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他挖出元代文物“送”故宫 如今意外离世故宫要为他开追思会(5图)

发布时间:2017-07-03 08:37 | 来源:大河报 2017-06-19 AⅠ02版 | 查看:1298次

从周口农家院里挖出的19件文物,填补了故宫藏品空白

相关人士:要纪念、表彰一个平凡人保护文物的行为

何刚捐献的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何刚生前(记者翻拍)故宫博物院里,何刚的名字显示在捐献者名录上。周口晚报供图

  记者于扬实习生李玉坤文图

  核心提示|从22岁那年开始,周口农民何刚的命运便和文物捆绑在一起,直至他今年离世。

  1985年,在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的家中,何刚挖出19件元代银器,随后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填补了该院藏品的空白。因为此,何刚的名字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上。之后的数十年间,在获知何刚家接连遭遇变故,一度陷入生活窘境的消息后,故宫方面还两次拿钱资助,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助何刚渡过难关。

  今年5月30日,济南高铁工地上,一台龙门吊在拆除时发生倾覆意外,正在工地干活的何刚和另外5名工友不幸遇难。得知消息后,故宫方面表示深切哀悼,并将于近日为何刚专门举行追思会,纪念这位普通农民保护文物、捐赠文物的情怀。

  挖出宝贝

  挖坑支石磨,小院里挖出元代文物

  1985年的秋冬之交,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的农民正忙着出红薯。

  具体是哪一天已经没有人记得了。22岁的村民何刚,想着祖上有磨豆腐的技术,他准备传承下来,靠磨豆腐给家中增加些收入。那天,他在自家宅基地中挖坑准备支石磨,也不知道挖了多深,突然一口大土缸呈现在他面前,打开后发现,里面有瓶子、盘子和小船,看起来非常精美。有着小学文化水平的何刚猜测,这可能挖到文物了。

  当天晚上,何刚拿了其中几件东西,敲开了时任村副支书刘红恩的家门。“他一见面就说挖到宝贝了,问该咋弄,能卖不能卖,别出了啥问题,尤其是别叫人弄跑了。”今年65岁的固墙村支书刘红恩回忆,当时的何刚满是担心。最终,他和何刚慎重商议后作出一个决定:不能卖、不能犯错误、不能因为这出事,要给国家。

  “但我们不懂啊,就商量咋样才能给国家,这时候想到了一个人,固墙食品公司的主任于东汉,于东汉是当兵转业干部,他有个战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警卫队。”刘红恩说,他和何刚找到于东汉说了此事,于东汉答应和他们一起进京。

  进京联系

  一路不敢睡觉,三个人紧盯文物

  在家准备了两天,何刚、刘红恩、于东汉3人一起动身了,他们搭乘于东汉一位战友的车先到漯河,而后买火车票去往北京。

  “第一次去我们没有把文物带完,只带了几件,用一个纸箱子装着。”刘红恩说,在火车上都没敢合眼,3双眼睛紧盯着箱子,生怕有啥意外发生。那时候的心情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忐忑,在没有跟故宫接头之前,他们感到身上肩负着一项巨大的重任。

  如今何刚、于东汉都已离世,据刘红恩回忆,到达北京是夜里,他们没有住旅店,因为来前已经电话联系了于东汉在故宫的战友,他们连夜到了故宫北门。

  “敲门,有人开门问找谁,我们回答找警卫队的崔保贤(音)。对方说,‘哦,找老崔啊,我去喊他’。”刘红恩说,就这样,他们随后在崔保贤的带领下,搬着箱子进了故宫,见到了故宫文物管理处的梁金生先生。

