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五年奋进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

发布时间:2017-09-12 10:39 | 来源:新华网 2017-09-06 11:50:57 | 查看:739次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 6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财政等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

  资助体系日臻完善

  五年来,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不完整逐步走向完善,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五年奋进,形成了最好的资助制度安排,充分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奖补”的原则实施政府资助,幼儿园和社会积极参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生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地方政府资助为主,学校资助和社会积极参与;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和顶岗实习为补充;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补偿代偿、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

  “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基本稳定

  国家强化政府职责,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凸显政府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上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明确要求,加大学生资助经费投入,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学生资助。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成为我国学生资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经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

  其中,财政资金重点解决全局问题、一般性问题,学校资金和社会资金重点解决局部问题、特殊问题。在政府织密织牢学生资助兜底网的基础上,学校和社会进一步织细补牢兜底网,在功能上实现了无缝对接。

  任何一名学生,只要家庭经济困难,不管是长期性经济困难,还是临时性、突发性经济困难,都能享受得到相应资助,确保了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政策目标上实现了“应助尽助”。

  资助内涵不断发展丰富

  五年来,学生资助内涵不断发展丰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资助之路。

  发展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复合型资助模式。“普惠”以免学费为主,体现了公益性;“助困”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为主,体现了公平性;“奖优”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为主,体现了激励性;“引导”以基层就业国家资助、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主,体现了倡导性。

  发展形成了经济资助与体质改善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在提供直接经济帮助的基础上,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在校吃不上热饭,甚至饿着肚皮上学的现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表明了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战略部署。

  发展形成了“资助育人”理念。多年来,教育系统深入研究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价值体现,逐步发展形成了“资助育人”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学生资助逐步构建了“扶困助学──立德树人──唱响中国梦”这一新的资助内涵。“资助育人”实践以学生资助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了从经济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重大创新发展。

  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五年来,为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教育、财政等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推进包括机构队伍、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在内的工作保障体系,学生资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机会平等的保障能力前所未有。

  一是建立起了中央、省、地、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同时,逐步形成了由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机制。

  二是建立起了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资金分担机制,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经济发展程度、教育层次等因素实行资金合理分担。

  三是建立起了精准资助、资助育人、资助宣传、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资助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了学生资助工作依法推进、公平公正。只要家庭经济困难,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在哪个学段,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找得到组织,都能享受得到相应的资助政策;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奋学习,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毕业全程都有政府的资助保驾护航。政府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所以,从制度建设、政策设计的角度,我们已经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目前,确实还有一些失学辍学现象,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还有一些中途弃学的现象。但据我们调查了解,这些失学辍学弃学,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

  单就经济原因而言,不管家庭经济有多困难,只要孩子愿意上学,政府就能“一管到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目标,我们已经实现了!

  现在社会上还存在“因教致贫”的说法。过去“因教致贫”的意思是指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家庭一下子就困难了。现在,国家资助政策已经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学问题。所以,“因教致贫”的说法已经不准确了。从根本上说,教育是脱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当前,说“因教脱贫”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更符合实际。

  另外,赵建军还强调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他说,目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框架基本完善,今后学生资助重点是落实,对此,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法治化建设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据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资助法律法规体系,使学生资助拥有一套科学公正、系统完备、操作性强的制度与程序,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部门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资助、学生依法受助、权利和义务对等统一的健康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资助立法,明确政府、资助管理机构、学校、银行、学生等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明确划分学生资助经费保障责任。

  第二,进一步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

  全面推进精准资助机制建设,实现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四个精准”的目标。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受助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和准确认定;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不同个体的受助需求实行差异化资助,进行精准帮扶;优化资助资金分配方式,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改革和完善资助资金发放机制和办法。

  第三,着力健全和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资助文化建设,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资助育人机制,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载体、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打造资助育人平台,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为受助学生创造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模式;抓好资助育人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