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7 16:39 | 来源:宾阳文明网 | 查看:1210次
人物故事:
王文德,男,962年出生,抚州东乡县小璜镇人。划舟翻山骑车最美乡村医生30年行医在深山渡河划舟、翻山越岭、骑车扛车……30年来,他不辞辛劳,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骑行达10万公里以上,救治了无数村民。他就是东乡县小璜镇岭上村乡村医生王文德。
5月6日,记者看到的王文德中等个子,穿着一件打着广告的白大褂,正在村卫生室给村民看病,看上去很质朴精神,可是走起路来,腿却有一点点的拐。
王文德从小就生长在东乡县岭上村,这个村是一个因上个世纪50年修建水库而被隔断在深山里的村子,从小因为身体不是太好,每次生病起来家人都是深更半夜起来,翻山越岭然后再渡河才能到十多公里远的镇卫生院给他治疗,这让王文德从小就有了当医生的想法。1983年高中毕业后的王文德,看到村里一直没有村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于是来到镇里拜师学艺,次年学成后回到岭上村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1993年,王文德拿到了行医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乡村医,一个人负责起整个村委会的宣传、组织卫生工作和基层卫生预防、保健。
岭上村有13个自然村,共600户,2500多人。由于地处偏远,又没有公路,岭上村各个自然村之间都相隔着大山和水库,每次出诊都要翻山越岭,行走非常困难。一辆自行车、一把柴刀、一支手电、一个医药箱则成了伴随着王文德的四样法宝,陪伴着王文德走过了三十年的行医路,爬过一遍又一遍的山林。三十年来,一共有七名医生曾经先后在这座小诊所里工作,却都因为条件艰苦离开了这里。
“以前到每个村子都要靠走或骑自行车的,很多时候是骑一半路自行车,一半路是自行车骑人,特别是有四个自然村要坐渡船才能到达,原来的渡船没有安全措施,且都是超载,他都遇到过好几次翻船事件,现在老王出诊,我都要嘱咐他一定在天黑前赶回来”王文德的妻子王大红说起丈夫巡诊的事是一脸的担心。
王文德热爱农村卫生事业,为了村民的健康,他节假日从没休息过。多年来,王文德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地里劳动,还是赶集、做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头、林间崖下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乡亲们病了,他都随叫随到,通过双脚、自行车、渡船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为了村民的健康,冒着危险,他几十年如一日,他所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30年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他用那些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
黄打虎村小组79岁的乐老太因摔伤卧床,产生褥疮。每天到换药时间,连亲属都退避三尺,王文德却想尽一切办法,每天行走6公里的山路坚持为她换药,并免费采集草药为其治疗,治好了乐老太的创口。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多为居民解除病痛,多为居民服务,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乡村医生都在这么做。”王文德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平常的工作。
2005年,王文德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腿,因为家贫也因为想着村里的人看病难了,手术后只住院一个星期的他就回到了诊所,带着钢板和石膏,挂着点滴就为村民看起了病。手术8个月后,因为又到了计划免疫建卡和接种的时间,在腿没有完全好的情况下,他毅然又带上柴刀,走向深山的村子。可是回来时他的腿伤发作,钢板错位,这一次又让他上了两次手术台。手术后王文德虽然幸运地站了起来,但是腿却瘸了。王文德说,好在村里2001年架起了桥,这几年的公路也慢慢修起来了,需要坐船爬山的自然村只有四个了。“要不然我也真的吃不消了,这年纪越来越大了,腿脚也没有原来利索了,一天最多也只能走一两个自然村了。”
5月9日,记者随着王文德到村里去看望井源村生病的76岁的严老太,为她打针,发现许多村子都空荡荡的。王文德说,村里只要年轻一点都带着孩子到外面打工去了,条件好一点的也搬走了,剩下的大多是故土难离的老人。王文德视患者如亲人,为了减轻老人的负担,如今每个月他都至少要走一遍各个村子,为老人们送医送药。王文德为村民看病收取的医药费本来就很低,如今的他一年的收入还不足15000元,自己都还要靠养猪种田来贴补家用,可他还经常给一些特困户、残疾人免费用药,为一些困难群众赊帐赊药。
“只要把病人揣在心头,把生命举过头顶,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行医30年的扎根基层给王文德的最大感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