  “当时专家说,先把东西放这儿吧,回去看看还剩多少件,都带来吧。”刘红恩说,他们3人就回了河南。间隔几天后,他们将剩余的文物全部带上,再次去了故宫博物院。

  这一次去,故宫把文物收下后,给了何刚等人9000元钱。“8000块钱算奖励,1000块钱算我们两次往返的路费。”刘红恩说。

  这个时候,何刚家挖出宝藏的事情渐渐传开。今年77岁的村民智告回忆,当时有文物贩子找到何刚家,“掂一麻袋钱要买何刚的文物”,何刚说都给国家了。文物贩子不信,觉得他留的还有,后来三番五次有人上门,全部都是空手回去的。

  首获帮助

  妻子身患尿毒症,故宫伸援手

  捐赠文物后,何刚回到农村家中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去江苏无锡捡破烂,去上海搞绿化,去山东当建筑工,辗转多地干杂活、打零工。这期间,何刚经历了不少变故:首先是第一任妻子因故去世,之后是第二任妻子身患尿毒症。

  2003年,何刚第二任妻子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借遍了亲朋好友,家中的楼房只盖了一层后被迫停工了。万般无奈之下,街坊邻居提醒何刚:你以前给国家捐了那么多文物,能不能去北京求助,争取点救济。

  何刚写了份申请,村支书刘红恩加盖了村里的公章,写上“情况属实”几个字。在表哥张黑孩的陪伴下,何刚借了1000元路费去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时心里没底啊,何刚还打退堂鼓,说故宫曾给过9000块钱,再找人家还会给吗?”张黑孩说,何刚当时心里很纠结,一是觉得问人家要钱心里过意不去,二是不知道故宫能不能帮忙。

  张黑孩回忆:“到了故宫接待室,将盖有村里公章的申请递上去,对方让我们先回河南。过了大约20天,故宫来电话说,请到故宫取钱。去了之后,故宫给了5万元现金。”

  这解决了何刚的燃眉之急,但最终没能扭转命运。当年地里倭瓜丰收的时候,何刚身患尿毒症的妻子离世了。

  再获帮助

  家里再次陷入窘境,故宫依然伸手帮助

  第二任妻子的病逝,对何刚打击很大,他整个人精神几近崩溃,好像变了个人。“整天喝闷酒,有时候不要菜,有时候买一块钱的花生米,喝的也是几块钱的廉价白酒。”固墙村的多名村民回忆说。

  “他总是喝了酒去俺家,诉苦说太难了,不知道以后该咋过。”刘红恩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在街坊邻居的劝说鼓励下,何刚逐渐从妻子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再度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这样外出打工断断续续几年,变故再度来袭。2006年,何刚年迈的父亲患上股骨头坏死,且双目几乎失明,为给父亲治病,家中再次欠下4万元外债。

  这一次,依旧是在大伙的建议下,他再次求助故宫。带上村里的介绍信,他借钱去北京找到了故宫博物院几次接待他的梁金生,又一次拿回5万元救助款。

  正是这关键的救助,使得何刚的父亲支撑到现在。如今,80多岁的老人虽然留下后遗症行动有些不便,但思维各方面都还可以。

  请继续阅读AⅠ·03版

  何刚简介(故宫博物院网站)

  何刚先生,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村民。1985年在自家挖出元代银器数件,遂主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种自觉保护出土文物的行动值得我们大力弘扬。1986年,又捐献元赭釉大缸1件。

  何刚捐赠了19件文物

  元代各式银盅7件、各式银瓶4件、各式银盘3件、银蜡台2件、银塔座2件、银舟1件(以上各件均有伤残),还有银残片1包,共计19件文物。

  经过鉴定,何刚捐赠的这批银器被定为

  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其中一个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尤为珍贵,这些银器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

故宫博物院给何刚的信函

故宫博物院给何刚寄的杂志

  村民印象

  何刚其实很要强,曾表示归还故宫的救助钱

  对于故宫的两次帮助,何刚及村民们都表示感激。在乡亲们看来,何刚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是绝对不会张口向故宫“要”钱的。

