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5 19:3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23日 08 版 | 查看:458次
江苏省徐州市的一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因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一篇报道,引起很大关注。
据报道,报考者纪元考了第一名,但最后被该市人社局取消资格,因她的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而徐州市招聘专业目录列的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其实连外行也不难弄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国务院学位办的专业目录都是公开可查的。
那次考试中的第二名得到了录用。一些读者猜测可能有“萝卜招聘”嫌疑,即为了“定向”录用第二名而以一个荒诞的理由淘汰了第一名。这种猜测并无依据,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第二名报考者是一名普通考生,且用人单位为第一名开具了愿意录用的证明,只不过人社局依据当地的专业目录,认定纪元不符合要求。
真正的问题来了。该岗位只有3人报名,刚好达到开考的最低比例。正常情况下,第一名淘汰,第二名递补,十分正常。问题在于,如果纪元本不具备报名资格,那她无权参加考试,这场考试达不到开考最低比例,很可能无效。无论是第一位还是第二、第三位,恐怕都没有录用机会。如果纪元具备报名资格,而又被以这种方式淘汰,那第二名更加不应该获得录用机会。
前两名的报考者分别都向本报表达了委屈。他们都认为自己没错,那么错在哪儿?
本报此前还报道过山西省吕梁市“世界史不算历史学”的案例,也是地方招聘设定的专业目录与上级目录“打架”的情况。最大的问题恐怕还在于,人社系统的目录与教育系统的目录没有对接。
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依据目录来招收学生,为这些学生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而一些学生要凭借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去求职时,却发现专业无法跟招聘专业目录对应,这是不公平的。
一些地方人社部门在制定招聘专业目录时比较随意,未必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标准目录来制定。有的是将几个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并列,相当于同一个目录里写着既招聘北京市又招聘北京市海淀区的报考者;有的是专业表述模糊,如“新闻”与“新闻学”,“法律”与“法学”,让人摸不清自己的专业是否在范围之内。在执行目录时,工作人员为了严格,更不敢“差一个字”,对处于“上位”的国务院学位办目录视而不见。
“差一个字”可能会是两个专业领域的差别,但也很可能是同一专业的不同表述而已,如果是后者,苦的只有望“名”兴叹的报考者。执行者自以为“严格”,殊不知只表现出了“僵化”。
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会随着形势的需要而动态调整。我国还存在一些“自设专业”,在国务院学位办的专业目录之外,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设立的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生求职时,或许会遇到更多“不对口”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法人微博下,一位粉丝留言说:教育部2013年更改了其所学专业的名称,比原名多了3个字,但有的招聘单位不知此情况,只承认原名,导致现在的毕业生没有报名资格,往届学生才符合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机会真的是一旦错过就不再有。求职尤其如此。报考者可以向招考单位解释说明自己的专业情况——我们的报道对象有的选择了申请行政复议,有的选择起诉,但实际上行政复议和诉讼都很难起到救济作用。招考有自己的程序和时间节点限制,考生如果因为专业不符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就会错过机会。最后即使赢了,讨来的也只是“一个说法”。
因此,怀着失望和无奈而选择放弃的报考者很可能是多数。希望本报报道反映的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人社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要再难为报考者了。让招聘专业目录与招生专业目录停止打架,很难吗?公开招聘人才,无非是通过考试来选拔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既然如此,何必让人在“新闻”与“新闻学”之间、在“世界史”是不是“历史学”上较劲?
此类问题不解决,人们只会怀着好奇心,去猜测一次又一次招聘中存在“黑幕”——这是对难以理解的事情的自然反应。
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今年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烦扰群众的证明和手续摸清情况、有力作为,“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
张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