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7 09: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2-29 | 查看:3568次
马志杰出生在海拔700米、离镇区近20公里的东马村山石码自然村,从小感受了山区农村缺医少药、医疗条件简陋、农民饱受病痛折磨的艰难岁月,中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大山里,跟着父亲行医。为提高医术,他除了参加当地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到厦门高等医科学校学习,并先后几年在漳州中医院、漳州芗城中医院跟班实习。见几位村民饱受鼻炎困扰,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便到北京进修了鼻炎专科,学成归来后,不仅解决了村里鼻炎患者的病痛,还引来了周边乡村及泉州、厦门等地患者前来就诊。为增长医学知识,他订阅了《乡村医生》等医学报刊书籍,闲暇时认真研读。
2006年,经过各种考核,马志杰正式入列乡村医生,并接手父亲那间30平方米的既是住所,又是诊所的石头房,开启了他独自行医的生涯。行医中,遇有疑难杂症,他除了和有数十年行医经验的父亲探讨外,还向自己实习医院的专家请教。10年来,马志杰从未出现一起医疗事故或医患纠纷,得到了村民的信赖。
由东天尾、三关堂、山石码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东马村,沟壑密布,山峦巍峨,每个自然村相距五六公里,连通的山路崎岖险峻,有的地方石壁如刀削,给出诊带来了诸多不便。2006年3月的一个雨夜,三关堂村民林春木来敲门,说他四岁儿子发高烧、神志昏迷,要马志杰前去诊治。听完简述,马志杰备齐相应药品和器械,手持手电筒出诊。因道路被连日的暴雨冲毁,他们只能从山林中一条小道徒步前行,风雨中,两个人跌跌撞撞地翻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河,经2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才到了病人家中,马志杰不顾浑身湿透,马上给患儿把脉诊断,做急救输液治疗,并守在一旁观察。凌晨3点,见患儿已无大碍,马志杰婉拒林春木一家人的挽留,背起药箱连夜原路返家。途中,他不慎滑到,手电筒滚到了山下,无法前行。寒冷、饥饿、恐怖、无助的雨夜使他萌生了坚决不当村医的念头!但当他早上7点多钟回到家中时,看到等着他看病的乡亲,他又顿觉自己是被信任的,弃医念头又烟消云散。10年来,马志杰累计出诊500多次,步行路程10000多公里……
2008年,东马村因存在地质安全隐患,被当地政府整村搬迁至镇区附近。搬迁后,马志杰不忘初心,筹措了近10万元资金,把自家和弟弟家的一楼打通,改建成了面积达96平方米,设有药房、诊室、治疗室的标准村级卫生室,他继续为村民服务。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马志杰选用质优价廉的药品,对五保户、困难户,他主动减免医药费。对个别重症患者,他义务用自家车辆运送到市区大医院就诊。2013年,村民刘文全患上肾盂肾炎并发高烧,马志杰当即开车将其紧急送往漳州医院治疗,并垫付了医疗费。难怪乡亲们称马志杰是他们村里的“120”。
为了全面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马志杰为全村1600多人逐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对全村89名高血压、糖尿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台账,不定期上门服务,为他们答疑解惑、检查身体、发放药品,控制病情。对于村中的孕产妇,则动员她们到镇卫生院免费建立《孕产妇保健册》,让她们享受孕前优生咨询、增补叶酸、妇科检查和产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等免费服务。2011年,马志杰的卫生所被龙海市卫生局评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示范单位。
10年来,马志杰用爱行医,用责任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赢得村民的信赖和相关部门的赞许。2014年,在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明办、共青团漳州市委联合举行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寻找身边的漳州好青年”活动中,马志杰荣获“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今年,他又被推荐为漳州市“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沉甸甸的荣誉,凝结的是马志杰10年的青春年华,体现的是他对乡村医生神圣职责的承诺践行。
当问及是否到外地去发展,马志杰不暇思索地说:我的根在东马村,我只想留在这儿,继续为乡亲们看病,直到老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