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一家人不离不弃创奇迹(图)

发布时间:2017-07-13 16:19 |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7-05 A14版 | 查看:1308次

于凤芝一家人在房前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于凤芝的孙子、儿媳妇、于凤芝、丈夫、亲家、二伯哥)。 盖首钟 摄

  核心提示

  在我省最西部的朝阳凌源市刘杖子乡郭杖子村,有一户住在山坡上的普通农家。7年前,当家里的儿媳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时,婆婆、公公和丈夫在生死一线间拒绝放手,倾其所有进行救治,无微不至地给予照顾,用一家人的不离不弃写就了一段感动凌源的故事。如今,这份村民间口口相传的感动正从凌源传遍全国,这个把儿媳妇当成亲闺女的婆婆也被我省推荐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7月1日,面对记者,朝阳凌源市刘杖子乡郭杖子村村民于凤芝回忆起7年前的那个“黑色七月”。

  2010年7月,正在辽阳姐姐家串门的张艳春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瘫软无法动弹。婆婆于凤芝赶到辽阳,带她辗转辽阳、沈阳的4家大医院才确诊。儿媳妇得的这种病叫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少见到10万人中才会有一个病例。医生明确告知“这种病治疗慢,费用高”。于凤芝说:“只要能治好我儿媳妇的病,花多少钱都行。”她让儿子和丈夫在沈阳的医院里照顾儿媳妇,自己回凌源准备钱。

  儿媳妇住进重症病房后,于凤芝每隔一天就带着两万元来看儿媳妇,交完钱,当晚再去张罗下一个两万元。 

  第一次病危通知下达时,于凤芝赶到医院只看了一眼就哭出声来:“人躺在那儿一动不动,气管切开了,呼吸机用上了。”当医院第三次下达病危通知时,于凤芝说她都不知道怎么回到村里的,只记得当时站在自家院子里无法抑制地号啕大哭。第二天,她一爬起来又开始四处借钱,坚信只要医院能给治,儿媳妇就有希望。

  在重症病房里抢救了近一个月,儿媳妇的病情毫无起色。当医生建议转院治疗时,全家人再次陷入了绝望。

  儿媳妇的父亲说:“你们已经尽力了,钱也没少花,把孩子接回家吧。”但是于凤芝不肯。“儿媳妇6个月时就没了妈,从小就没享受到母爱,来咱们家我就一直把她当自己的闺女待,怎么想我都不忍心就这么把她拉回家。” 

  一年365天,每天清晨给公公端上一碗鸡蛋花

  于凤芝是朝阳凌源市刘杖子乡人,1984年9月,当时只有20岁的她嫁到刘杖子乡郭杖子村。走进新家后,于凤芝很快发现,一大家子人中只有她和丈夫可以正常劳动。70岁的婆婆患有心脏病,公公患有老年性气管炎,二伯哥智力障碍,两个正在上学的小姑子,其中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休学在家。

  进门第二天,于凤芝就接到一项特别任务,即每天早晨做饭之前要给公公做一碗鸡蛋花。先打碗里一个鸡蛋,冲上开水,再撒点白糖,端到公公的枕头边,而公公只有喝下这碗润肺止咳的鸡蛋花才敢出屋,才敢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对于这项任务,于凤芝欣然接受,因为公公当兵时是机枪班班长,这个毛病是打枪震的,她觉得能为公公做点什么也挺有意义的。从此之后,每天早晨,于凤芝都会给公公做一碗鸡蛋花,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一直到1998年公公病重到吃不下去东西。

  进门第二年,婆婆的病情突然加重,此时刚刚当了母亲的于凤芝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家的支柱。每天早上,于凤芝总是第一个起来,悄无声息地开始忙碌的一天。洗衣做饭、喂鸡喂猪、下地劳动,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1989年,小姑子的病情恶化后离世,遭受打击的婆婆从此也卧床不起。这时的于凤芝,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做完每顿饭,她都要先给公公和二伯哥盛好,然后再坐在炕沿上一边吃一边喂婆婆。

  于凤芝把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父母照顾,婆婆也逢人就夸自己的好儿媳:“好儿子都不如好儿媳妇,我家凤芝跟亲闺女一样。”于凤芝所做的一切,邻居们也都看在眼里。1990年,南山村民组要选一名中心户长,嫁过来刚刚6年的于凤芝毫无争议地当选。

