雄 欧阳稳江
穿着三十多年前买的旧衣服;住在连一件像样家具都没有的老房子里;为节省开支,煮饭做菜不用煤不用气只烧柴火……家住浏阳市张坊镇的朱自明老人物质生活之清苦,可谓“抠门”至极。
然而,这位今年80岁的退休乡镇干部却以非同一般的“慷慨”感动了许多人——34年来,他捐助了128名贫困学生,耗资36万余元。对朱自明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意味着自1983年以来一半的工资和退休后全部的退休金,甚至还包括他捡废品的收入。
去年底,朱自明生了一场大病,住院20多天,他一度担心无法继续捡废品。几天前,从医院回到家中的老人见到陪同记者前去采访的镇干部,不忘提醒说:“废报纸还请你帮我留着!”
慷慨助学:34年不曾间断
“尽我的全力,能帮多少是多少”
“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分管了25年教育。”朱自明告诉记者,他祖籍江西,幼年迁居浏阳,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浏阳粮食部门和张坊公社、小河乡政府工作。
朱自明见过不少因贫辍学的孩子,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那一张张稚嫩而黯然的脸庞,常常让他无法安睡。
难道大山深处的孩子就该这样臣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知道,读书是穷人家的孩子走出去的希望。
1983年,朱自明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当时每月工资40元的他,拿出240元钱——相当于半年的工资,交到了翁开明等6名正在读初中、高中的贫困生手上。
“每个人4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张坊镇茶林村支部书记温正根回想说,自己也是在那个年代上的高中,记得每个学期学费是8.5元,吃菜是几分钱一餐,“40元钱除掉学费,应该还能解决一大半生活费。”
“尽我的全力,能帮多少是多少。”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为了助学帮困,朱自明真是够拼——从那以后,他每年都会掏出一半工资,不管月工资是40元、70元、100元,还是300多元、700多元,这个“一半”的比例从未变过。1998年退休后,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他更是把退休金全部捐出,分文不留。
在朱自明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截至去年底共有128人受资助,最少的资助了一年40元,最多的从初中到大学累计资助金额为26000多元。一笔笔账目相加,助学金共计367905元。
清苦生活:拾荒解决日常开支
“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一分钱”
从医院回来没几天,朱自明就闲不住,每天拎着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出门往集镇上走,路边的纸盒、矿泉水瓶都被他收入袋中,也有人会把废旧报纸等免费送给他。
邻居说,朱自明自退休以来,这段两公里的路程,无论寒暑,只要不下暴雨,每天要来回走上两趟。
“塑料1元钱一斤,纸盒子最近降价了,3角5分一斤……”近日,朱自明整理完捡回来的废品,翻开了自己的收入记账本,“去年一共卖了4460.04元,我和老伴一年的生活费还花不了这么多!”
拿来开支记账本一看,果然如此:每月寥寥几笔,加起来少则几十元,多的时候也不过一两百元。“自家种菜,上山捡点茶籽榨油,除了来客了买点菜,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啊。”朱自明解释道。
老伴黄彩莲补充说,为了节省开支,朱自明定了很多“规矩”:不用洗衣机,不用冰箱,因为怕耗电;煮饭做菜不用煤不用气,只能烧柴火;剩菜剩饭不能倒,留着下顿再吃……
朱自明对自己的“抠门”,穿着上也可见一斑。记者采访时,见他穿一件蓝色中山装,5粒扣子却有3种颜色,左袖肘部也已开了一条长缝,朱自明却毫不在意。“30多年前买的,还能穿嘛!”他也不许家人给自己买衣服,觉得浪费钱。女儿朱桂奇说,孙女有次给他买了双皮鞋,他转头就退掉了,并把钱“充公”到自己的助学账户中。
尽管小儿子建了新房,但朱自明仍坚持住在旁边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房间里除了上了岁数的老式架子床、旧书桌、木柜,以及一台17吋的电视机外,别无长物。
简陋、陈旧的屋中,唯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一张贴在门边、已经褪色的红纸,上面用毛笔字写着: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一分钱。
大爱传承:“三要”“三不要”不图回报
“你们出息了,我也就高兴了”
80岁的高龄,每月已加到4000多元的退休金全部捐掉,自己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朱自明图什么?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只笑笑回答说,捡拾废品可以当作锻炼,帮助别人让我心情愉快!
朱自明无所图。张坊中学助学专干张德帆老师说,朱自明跟每个受助生都会特别交待“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
结识朱自明10多年,张德帆感慨道:“那么多孩子得到帮助,想正式请他吃个饭都不肯。”
现在广东某部队工作的黄春根清楚地记得,2003年秋升入高三前,自己正为学费发愁,朱老送来了2000多元,也专门跟他说了这个“三要”“三不要”。
第二年高考前夕,朱自明来到浏阳三中看望黄春根,又送去了2000元钱和两盒补品,并嘱咐他沉着应考。黄春根说希望能考取军校,读大学就可以省下不少学费。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后,黄春根兴奋地找到朱自明家报喜,如愿考上了军校。
朱自明听到喜讯后非常高兴,这就是他想要的。“我自己只上了4年小学,太知道知识、教育的重要了。”朱自明像是在圆自己的一个梦。“你们出息了,我也就高兴了!” 他认真地对黄春根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朱自明资助的128名学生中,已考上大学的有3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6人。
朱自明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他先后获得“首届长沙市道德模范”“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殊荣,200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大爱无言。受助者工作后纷纷以各种形式回馈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为第一批受助者,后来在天心区教育局、经开区工作的翁开明多年前就和朋友来张坊中学组织帮扶、结对活动。
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的张继莲在1995年至1998年高中期间接受过朱自明的资助。参加工作后,她曾试图还钱,结果被朱自明拒绝。“今年春节准备去看望朱老先生,并和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联合朋友在哪个小学捐建一个图书室,尽我一点绵薄之力!”听说朱自明大病一场后仍坚持拾荒助学,张继莲既敬佩又心疼。
与朱自明素不相识的热心人士受到感召,也加入爱心接力的行列。在长沙工作的邓义铭、陈剑等几名张坊青年,从2014年开始捐资9万元,连续3年在张坊资助中小学生87人次。目前他们正在筹划成立“寒窗梦基金会”,以在更大范围内、让更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实现求学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