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5 20:3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8-31 13版 | 查看:688次
邢云文 吴玉军
【理论前沿】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动员令,是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需要认真回答好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历史性命题。
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追求真理中坚定理论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是一项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崇高的信仰力量、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以及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其始终占据人类思想的道义制高点和真理制高点,成为“伟大的认识工具”,对其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总体性”影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与西方国家相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是理论上的存在,更是实践上的存在;不仅是学院派书斋里的符号存在,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实存在。作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真正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述学立论中彰显理论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学问,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统治秩序的设计,到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对新兴资产阶级权利的辩护,再到黑格尔“国家哲学”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论证,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超越了启蒙思想家从“抽象的人”研究问题的局限,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从而真正赋予了历史创造者对于历史的解释权,使人民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哥白尼式”革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时代最精致的思想蕴藏在人民之中,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避免“异化”为脱离现实的“经院哲学”和自娱自乐的“思辨游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自觉为民请命、上下求索,传承中华文脉、砥砺民族精神。近代以降,这一精神传统更是与“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相耦合,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工农大众解放而接力探索,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为民情怀提升到新的境界。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部队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达、艾思奇、范文澜等都成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需要一点情怀的。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的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传承古人“以人弘道”的精神传统和革命年代“做群众学生”的良好作风,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为人民立德立言,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强化理论自觉,提升学术研究的原创能力。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当代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推动人类生产和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域,亟待提出新的范式,做出新的解答。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供给。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洋,只唯实的理论自觉和批判精神,是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这种批判精神,就有可能成为别人思想的附庸。历史上,许多划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都是以“批判”命名的,最著名的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应当指出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应当是经过严肃认真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而不是基于情绪化的盲目主观臆断,更不是简单套用某一种理论裁量现实得出的片面结论。我们既要反对学术“拿来主义”,也要反对学术“民粹主义”。在这样一个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需要理论也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板凳甘做十年冷”的精神,做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上的中国”,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时代。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