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春:传承乡土文化 回报奉献家乡(图)

发布时间:2017-05-17 09: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8-16 | 查看:2767次

编者按:陈木春,惠安县山霞村村民。助人为乐。自费200多万整修自家祖厝,从惠安各地收集近千件民俗、农具、生活用品,建立供人免费参观的“农家民俗馆”和“农家艺术馆”。 

  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只要用心挖掘、细心整理,就能找到凝聚人心、助推发展的文化“富矿”。在惠安山霞镇山霞村就不乏有这样自觉弘扬本土文化的有心人。说起陈木春,在乡亲眼里,他是一位书画大师,公益大师;在妻子和子女的眼中,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绘画迷”。他一家四世同堂,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30人的大家庭用实际行动在笃行勤学中丰富人生,并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惠女文化无私奉献着。陈木春从小就对美术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幼年丧父及家庭贫困,小学没毕业的他不得不外出学徒赚钱。可是这一切,丝毫不减少他对绘画的痴迷。在成年创业后经济逐渐好转的他,毅然拾起画笔,自学成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惠女文化的热爱,使他画笔下的惠安女有一种天然朴实的味道,他的大多画都是描绘惠女劳动生活的场景,尤其是山水画,得到很多国家级大师的肯定。退休前,陈木春一直经商,出生于农村的他对农家用品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得什么是‘枷车’(套在牛身上的木伽),什么是石坠,什么是麦耖(截割麦穗的工具)……”,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很优秀,但一些以前频繁使用的农具、居家物件已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中心。为了留存这些农村用品,让后人了解家乡、记住前人的技艺,他萌生了建立“农家民俗馆”的念头;一直喜爱历史的他,看着空置的古厝,有了开家民俗馆的想法。他说:“年长的人能忆苦思甜,年轻人能长见识”。陈木春的新家和祖厝紧挨着。他的农家民俗馆就是利用祖厝——一座闽南传统的小“五间张”建成的。2014年7月,陈木春对古厝进行加固装修,民俗馆正式开张。在他家院子里,水车、打谷桶、石磨、石臼以及大小不一的各式水缸等朴实的农家器具,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墙根。推开祖厝的大门,一个农家民俗馆就呈现在眼前。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让人惊叹收集者的非凡努力,也让过往那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而在闽南文化艺术馆里,陈木春也珍藏了不少闽南文化相关的画作和书法,以及各类雕刻艺术作品,令人大开眼界。陈木春介绍说,搜集这些陈列物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目前,他已经花费数十万元收集了1000余件大大小小的农家用品。他认为,自己搜集整理的努力大有价值,这些老物件以及画作书法,反映了闽南人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岁月见证”。 

  积极传承,回报奉献家乡。建立惠安“农家民俗馆”,旨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脉,记录民风民生民俗,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农家民俗历史实物、文献资料。整理、挖掘我县民俗文化内涵,宣传传统文化,弘扬惠女精神,充分利用农家历史民俗文化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砥励后人,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两座闽南文化展示馆建成后,陈馆长一直都是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过年期间,不少周边县市群众携家带口来参观,去年还有来自台湾以及印尼、菲律宾等地的旅游团特地来参观。“不少闽籍侨胞来参观后说,走遍世界各地也没看到过如此完整丰富又接地气的闽南文化民俗馆。”目前,展馆已接待自海内外的参观者数万人。“惠安农家民俗馆”得到各级领导及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有些参观者在参观后主动表示愿意当惠女文化传播志愿者,帮忙搜集相关物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向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文化教育阵地及妇女青少年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陈木春这种笃行勤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深受当地村民的钦佩和敬服,为传承闽南文化和弘扬惠女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12月,陈木春曾荣获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泉州市商会“爱国、敬业、守法先进企业家”;1997年3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热心教育事业,慷慨捐赠人民币5万元;2003年春被县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称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