  实际上,早在故宫第一次给予5万元救助款时,何刚就流露出一丝不安和愧疚。“从北京拿钱回来的路上,何刚就给我说,本来故宫可以不帮的,但是,人家还是拿了钱,等以后翻过来身得把钱还给人家。”张黑孩说。

  张黑孩还提到,何刚是个非常守信用的人。何刚父亲有病的时候,作为表哥,张黑孩曾借给何刚5000元钱。2015年,张黑孩家盖楼,何刚闻讯后,从村支书刘红恩处转借了5000元钱,把钱先还了张黑孩。

  “盖房子在农村是大事,当时我确实资金紧张,但我也知道何刚家的情况,这么多年他没攒住钱,到处靠卖苦力打工。”张黑孩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没找何刚要债,但是何刚知道他盖楼的事情后,还是想法凑钱先还了账。

  而刘红恩借给何刚钱后,就没打算让何刚归还,但今年春节前夕,何刚委托女儿送还了刘红恩的5000元钱。

  据刘红恩介绍,何刚这么多年非常不易,最早的时候他妻子患尿毒症,往后是他父亲患病,今年年初他母亲又摔断了肋骨,到现在还有些不利索。

  更重要的是,何刚本人这几年精神一直低迷,因为家里有老人,他每外出几个月总要回来一趟,实际上也没挣到啥钱。

  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给何刚的母亲办理了低保。今年年初,何刚母亲刚摔伤时,刘红恩提着火腿肠、牛奶前去看望,何刚知道后把东西原封退回。

  “他对我说,去北京两趟村里帮了不少忙,这都感激不尽了,咋还能要东西呢,不能要、不能要。”刘红恩回忆,他从这件事上觉得,何刚生性其实是很要强的。

  一生清贫

  辗转多地打工,在漂泊中支撑家庭

  故宫给予何刚的总共10万元的救助,均被用于其妻子和父亲的治疗上,他没有落下一分钱。相反,因为两位亲人的病,使得他负债累累,过着四处打工的飘零生活。

  据2011年的《中华遗产》杂志报道,当时的何刚在一处工地打工,写稿的作者联系他时,他甚至都没有一部手机。靠工友的电话找到他后,他用一家小店铺的公共电话与北京写稿的作者进行联系的。

  更早的2001年,何刚和第二任妻子在江苏无锡捡破烂。那一年暑假,11岁的儿子何俊清跟着何刚夫妇来到无锡滨湖区生活。读小学的何俊清第一次到大城市,感觉一切很新奇,但看到父母的居所,心里非常失落。

  “租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10多平方米,除了一张床和一套燃气厨具,其他地方用来存放捡来的值钱废品。”何俊清回忆说,每天早上他跟着爸妈老早起床,他被放在一处垃圾房里,爸妈去沿街别的垃圾房扒拉着找值钱的废品,每间隔一小时回来看看他。

  何俊清也不闲着,每当有垃圾车运来新垃圾,他就挑选出易拉罐、报纸等值钱的废品先“看护”起来,等待父母回来拉走。

  “当时是暑假嘛,天特别热,我们捡来一个风扇,在租住的房屋里使用。吃的也不是太好,想改善生活,就靠捡来的剩菜和熟食。”何俊清说,有一次父亲带他去一个建筑工地,捡别人吃剩下的盒饭,盒里有残剩的红烧肉,父亲舍不得吃,都收集起来晚上给他在锅里炒炒吃。

  “那时候每个月挣多少钱我不知道,反正过得很不好,我还上学,之后我妈就有病,那几年挣的钱都给我妈看病了,后来欠外债,爸爸去故宫求助嘛。”何俊清说,故宫的帮助,令父亲更加坚信当年捐赠文物的选择是对的,“你看,要不是咱当年捐文物,故宫会帮咱家吗?”

