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4 12: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02 09:00:00 | 查看:1268次
在鞍山,有这样一个家庭,“学习雷锋”是相传几十年的扎根心底的认知。无论环境、时间如何变幻,这家的父子两代人始终把“学习雷锋”践行在行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传递雷锋精神。
在又一个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个家庭,倾听、记录父子两代学习雷锋的故事。
儿子的传承——传扬雷锋精神的使者
于长庆(右一)在北京与全国各地的学雷锋典型交流学习。图片来源:鞍山日报
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图片来源:鞍山日报
2016年12月18日,纪念雷锋诞辰76周年的盛大庆祝活动暨全国学雷锋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鞍山慈善总会学雷锋义工队队长——52岁的于长庆作为鞍山唯一代表受邀出席。
那一天,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位优秀的学雷锋代表共聚一堂,于长庆收获颇丰,“从心底感受到雷锋精神已经在神州大地扎根生长,雷锋的故事一直在被人传颂着,雷锋的精神始终在被发扬光大,而我也要永远坚持学雷锋。”
大会结束后,于长庆回到鞍山,从那天起他更忙了。从鞍山市内到郊区的大屯,每个周末都在奔波忙碌着,组织义工去养老院慰问、送营养品送演出、组织义工参加市慈善总会的各项活动、春节前组织好心人给贫困人群捐款……此时的他,学雷锋的动力更足了,也有了更多的新想法。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于长庆将在一家小学举行雷锋藏品展,展出关于雷锋的藏品500多件。从徽章、报纸、杂志,到雷锋故事的小人书、雷锋日记,他希望把这些花费多年时间积攒的“财富”能跟孩子们一起分享。于长庆说:“现在的孩子距离雷锋年代比较远了,如果单纯地说教让他们学雷锋,孩子会无法理解,所以我希望通过举办藏品展的形式,吸引孩子去看去了解去探究雷锋,从而让雷锋精神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种子。”
从藏品中去了解雷锋,从而学习雷锋,当年于长庆的学雷锋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于长庆目前在鞍钢工程建设剥岩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他说,学雷锋缘于父亲的影响。
“当年雷锋所在的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与我父亲所在的运输车间相邻,雷锋每次见到我父亲都亲切地称于师傅好,后来雷锋的事迹广为传唱,从那时起父亲就带领工友们学雷锋。”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于长庆讲雷锋的故事,给他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雷锋的少年时代》等小人书。他记得,刚上小学时,父亲送他一本1963年4月出版的《雷锋日记》,里面有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有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学习雷锋的重要文件,以及雷锋1959至1962年的121篇日记,非常珍贵。那本日记让于长庆如获至宝,至今仍被他精心保存着。“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话深刻烙印在于长庆的脑海里,融进了他的血液中。
于长庆以雷锋为榜样,上学期间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冬季,他顶着严寒早早来到班级为同学们生炉子,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他把家里的雷锋故事等书籍借给同学们看,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一来二去,很快被同学推选为班长。雷锋的精神时刻在鞭策着他前行,他带领班级同学,几年如一日帮助邻近一位孤寡老人担水、买米面等生活日用品。还成立学习雷锋小分队,定期组织学雷锋小分队到敬老院去义务劳动。老人总是高兴地说:“小雷锋们,注意安全”。
工作后,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建设鞍钢鲅鱼圈工程工地一住就是5年,在宿舍办起了图书室和理发室,组建起学雷锋服务小分队,为工友们服务,让工友们有效排解孤独,远离喝酒、打麻将。业余时间,于长庆撰写好人好事的稿件,从2003年至今已发表800多篇诗歌、散文、通讯、消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分别发表在《鞍钢日报》《冶金安全报》《流火》《诗友》,积极反映钢建职工的工作状态。
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无论谁遇到大事小情,他都积极靠前帮忙。有个同事妻子患脑瘤住院急需用钱,他获悉后号召班组成员纷纷解囊相助。有同事得了尿毒症,他不仅自己掏钱,还组织大伙一起捐款。
