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影幕度春秋——记201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十大骄子肃南县兰卫兵

发布时间:2017-07-03 08:41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13-05-28 11:21:44 | 查看:1733次

  24年,他肩扛、牛驮、车拉,带着放映设备,跋涉在深山牧区,为牧民送去“精神食粮”,把自己的情撒在了牧区的山山水水,把自己的心融入了电影事业,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牧区放映员无愧于人民的精彩人生。他就是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山深处的文明使者”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义务放映员兰卫兵同志。

  兰卫兵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巴音村一位牧民,也是该乡电影队聘请的义务放映员,出生在草原,在牧民家中长大,自与电影结识后,就深深爱上了这一行。他刚刚干上这一工作时,电视在牧区还没有普及,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电影在牧区是牧民们最重要的文化大餐。当谈起放电影的时候,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聊起了使他终生难忘的几个片断:

  有一次他赶着牦牛,驮着机器,踏着积雪,走了两天的路程,应约来到寺大隆村,为一位从未走出过山沟的83岁的裕固族老奶奶放电影,当天晚上他一连放了《解放石家庄》、《英雄儿女》、《武僧》等三场电影,深夜三点多才放完,老人乐开了怀,她一边吩咐家人给兰卫兵包饺子,煮牛肉,请他吃肉喝酒,一边和他拉家常,整个通宵全家人没睡觉,就像过节似的。老人兴奋地说:“我只在七十年代看过几场黑白电影,后来就再也没看到过电影,这次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老人的儿子安建国为感谢他为母亲尽了自己的一份孝心,就拿出200元钱酬谢兰卫兵,被他婉言拒绝了,只收了个成本费。临走时,老人家依依不舍,双眼里噙满了泪水,这个情景使他终生难以忘怀。

  一位牧民要娶媳妇,让兰卫兵放电影来助兴,就在他赶往他家途中,天下起了鹅毛大雪,道路被雪盖住了,天色一点点暗下来,赶了一天山路的兰卫兵迷了路,又饿、又渴、又冻,就这样,他一直都坚持着一步步往前赶,直到闻讯而来的牧民们找到他时,才顺利到达了放映点,给一对新人送去了一份特殊的新婚贺礼。

  在红石窝牛毛山红西路军纪念碑附近的一个名叫夹鸡尔的地方,冬天只居住着一户牧民,但是每次轮放电影时,年年如此,一次也没有漏掉过,为此,户主安玉林十分感谢,每次都请兰卫兵吃肉喝酒,把他当做了最尊重的客人。

  还有一次,在赛鼎村的放映点上放映《孔繁森》、《周恩来》等影片,一下子就来了80多个人,骑马的、骑摩托的,许多都是从五、六公里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这也是多年来在放映点放映来人最多也最为热闹的一次。看到这种情景,兰卫兵很是感动,“虽然遇到的困难很多,但看到每次放片时,老老少少脸上的那种喜形于色的高兴劲,那种欢乐、喜悦的笑声,所有受的苦累都随之烟消云散了,心里也就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说,“看到牧民们快乐,我更感到快乐”。

  这样的事例对兰卫兵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当时,全乡5个村,有固定放映点13个,临时的就多了,最多时达到70多个,最远的有30多公里之遥,得翻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路途多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来回一趟光路途中就得折腾十四、五个小时,在驮牛难以过去的地方,他自己还得把机器设备卸下来,用肩挑,用背扛,平均每年要徒步在山道上行走4000多公里,到了目的地后,挂银幕,安设备,接电源,几份工作一个人干,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却二十年如一日,赶着自家的驮牛,驮着放映器械,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含辛茹苦,历经艰难险阻,踏遍了红石窝乡7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一次又一次地为偏远地区牧民群众展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多彩的世界”,送去了精神食粮和欢乐,把电影最美好的印象烙在了牧民的心坎上,也留在了牧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牛背电影队”。

  对此,他的邻居张成最清楚不过:“在牧区放映确实不容易,山大,沟深,路途遥远,很多时候,放映点与放映点之间、牧户与牧户之间都得走半天时间。许多地方都是羊肠小道,碰到下雨、下雪的时候就更难走了。”