  故宫点赞

  何刚捐赠的文物填补藏品空白,将为其举行追思会

  何刚在今年5月30日那天憾然离世。

  当天上午11时40分许,在石(石家庄)济(济南)客运专线施工的济南工地,一台龙门吊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导致6人遇难,何刚身在其中,年仅54岁。得知消息后,故宫方面表示将为何刚举行追思会,缅怀他为故宫捐赠文物的行为和保护文物的情怀。

  在何刚的家中,至今保留着1985年11月20日故宫出具的捐赠文物凭证。这份凭证的编号为231,上写何刚捐赠了元代各式银盅7件、各式银瓶4件、各式银盘3件、银蜡台2件、银塔座2件、银舟1件(以上各件均有伤残),还有银残片1包,共计19件文物。

  对于这批文物,曾数次与何刚接触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评价很高。梁金生1979年进入故宫工作,6年后与何刚第一次见面。现在的梁金生虽已退休,但依然返聘在故宫工作。

  6月17日傍晚,梁金生在接受大河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何刚捐赠的这批元代窖藏银器,填补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空白,东西很宝贵。

  经过鉴定,何刚捐赠的这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其中一个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更是珍贵,这些银器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

  梁金生讲,通过多次接触,他觉得何刚是一个普通、朴实的农民,话不多,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非常实在,所以他遇到困难了,应该给予帮助。“跟何刚也算成了老朋友了,他家里出了一些事,也愿意找我聊聊天。”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许凯告诉大河报记者,何刚的觉悟很高,他挖到文物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想到了国家,故宫对他这种捐赠精神表示肯定。“我们得知何刚遇难的消息,第一时间决定做追思活动,要纪念、表彰一个平凡人保护文物的行为。”许凯说,追思活动计划定在6月22日,拟邀请周口市、商水县有关领导及何刚亲属前去北京,参加追思活动。

  记者探访

  村民都知道何刚给国家捐过文物为他感到骄傲

  何刚所在的固墙镇固墙村,是个普通的豫东村落,村子比较大,全村1万多人口。

  6月17日下午,大河报记者辗转来到这里时,有村民正坐在何刚家门前的树下乘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村中的水泥路上玩耍,村民们种植的豆角长势正旺。如果不是1985年那批文物的意外发现,这个村子今后可能都不会记住何刚的名字。

  何刚的家位于村子西北角,两层小楼,是何刚之子结婚时盖的。虽然外观看起来还算可以,但屋内摆设非常简单。村民们说,这也就是撑个门面,不盖房孩子都娶不上媳妇。

  何刚年迈的父母在院子里,父亲双目几乎看不到东西,坐在凳子上听大家说话;白发苍苍的母亲因为几个月前摔断了肋骨,现在走起路来还有些踉跄。

  何刚家的厨房是一间低矮的房屋,阴暗潮湿,屋里堆放着柴火,几个干馒头有些坚硬,上面有苍蝇飞过。

  当年挖出文物的地方,如今是别人家的宅院,那里建起了一栋黄色的小楼,铁门、高门楼,颇为气派。门前玩耍的孩子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挖出过连故宫都没有的宝贝。

  村民们说,何刚下葬那天,很多人包括相对陌生的乡亲都赶来送行,悄悄流下眼泪。“小刚有点内向,不好说话,一辈子没跟谁红过脸。全村都知道他给国家捐过文物,都为他感到骄傲。”77岁的村民智大爷说。

  同父亲一样,何刚27岁的儿子何俊清也有些内向。他在家中默默整理着父亲的遗物,翻看着父亲的照片。照片中,何刚厚唇大眼,头发浓密,一对大耳,一脸敦厚。

  在遗物中,有故宫寄来的杂志、台历,还有那张故宫出具的捐赠凭证,还有2012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签字的一份信函。信中除了感谢何刚的捐赠外,还有“欢迎您和家人有空时随时来我院参观”。

  何俊清说,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我家再穷,不为当年捐文物而后悔,我们全家感谢故宫多年来的帮助。咱说个实在话,就是以后翻修房子再挖出文物,我也依然捐给国家。”何俊清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