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老去的人生哲学(图)

发布时间:2017-09-04 20:44 | 来源:工人日报 2017-08-28 07版 | 查看:640次

周国平的书房资料图片

  1988年,对于作家周国平来说,是颇为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43岁,出版了《人与永恒》,他的第一本随感集。

  近日,周国平推出了自己的三十年文集(新版)系列,包括了《守望的距离》《觉醒的力量》《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六本散文集和《人与永恒》《把心安顿好》《内在的从容》《风中的纸屑》《人生不较劲》五本随笔集。对于读者而言,重读这些书,不仅是回味周国平的经典文字,当年成长过程中阅读周国平作品的点点思绪,也能重上心头。

  写“人”的哲学博士

  对于拥有691万新浪微博粉丝的周国平来说,哲学家是他的第一定位,在微博上他的认证标签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哲学排在了文学前面。与其他同时代作家多毕业于中文专业不同,周国平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拿到了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

  1986年,周国平独立写成的三本书,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研究尼采的。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影响力颇为深远。因为,上世纪80年代,恰恰也是中国文坛的转折时代。

  对尼采哲学的研究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周国平散文和随笔作品的关注方向和切入点,也是其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尼采哲学非常关注“人”本身——人的意志、人的理想。

  “看了尼采的作品之后我突然豁然开朗,知道我应该干什么,我应该直接去思考。”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一次讲座中,周国平如是说。

  后来,周国平的散文和随笔,也大多关注的是人。以他的代表作《人与永恒》为例,书中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包括天才、爱、幸福和痛苦、婚姻、孤独甚至死亡等,而在《生命的品质》一书中,则讨论了生命意义、认识自己、教育理念等问题。

  当一个哲学博士开始讨论人生时,他的视角自然和一般作家不同,特别是一个研究尼采的哲学博士。

  时至今日,尼采研究依然是哲学界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中,从2003年至2016年,研究尼采的篇目都在300篇以上,超过了许多其他同时期哲学家,很多文章都在探讨尼采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

  《人与永恒》出版的1988年,当年全国出生人口2457万,。而从1987年至1990年,历年出生人口均超过2400万,其中出生人口最多的是1990年,当年出生了2621万人,其中就包括周国平的第一个女儿妞妞。如今,这一亿人,已经大学毕业,接近而立之年,但不包括妞妞。

  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这一代人,是读着周国平的书长大的。在他们刚刚步入小学的时候,周国平出版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记录下爱女早逝的心路历程。读者们很快就会发现,从时间点上对照,妞妞就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也能看到作者的影子。作者更像自己的父辈,在书中娓娓道来讲着道理,而娓娓道来的底气,则是拥有足以让下一代人“感慨”的人生阅历。

  周国平是1962年入学的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拥有了许多常人没有的经历。

  一代人写出那一代的经历和感悟,最终影响的是正在成长的下一代人。

  懵懂的青春期,看着邻桌的女生心里痒痒,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读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专门有篇幅来讲“两性之间”;升学考试不理想,和老师同学闹了矛盾,不妨读读他的《把心安顿好》;面对人生选择彷徨恐惧,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可以看看他的《各自的朝圣路》。

  十几岁的孩子,二十来岁的青年,当他们的问题父母回答不了,老师解释不了时,向书柜询问是最好的方式,周国平,从哲学的角度,给出了一部分答案。当然,他给出来的答案,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

  时至今日,周国平依然喜欢回答年轻人的问题。在三十年文集的新书签售会上,他回答了年轻人关于当下求学、就业等问题。

  永恒与瞬间

  三十年文集出版之时,周国平已经年过七旬。文集中,《觉醒的力量》和《人生不较劲》都出版于2015年,11本书中,出版于2000年以后的占据大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名的周国平,也紧跟着时代,不仅有微博和微信,且粉丝不少。8月22日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所发的《那些书,别碰》一文,希望年轻人在阅读选择上要有自己的主见,这篇文章到23日阅读量就已经突破6万,这在个人号中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不过,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对女性的评价态度,对婚姻的看法理解,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在网络上经常引起争议,特别是有人将他的作品称作是“心灵鸡汤”。对此,周国平曾回应称:“把我的作品归结为心灵鸡汤的人,他们没有好好读我的书,没有真正读进去。”

  事实上,与妞妞同时期出生的读者们,早已不再是“键盘侠”,也不需要“心灵鸡汤”,而是身处在人生的拐角,不得不面对着周国平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些人生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潜在读者们遇到的人生问题,往往会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以散文形式成名的作家越来越少,以网络文学起家的作家越来越多,写作内容多样化的背后,是作家的学历背景也更加多样化。

  周国平说,写作是为了留下生活中的那些好滋味,是对自己心灵生活的重视。当他写作的时候,就会更加地关注到心灵、关注到那些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把这些美好从瞬间凝固成永恒。

  也许周国平正在老去,但他文章中的那些人生哲学不会老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