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1 20:5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5-12 第985期 | 查看:1436次
调解矛盾千余起 用乡音乡俗乡情串起感情
伍梅菊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新居民调委会的一名调解员,自2009年2月担任调解员以来,伍梅菊就把心与洪合镇7万多名新居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多年来,伍梅菊帮助当地新居民治愈了1000余个“疑难杂症”,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调解高招“三乡三情”调解法。2017年3月,伍梅菊荣登“中国好人榜”。
“大家同在‘第二故乡’工作生活,我们就是一家人,遇到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伍梅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伍梅菊的老家在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新营村,将时间拨回十多年前,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大姐,生活中最熟悉的是土地,打交道最多的是庄稼。2003年,她来到洪合镇,开始了在第二家园的新生活。
洪合镇由于产业结构特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新居民的人口总数几乎是本地人口的3倍。在2009年之前,洪合镇每年超过80%的矛盾纠纷与新居民有关。为了促进和谐,洪合镇政府决定“以新调新”,在2009年2月成立新居民调解委员会,让同样是新居民的伍梅菊担任专职调解员。
伍梅菊(中)在调解室为两位新居民调解矛盾纠纷。图片来源:秀洲区文明办
“调解员该怎么做?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让刚刚当上调解员的伍梅菊感觉很棘手,“人家来咨询,问什么都答不上来,只能干着急,感觉自己很不合格。”但是伍梅菊牢记自己是名党员,人民群众有需要的时候怎么能退缩呢?“身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尽己所能为大家排忧解难,所以我接受了这个挑战。”伍梅菊说到做到,在工作中积极向洪合司法所的领导请教学习,认真总结经验,工作之余努力钻研法律知识。
八年来,吵吵闹闹来,和和气气走,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了洪合镇新居民调解室的一道“和谐风景线”。伍梅菊作为一名专职调解员功不可没。常常是一句句入情的话,说得当事人泪流满面,握手言和。在当地,她与老百姓成了亲密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都亲切地称她为“伍大姐”,她成了洪合镇家喻户晓的“和事佬”,她所在的“新居民调解委员会”也已成为当地的一块“金牌”。新居民小王在调处纠纷成功后深有感触地说:“同为来洪合打工的新居民,伍大姐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很暖心,每一句话都是有理有据,我们都很相信她,当心里不痛快时就喜欢来找她叙一叙。”
伍梅菊一边用心工作,一边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每次调解前,她都要一遍又一遍熟悉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 图片来源:秀洲区文明办
常言道:打铁还得自身硬。八年来,伍梅菊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调解高招“三乡三情”调解法,即以乡音、乡俗、乡情和亲情、友情、感情为基础,在矛盾调解中,用好老乡情,打好感情牌。
安徽籍新居民老王(化名)在洪合镇上开了一家煤气公司,河南籍新居民小周(化名)在老王公司里打工,小周一连几日腰疼,向老王请了假去医院检查。第一次检查无果后小周继续上班,但是腰疼越发严重,后经上海医生鉴定为腰椎问题,小周以搬煤气瓶导致损伤为由向老王讨要工伤费,双方各不让步,闹到了伍大姐这儿。伍梅菊心知,前来调解的人都是遇上了烦心事儿,大多带着情绪,这个时候讲多少道理他们都听不进去。于是她就耐心地听他们发牢骚,等到他们的情绪发泄完了再慢慢摆事实、讲道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有事好商量。尤其是当新居民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时,由于我们也是新居民的身份,就比较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伍梅菊利用老乡之间风俗习惯相似、说话方便、平时打交道多等优势,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老王也心甘情愿的拿出1万元补偿给小周。
伍梅菊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赢得了新居民的普遍信任。 图片来源:秀洲区文明办
2015年夏天,一对安徽籍新居民9岁的女儿不幸被查出患了癌症,为了治疗已花费19万元,高昂的医药费让一家人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伍梅菊得知情况后,马上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来到医院,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她所带的慰问金正来自洪合镇新居民“辅助基金”。
“新居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和困难,亲朋好友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我就产生了我们新居民自己捐款成立基金会的想法。” 伍梅菊说,2011年,在洪合镇新居民工会的指导下,基金会成立,每年11月,她都会发动新居民踊跃捐款,截至目前,基金会里已有6万元的辅助基金。“有了这笔基金,不仅在新居民遇到意外的时候可以应急,遇到过节等特殊的日子,也可以帮助生活困难的新居民家庭,大家都在异乡,就是一家人,就要互相帮助。”伍梅菊说。
(稿件文字来源:浙江省文明办 嘉兴市秀洲区文明办 作者:陈曦 张倩)
编辑点评
伍梅菊在她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独创的方式为民解忧。这样的做法不仅调和了社会矛盾,更将乡规民约、道德准则、行业规范的约束力不断渗透进人心,对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和谐的桥梁作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