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9 10:06 | 来源:广西日报 2015年8月26日 005 版 | 查看:1124次
本报记者 苏超光 周政光
坚毅、委屈,自费修路以来的种种磨难,让罗献定复杂的内心全写在脸上。
本报记者 苏超光 周政光 本报通讯员 陆雪萍 文/图
8月19日,河池暴雨如注。罗献定站在村口,把我们迎进他五兄弟共住的楼房,紧挨着蜿蜒的323国道。
金城江区九圩镇拉平村国道两边原本没有这么多楼房。村民为了孩子上学方便,近年纷纷从大山里移居出来。
暴发的山洪漫上了村道。罗献定涉水带我们走上他已修了两公里的崎岖山路。路的一边,是被垂直刨下10米左右的山体,新挖出的岩石坚硬而峥嵘;路的另一边,是陡峭的山谷。还差几米远,这条路就修到了山坳。站在山坳向下望,罗献定原来所居住的里洞屯尽收眼底。
被大山包围的里洞屯,宛如世外桃源般山清水秀、树木葱茏。上天赐予的400亩良田,养育着28户人家近130名村民。一间间墙体开裂的泥房,以及房顶上不平整的瓦片,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里的村民通往外界有两种选择,一是“上天”——翻山越岭而过,二是“入地”——打着火把或手电筒钻进穿山而过的排洪洞。由于大山的阻隔,屯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屯外的机械设备拉不进来。村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耕种,肩挑马驮到屯外换点油盐。因为贫穷,屯里30岁以上的光棍不下10人。
近年来,尽管屯里有些人已外出打工或移居国道边,但还是有部分村民选择了“坚守”。村民韦火才说:“都舍不得这里的好山水,还有那几百亩良田。出去的人,农忙时节还是要回来耕种的。”
“村里所有的屯都通了路,只有我们屯没通。我不服这口气。”罗献定萌生出修路的念头,是他回乡一年后的2011年。当时34岁的罗献定,已完成了当兵、退伍、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人生历练。“见过了世面”,他对改变家乡的贫境更加心切。
凭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罗献定开始跑上跑下找相关部门。大家都为他的“痴情”所感动,热心人为他设计出了道路施工图。在地图上看,从323国道到里洞屯,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但他要开凿的这条公路,因道路蜿蜒而长达3公里。
当罗献定去申请项目资金时,却没有如愿。多个部门因为道路建设难度大,对他心存疑惑。
金城江区发改局局长覃树抗说:“他来找过我,但我们不敢向上级申报。因为按照国家以工代赈道路投资标准,屯级路每公里只有15万元补助资金。而他这条路要开山劈石,施工难度很大,每公里没有40万元绝对拿不下。如果申报了项目拿到补助资金,最后路没能如期修通,我们是要担责的。”
罗献定已经横下一条心:“不管政府有没有补助资金,我都要把这条路修通。”金城江区发改局为他出点子说:“如果你们屯能够通过其他办法争取到社会力量捐助或者自筹解决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就为你申报以工代赈建设项目。”
谁都没想到,罗献定真的按这个思路去做了。但他既没有寻求捐助,也没有发动群众集资,而是自掏腰包买了运输车,租了挖掘机,聘了爆破手,请了筑路工,在2014年6月开工建设了。村民为他的壮举而感动,当年9月,大家一致推选他担任了屯里的队长。无奈村中留守的老弱妇孺也帮不上什么大忙,罗献定只得变身“苦力工”,和工人们一起,起早贪黑,什么活都干。
“感动而无奈。”这是九圩镇党委书记覃同难的感受。他说,因为金城江区不是国定贫困县区,每年获得拨付的扶贫资金很少,所以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只能支持20吨水泥,用于修砌沿途的农田护坡。
“为了少占用、少赔付农田,少破坏山林,修路爆破出来的石头不能简单地推往山谷,都要运走。”去年刚到任的九圩镇镇长田东鸣说,罗献定把石头运到自己开的水泥砖厂使用,一车石头比在采石场购买要多出50元成本。
山石被一寸寸地炸开、运走,一条4米宽的盘山公路雏形初现。将近一年的苦干,本来就不高大的罗献定更显瘦小,多年打拼积攒下的血汗钱也支出殆尽。“目前总计投入是110万元左右,已经支付80多万元,还有20多万元欠账。”罗献定说,还有1公里路就贯通了,不管还要花多少钱,还有多大困难,他到都会坚持到底。
对罗献定来说,耗尽家财算不上什么,让他心酸的是个别村民的误解。山路经过的某屯一农民以为他做的是政府工程,能赚大钱,纠缠着要“入股分红”,不然不让道路开过这地界,还逼着罗献定开设在该路段的水泥砖厂搬迁。万般无奈之下,罗献定将砖厂迁到了别处。
诉说这段往事时,罗献定几次掩面而泣。好在他的举动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只要是为群众做好事,千金散尽不足惜。我们有手有脚,只要勤快点,一样活得好。”他的妻子对记者说。
今年清明前后,金城江区发改局的工作人员到拉平村走访,发现罗献定在没有国家一分钱补助资金的情况下,已经自行修通了两公里的屯级路。感动于他自发修路的壮举,该发改局已将这条路列入了2016年以工代赈项目规划。“我们已经申报项目了,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底45万元专项资金就能到位。”覃树抗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