  同村牧民罗志军说;“以前,牧民的草原还没有围栏,有捷径可走,一天的路半天就可以走到,可现在只能走弯路,20公里山路就得走整整一天的光景,最远的放映点得走两三天。但无论是炎热多雨的夏天还是寒冷刺骨的冬天,总是赶着驮牛,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耽误过放映。”

  兰卫兵说:“每当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兴奋劲时,每当看到牧民们借着看电影的机会,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进行沟通、相互传播信息的时候,每当看到大家静静地等候夜幕降临、镜头里射出五彩的光束,牧民们聚精会神观看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湿润一片,所有的辛劳和艰苦都会转化为欣慰和幸福,感到无比满足和充实,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的价值。”

  兰卫兵最高兴的事,莫过于为偏远牧区的乡亲们放上一场电影,从小就生活在牧区的兰卫兵早就体验到了牧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企盼,他深知后山牧民群众的艰辛,深知父老乡亲最需要什么。杨哥、寺大隆等地是肃南县最偏远的牧区,那里交通闭塞、山大沟深,有70多公里的路程,赶着驮牛得走整整三天时间,中间还有九座大山梁,海拔均在4000米左右。前些年,牧民生活过得非常艰辛,许多地方甚至至今没有通电,更谈不上看电视,文化生活异常单调。对那里的群众来说,看电影实在是一种奢望。就这样,兰卫兵还是克服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坚持为他们放映了两年,使他们带去了欢乐和希望。

  在放映中也遇到了许多揪心的事。有一次巡回放映途中,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个不停,兰卫兵赶着牦牛走在一个名叫地崖岵的地方,这里路面崎岖不平,十分陡峭。正走着的时候,突然头顶上方滚下一块石头,其中驮着放映机的一头牦牛因被惊吓,受到了一边悬崖的挤压,牦牛顺势朝山坡滚了下去,滚了200多米远,他一下子惊呆了,半天才反映过来,“哎呀,我的机器啊”,就连滚带爬跑到牛跟前,牦牛受伤了,驮子打烂了,机器也摔碎了,他坐在雪地上哭了,几天吃不香、睡不好,寝食难安,乡上领导知道后,对他说:“小伙子,不要伤心,只要人没事就好,乡上给你买新的!”就这样乡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0元,他自己又向邻居们借了800元,买了一台新的放映机,心才放了下来。

  由于长年累月的辛苦劳累,在他的脸上、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今年还只有42岁的他,外貌看上去远远大于他的实际年龄,一副饱经风霜的脸,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特别是他的两条腿,由于多年来在路上爬冰卧雪,到点上放完电影,不管是草滩上,还是湿地上,常常是席地而睡,结果双腿落下了顽疾严重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双腿严重变形,远远看上去成了一个形单躯瘦的老翁。

  据统计,兰卫兵以前每年放映在300场次以上,现在,由于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视慢慢得到普及,但牧民们看电影的热情并没有减弱,每年放映也在150场次以上。当时,全县包括县上的、区上的、乡上的,还有个体的,最多时有34个电影队,许多都由于种种原因都散了伙,剩下的9个队多数都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亲朋好友都劝他卖掉电影机,另谋他业。好多人给他吹冷风:“你这样累死累活地干,值得吗?不如回家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吧,最起码逢年过节能在家陪家人共享团聚之乐啊!”兰卫兵听了总是一笑而过,他说;“我已和放电影结下了缘,看到牧民观众看电影时的欢乐和笑脸,我就感到满足了,苦点、累点、亏点也心甘。”这就他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二十多年来,他累计为牧民群众放映电影5000多场,服务群众19万人次。

  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带来丰硕的回报。兰卫兵所做的一切不仅得到了牧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他先后多次被省、市、县表彰为电影放映先进个人,2005年,国家文化部又授予他全国农村电影“2131工程”优秀放映员荣誉称号,2007年他获得“感动张掖十大骄子”, 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感动甘肃2012十大陇人骄子”荣誉称号。

  编辑:文明网 来源:肃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