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2 21:51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12月23日10:39 | 查看:689次
熊丙奇
要治理“论文工厂”问题,必须改革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推进学术管理去行政化,实行学术本位管理
近日,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发布调查文章称,目前权威科学期刊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其中涉嫌论文造假多数来自中国。该杂志甚至点名道姓地指出,中国存在批量生产论文的“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可以将自己的名字挂到该机构生产的论文上。(12月22日《东方早报》)
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早在几年前就有研究报告称,我国买卖论文已形成产业,交易规模在2009年就已达10亿元。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论文买卖,是因为有旺盛的撰写论文、发表论文的需求。而对论文的旺盛需求,则源于我国高度行政化、功利化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因此,要治理论文买卖交易,必须改革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从重视论文发表转为重视学术研究本身的价值和贡献。
我国对教师、学术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评价,当前都用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哪一期刊、发表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这在客观上制造了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为通过毕业答辩、通过职称评审或年终考核,一些人不得不想办法发表论文。有些人和机构从中发现“商机”,论文买卖因此出现。
有人认为高校和学术机构重视论文没错,因为论文能反映研究成果,可是,目前高校和学术机构并非重视论文本身,而是重视论文发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重视论文本身,就会评价其创新价值,即使没发表也不影响对其学术含金量的评价;中国现在重视论文发表情况,只需提供期刊封面、目录即可。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大家都只关注发表论文,而不在乎论文本身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事实上,如果想查出论文买卖中的猫腻,并非难事,只要让作者参加答辩即可,要是作者回答不出有关研究的内容,说不清楚学术思路,无疑就涉嫌请他人代笔。可是,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很少花心思在评价学者本身的学术能力和贡献上——因为对学校和学术机构来说,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档次才直接关乎成绩。
在畸形的数量考核指标体系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飙升,但实事求是地说,很多论文都只用于职称评审和考核,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有院士曾直言,我国论文90%以上是垃圾论文。伴随着论文数量的增加,还接连曝出了论文造假、学术抄袭、人才假引进等丑闻。至于统计显示我国科技论文近年来的引用率有所提升,也并不可全信——知道内情者都明白,这并不是因为论文质量提高了,而是一些高校、学术机构发动研究人员互相引用以提高引用率的结果。
那些专做论文交易的中介机构,当然是“论文工厂”,但从广义角度看,今日高校和学术机构又何尝不是“论文工厂”呢?要治理“论文工厂”问题,必须改革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推进学术管理去行政化,实行学术本位管理。
最为关键一点是,要在高校和学术机构实现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建立学术共同体。也就是说,要由学术共同体依照规定对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进行评价,而非一味追逐功利的学术政绩。比如,应给教授们较从容地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的时间,而非逼迫他们每年要产出多少核心期刊论文;而对于学生,应强调过程质量监控,而不是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代替对其教育质量的把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