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2 22:21 | 来源:新快网 2017-09-05 A02版 | 查看:787次
三言堂
木须虫
上月底,微信朋友圈被“小朋友画廊活动”刷屏,7个小时筹集善款1500万元。不过,当日下午,该活动即引来了“捐款去向”“画作是否代笔”“善款不给作者”等质疑。9月4日,该项目善款接受方公布了善款使用计划。
“小朋友画廓”公益项目,捐赠源于网络刷屏,汇涓流而成大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人们并不怀疑如此商界名流汇聚的慈善组织会在善款上有什么猫腻,但是仍然期待项目的运作更透明,社会的爱心善意得到充分的回馈,甚至期待项目个例能够成为社会公益组织募捐运营的示范。
如此语境下,对募捐所得用途简单笼统的表述,以及滞后于社会关注的回应,显然难以令社会满意。善款怎么花始终都是慈善的核心,也是慈善社会公信的源泉,所以,无论是官方慈善,还是民间公益,捐赠的去向与具体的用途,总会令社会高度关注。
回答好“善款怎么花”,固然需要公益组织遵循慈善普遍的伦理,顺应社会的关注,扩大和保障社会的知情权,如“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的主办方,在募捐之前,就应该就使用计划作出明晰的说明,例如帮助什么群体、帮助的措施以及定额标准等等,便于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纳入到规范制度与程序约束之下,按要求操作。
去年,慈善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赋予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合法的地位,并对社会公益组织募捐监督管理和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的依据,确立了慈善法治的基本准则。但是,慈善法的规定总体还很原则,无论是募捐过程相关信息的公开,还是“善款怎么花”,规定表述相对笼统,还缺少具体而细致的标准与细则来指导。
如此语境下,社会公益组织该怎么做,以及慈善公益行政监管部门怎么管,都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模糊地带,容易在社会关注中疲于应付,被媒体刨根问底牵着鼻子走。“小朋友画廓”即是问题的缩影。
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政府对慈善的管理正在转型之中,都亟待成长走向成熟。而在网络环境下,公益慈善许多程序性、环节性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受到质疑。这样的质疑虽然也是一种监督,但显然无法替代制度性的安排。
所以,“善款怎么花”不能总靠媒体刨根问底,回应社会关注,还须慈善公益管理机构与社会公益组织,坚持问题导向,双向互动,依据慈善法的规定,加快慈善公益运营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尽快构建成熟的社会公益慈善体系,让社会公益慈善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