  看到妻子能里能外,贤惠孝顺,丈夫干脆把家交给了妻子,自己外出打工。于凤芝一个人在家,既要照顾公公婆婆和二伯哥,又要拉扯刚刚上学的儿子,还要负责家里一公顷地的春种秋收,但是她仍然把家操持得妥妥当当。

  1995年,卧床5年的婆婆又检查出肝癌。住院治疗期间,于凤芝每天陪在她身边,端屎端尿,让老人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1998年,公公老病复发,几天后,连鸡蛋花也喝不进去的公公拉住于凤芝的手,叮嘱她要照顾好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从此之后也没有父母的二伯哥。于凤芝当场落泪,并郑重承诺:“爸,您老人家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心照顾好我二哥,只要有我吃的,就不能饿着他,有我穿的,就不能冻着他。”

  后来有人劝于凤芝:“你二伯哥是五保户,可以把他送到敬老院去。”但于凤芝就是不肯,不仅没有让二伯哥饿着、冻着,而且每天都让他吃得热热乎乎,睡得暖暖和和。

  “孩子才二十四五岁,不能这么拉回家等死”

  于凤芝能里能外,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把家人照顾得开开心心。1997年,于凤芝当上了村妇女主任,并很快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丈夫年复一年地外出打工,出了正月就走,干到腊月才回来。于凤芝一边种着家里的一公顷地,一边担起村妇女主任的工作,而且干得风生水起,每一次选举都高票当选。

  2006年春天,于凤芝第一次见到现在的儿媳妇张艳春。当时有亲戚介绍两个孩子认识,但张艳春刚一进屋,于凤芝就听出来她有点嫌这个家住在山坡上,出门不方便。于凤芝说,她当时特别理解姑娘的感受,就说了几句劝慰的话:“别看咱家地势不好,可日子是人过的,只要好好过,有条件了上哪都可以买房子。别说你不想在这儿,我还不希望我儿子待在这儿呢。”

  结果就是这几句话打动了张艳春,当年秋天,两个孩子按当地习俗举行了婚礼。原本以为从此开始了好日子,结果等待于凤芝的是儿媳妇一场接一场的大病。

  2007年春天,有孕在身的儿媳妇突然发高烧,检查十多天才确诊是双肾有结石,胎儿压迫结石导致双肾化脓。医生建议做人流手术,因为孩子越长越大,对双肾的挤压也会加剧,大人会有生命危险。于凤芝劝说儿媳妇做了人流手术,又在儿媳妇身体恢复后,带她做了肾结石清除术。在此期间,于凤芝像亲妈一样在床前悉心照料,感动得张艳春连声叫妈,“20多年没叫过妈了,也不知道有妈是啥滋味,进这个家门后我才知道,还是有妈好啊!”

  2009年春节前,张艳春突然在半夜里发病,一动不动躺在炕上,嘴里往外淌血。遇事很有章法的于凤芝一边打120,一边找来村里的私家车,这边送那边接,用最快的速度把儿媳妇送到医院,使儿媳妇转危为安。可从此之后,于凤芝的心却再也放不下了,因为人虽然救回来了,但得了什么病却没查出来。

  2010年7月,张艳春到辽阳姐姐家串门,没几天于凤芝就接到电话,说张艳春得病了。当时丈夫和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于凤芝自己先赶到辽阳,在当地一家乡镇卫生院,看到的是一个浑身全是汗,一动不能动的儿媳妇。从辽阳到沈阳,于凤芝带着儿媳妇连走4家大医院,切开了喉管、上了呼吸机,治疗两个月花了20多万元,最后医院以病情不见好转为由,建议家属转院治疗。

  很多人劝于凤芝放弃,甚至连儿媳妇的父亲都开口了。但于凤芝却给了儿媳妇最后的希望。“孩子才二十四五岁,不能这么拉回家往炕上一躺就等死!”做出决定后,于凤芝先回到凌源,联系好医院。随后,丈夫和儿子租了一辆救护车,请了一名护理医生,直接把张艳春拉进了凌源市医院。

  “你别老想着公公、儿媳妇的,就把她当咱闺女”

  张艳春住进凌源市医院的重症病房时,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来探望,进了病房之后没有不哭的,三四十岁的大男人眼泪都哗哗的。于凤芝说:“儿媳妇一米六多的身高,原来还稍微有点胖,病了两个月就瘦成了皮包骨,体重只剩下30公斤,人躺在病床上连喘气的能力都没有。”

