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频现新花招

发布时间:2017-06-03 19:0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6-01 14版 | 查看:766次

内容移花接木 专家暗藏猫腻

  本报记者  钱一彬

  “某地医院出现人感染sk5病毒死亡案例”“疫苗有害,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生长期1个月,街头‘速成鸭’大都含激素”……日前,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腾讯较真平台携手发布了《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和网络辟谣TOP10榜单,不少此前一度在网络流传的经典谣言“榜上有名”。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然而近年来网络谣言采取的“新花招”却令网友们直呼“防不胜防”。有的变换形态,从文字、图片扩充到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有的虚实掺杂,在视频剪辑上“移花接木”,真假难辨;有的借所谓“专家”发声,编造“新研究成果”混淆视听……网络谣言新花招层出,辨谣治谣手段亟待升级。

  拼接视频 编造权威

  谣言骗术“花式翻新”

  4月初,微博、微信等平台相继流传一段“保德同舟煤矿在露天釆矿区挖出大量黄金遭当地民众哄抢”的视频,画面中人群一哄而上,场面混乱。看似视频为证煞有介事,然而真相如何?经核实,网传视频发生地并不在我国境内,且当地近期也并未发生所谓“哄抢”事件。

  日前,某直播平台主播在直播中自称:“躲过故宫看守人员清场,夜晚在故宫内直播慈禧的床榻”。尽管该主播事后承认直播活动是在北京某古代皇城景区进行,但相关谣言已被大肆传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以往,不少网友认为“有图有真相”,而如今一些造谣者开始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来编造、歪曲事实。通过剪辑拼接,一些视频谣言将真实视频内容移花接木,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

  去年9月,一则声称“有女子狂犬病发作,在街上咬人”的视频被不少网友转载,一度引起公众恐慌。但事后证明,视频画面出自一则介绍电影拍摄过程的短视频。真真假假之间,网友们难免“中招”。

  除了利用新技术的伪装,一些谣言还虚构权威为自己“撑腰”。这些谣言披上“研究机构”“知名专家”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为“权威报告”,甚至被命名为“国际新品”。去年年底,网上开始流传一篇描述蒲公英根“神奇疗效”的文章,称其不仅能高效杀死癌细胞,还能治愈白血病,并搬出“加拿大某研究机构”背书。事实上,这片面夸大了相关研究机构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结论。

  细化管理 强化科普

  治谣亟待“版本升级”

  “西瓜打针”“鱼腥草致癌”“笔直黄瓜不正常”……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涉及谣言内容、传播轨迹、辟谣情况以及谣言危害等。

  谣言止于智者,但治者不能缺位。及时辟谣能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而放大真相的声音才能令谣言真正“失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俊认为:“信息透明程度和公众批评能力,是影响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指标。就管理部门而言,前者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后者则要保障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关键在于强化网络科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建议,遏制谣言产生和扩散,一方面要依托与专业科普信息网站或机构的合作,及时剖析揭露各类流行谣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让流言蜚语止于透明公开。

  当下,网络谣言利用新技术应用加以伪装,而新技术也能成为整治谣言的重要工具。“惊人内幕”“看过的都转疯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这些网友口中的“谣言体”,已成为“顺藤摸瓜”整治谣言的重要线索。目前,一些平台借助机器算法加人工审查的方式已能实现对诱导性、煽动性文章和视频的甄别筛查。未来,通过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监测和识别网络谣言。

  “对于一些网民,快感成为信息消费的主要诉求点;甚至有部分网民选择忽视事实本身,而宁愿相信网络社会就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常江认为,实际上为数不少的谣言,可以通过网民的亲身实践或常识经验加以辨析,重点在于能有更多网民愿意去做,并主动成为粉碎谣言的参与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