2012年,于长庆加入市慈善总会,成为一名义工。2014年,他组建起雷锋传人爱心团队,从当初十几人发展到现在200余人,他带领队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团队献爱心送温暖,多次到市儿童福利院、市慈善福利院以及多家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给老人买水果,为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放电影、包饺子,给老人理发、按摩、测血压,给老人捐赠衣物。几年来,他多次带领团队去岫岩看望贫困户,给他们捐助米、面、油和衣物。他是两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时常去学校里给孩子讲雷锋故事,带领孩子举行义卖活动。这几年,他个人为几所学校捐赠书籍1000余册。组织雷锋藏品展100多场,累计捐书、捐物共10多万元。还带领队员定期去看望老红军、老八路,为他们做爱心公益服务。
“一滴水的美丽在于它能折射出五光十色,一个人的可贵在于他能把有限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工作当中。”这就是于长庆。
父亲的传承——“与雷锋同事”影响一生
1959年1月,在鞍钢化工总厂,于长庆的父亲于海龙与雷锋是车间相邻。他开机车,雷锋开推土机。一个用机车将煤炭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一个用推土机将煤炭从机车卸下、装载运往生产车间。
雷锋叫他于师傅,一段时间的接触,让于海龙了解并喜欢上了雷锋。觉得这个人虽然个子小小的,身体里却似乎有着很大的力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掀起学习雷锋高潮,作为雷锋曾经的同事,于海龙也决定从自己做起,学习雷锋精神。于是,他开始在业余时间为工友们义务理发。消息传出后,工友们都来找他。每到倒班休息的时候,他就来到单位,为下早班、中班的工友理发,最多时他从早晨7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一连为50多个工友理发。为此,车间专门腾出一个房间作为理发室,为大家使用。为工友们做好事,虽然累,但他特别高兴,“雷锋是我们的同事,我特别自豪,他为群众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儿。我有理发手艺,学雷锋就从‘头’做起。”当时,于海龙就是这么想的。
退休后,于海龙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他不仅经常到厂里给老工友们理发,还在家中的小屋里为附近居民理发。40多年里,他先后为工友、邻居义务理发万余人次。甚至不顾自己年岁渐高,主动去残疾人或老年人家里义务理发,五六楼也照爬不误。
一次在社区,于海龙正在为邻居们理发,一位83岁的聋哑老人经过,便打着手势也要理发。于海龙欣然承诺,开始为这名老人理发。从那以后,老人头发长了就来找他,直到老人去世,整整10年,于海龙每个月都要为老人理发一次。
除了理发,于海龙还常管很多外人眼里的鸡毛蒜皮小事。一次,一位住户家中漏水殃及楼下居民,他知道后立即出面联系了有关部门,但就在准备开锁时他被告知屋主人不在家,没有见证人不能开锁,焦急中,他找到社区书记出面担保,并垫付了所有费用,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有一年,看到身边许多老年人无处可去,没有地方玩时,他出资几千元在自家门前修建了一个凉亭——爱晚亭,向所有老年人开放的同时,又免费为他们提供党报党刊。不久,他又在爱晚亭旁立了一个6米高旗杆,定期举行升旗仪式。时光流逝中,每天到这里娱乐的老年人不下百人,在老有所乐之余,大家积极分担社区各种工作。
于海龙曾说过,虽然有人觉得他爱管闲事,可他觉得,要是有人需要帮助时,谁都不理不睬,那么哪还有真情,人的心不就凉了么。而且,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把手帮一把,这样每个人都会很幸福。正因为于海龙的这种奉献精神,他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鞍山市十大模范退休职工、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家里的奖章奖状数十个。
于海龙不仅自己做好事,而且常常教育子女、孙子孙女做好事。他有三儿两女,在他的影响下,其中有三人组建起了爱心协会组织,在工作之余,学雷锋做好事。尤其二儿子于长庆成为学雷锋典型后,老爷子常常嘱咐他,让于长庆戒骄戒躁,要把学雷锋这件事永远地坚持下去。
四年前于海龙去世了,但老人对学雷锋的坚持已被子女们继承下来。就在不久前,一对外地务工夫妻早产生下了三胞胎,于海龙的儿女听说消息后,不仅自己筹钱买奶粉,还组织义工们捐款,共计捐献钱物近万元,送到医院解决夫妻俩的燃眉之急。
现在,只要时间允许,于长庆每次学雷锋献爱心也会带着儿子去。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熟知雷锋的事迹,也会经常帮助他人。于长庆说:“雷锋精神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希望能够代代相传。”(鞍山日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