  这些亲戚走出病房后,一边给于凤芝拿钱,一边劝于凤芝别往里搭钱了。此时的于凤芝也在两个月里暴瘦了20多公斤,但倔强的她就是不肯放弃,医生扎针灸、扎电针,她就让家人给儿媳妇按摩。于凤芝说:“当时我给我丈夫下了命令,你们谁也不许偷懒,必须天天给她按摩。你别老想着什么公公、儿媳妇什么的,就把她当咱闺女。”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长时间卧床,一旦出现并发症累及呼吸肌后就会导致病人死亡,如果照顾得好,则非常有助于病人的恢复。一家人对张艳春的照顾太好了,不仅被医生评为“优秀家属”,甚至同病房的病人痊愈之后都不愿意走,感慨这家人实在是太好了。

  一家人的不离不弃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天我突然看到她的大脚趾动了一下,过了十几天,她竟然自己把一条腿缩了回来,你说这不是奇迹吗?”回忆当时的情景,于凤芝仍然有些兴奋。

  在凌源市医院治疗了两个月,身体有点感觉的张艳春说啥要回家。刚出院时,张艳春的胳膊、腿还是控制不了,迈出一步人就堆在那儿。为了帮她恢复,就需要两个人前后扶着她,整天在屋里走。第二年开春时,于凤芝一个人就能照顾儿媳妇,那爷俩又都外出打工了。

  于凤芝每天起早下地干活,然后再回家给儿媳妇做饭,抱儿媳妇起床,扶儿媳妇锻炼。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儿媳妇终于可以自理了。康复的儿媳妇随后给了于凤芝更大的惊喜,2013年秋天,从辽阳串门回来的儿媳妇,在车站见到婆婆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怀孕了!”于凤芝说:“当时给我高兴得那是没法儿没法儿的,我说你可得好好养着。”

  孙子顺利出生后,还完外债的于凤芝也兑现了当初对儿媳妇的承诺,贷款在凌源市里给儿子买了一套商品房。而她自己还生活在郭杖子村的房子里,每天忙着妇女主任的工作,照顾着智障的二伯哥,盼望着腊月里才会打工归来的丈夫。

  补记

  什么都想过

  就没想过放弃

  一个小女孩身患重病,唯一能挽回性命的机会就是接受5岁的弟弟输血。因为她弟弟曾患此病,后来奇迹般地被救活,现在体内产生了能对抗病毒的抗体。医生向这个小男孩解释了情况,问他是否愿意给姐姐输血。他只迟疑了半秒钟,便深深吸口气说:“如果能救活姐姐,我愿意。”

  输血时,这个5岁的男孩静静地躺在姐姐身边。感觉到姐姐身体稍动,他转过头来看了姐姐一眼并露出微笑。不过,他很快收起了笑容,并用颤抖的声音问医生:“我会马上死掉吗?”

  原来他年纪太小,误解了医生的意思,以为要将他全身的血液输给姐姐。

  对于已经当了婆婆的于凤芝来说,她面对的选择似乎要比这个5岁男孩容易。因为无论是坚持治疗还是放弃治疗,都不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靠家里的一公顷地和丈夫、儿子外出打工挣钱,这个家并不是很富裕。住院时要出去借钱,养病时需要花钱,日常生活中要省钱,于凤芝在钱上费了不少心思。

  在向弟弟、外甥女借钱时,怕借不出来,于凤芝干脆就不讲理,“马上给我准备两万元救人,你没有就出去借,明天中午我就去取,谁让咱们是亲戚了。”儿媳妇恢复身体时,于凤芝一直让家里水果不断,但却不让儿子吃。“当时家里正急着还债,确实困难,我就跟儿子说,你少吃点儿,她多吃点儿,好得就能快点儿。”给儿子在市区买房子后,她嫌吃自来水花钱,又嫌买菜花钱,小气得甚至有点计较。然而在救治儿媳妇的过程中,她花钱总是毫不犹豫。

  在沈阳住院时,有人劝于凤芝:“最后别落得人财两空,你儿子才20多岁,欠那么多债以后的日子不过了?”于凤芝说,她什么都想过,叫天天不应时甚至想过轻生,但就没想过放弃。“当时我就怕一件事,万一有一天借不着钱了,孩子不就完了吗?”

  从沈阳转院凌源时,儿媳妇的父亲直接表态:“你们已经尽力了,钱也没少花,把孩子接回家吧。”但是于凤芝坚决不同意让儿媳妇回家等死,她的回答是不差钱,“20多万元都花了,也不怕再多花个几万元。”

  不怕花钱,也不怕举债,这是儿子的态度,也是于凤芝的态度,她说:“我们是娘俩。”
本报记者/李 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