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4-16 01:33 | 来源:淮南先锋网 2009-04-14 09:26:38 | 查看:1837次
——记肥东县小陶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陈长贵
4月9日,星期四。夕阳西下,陈长贵正在接受采访时,手机响了。
“是小孩子打来的,明天是他的生日,问我到时能不能回家。”接完电话,陈长贵声调一下子降了下来:“怪想这小东西的!虽然村子离合肥只个把小时路程,可一忙起来几个月也难回趟家。有时想想,欠他们母子的太多了!”
这小小的插曲,很难让我们把它和面前这位敢闯敢干的复转军人联系起来。
陈长贵,2004年初受命挑起肥东县马湖乡小陶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的重担。五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愣是凭着一腔为民的真情,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刨穷根、建新村、绘蓝图,把昔日的“贫困村中的贫困村”建成了项项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的“安徽华西村”,他也因此获得了省劳动模范、安徽优秀复转军人等光荣称号,被选为省人大代表。
科技致富刨穷根
1981年底,陈长贵从肥东县马湖乡小陶村入伍。1995年,陈长贵带着三枚军功章和一摞子荣誉证书,转业到合肥市劳动局,任金屯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初,正当陈长贵干得风生水起之时,马湖乡党委书记找到他,请他到小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
当时,小陶村人均年收入仅926元,村民住的十间有九间是土砖房,村集体欠债50多万元,欠债数位居肥东县之首,当地干群戏称小陶村是“贫困村中的贫困村”。
听说陈长贵要到小陶村,他的亲戚朋友找到他劝阻:“你现在每年几万块收入还没有几百块的津贴高吗?你现在倔着去,到时后悔都来不及!”可陈长贵呢,马湖乡党委头天作出决定,他第二天就到任上班。
小陶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土贫地瘠,农业基本靠天收,带领群众致富,应该从哪抓起?上任头10天,陈长贵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学习农技知识,寻找致富良策。经过深入调研,他决定带领群众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打铁先得自身硬。陈长贵自费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MBA学习,顺利通过所有学科考试。他深知,带动全村致富必须有一支好的队伍。为此,村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所等6所院校聘请12位专家、教授担任村科技顾问,从民兵队伍中选派26名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民兵到农技学校脱产学习。同时,村还与安徽农业大学等8所院校建立协作关系,把小陶村作为院校师生的实践基地。
2004年3月,陈长贵得知中国农业大学培育出一种含SOD成分的油桃,食用后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陈长贵立即找到负责这个项目的梅汝鸿教授,请他转让种植技术,梅教授考虑到小陶村单位小,又无专业技术人员,没答应。为获得这项种植技术,陈长贵先后五上北京。梅教授被他一心为民的情怀打动,不仅无偿转让了技术,还不远千里跑到小陶村手把手地指导村民种植。油桃挂果当年,创收600多万元。尝到科技的甜头,陈长贵又带领村民建起双孢菇、太空椒等蔬菜基地,160户菜农户均增收2万多元。
俗话说:无工不富。陈长贵深知这个道理。小陶村生产的花生粒多、果大,在苏、浙、沪等地销路很好。2004年5月,经陈长贵协调,村花生合作社与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姻,成立中科小陶食品有限公司,走农产品深加工道路。目前,该公司已开发出12类、28种花生系列产品,其中小陶花生牛轧糖远销京、浙、沪等地。
为把小陶村工业项目做大做强,陈长贵与村“两委”成员上省城、进机关,跑资金、引项目,广泛开展“村干部创职业、百姓创家业、务工回乡办企业“活动,帮助群众创办小陶针织、加工等有限公司7个,经果、禽畜等合作社4个。去年底,村工农企业产值达到1.5亿元,创利润0.2亿元,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精心谋划建新村
昔日小陶村以“脏、乱、差”闻名乡邻,20个村组散落在6平方公里、大大小小30多个岗冲里。村民的柴草垛、垃圾堆随处堆放;散养的牲畜到处可见。逢上雨雪天气,污水横流。
面对这种状况,陈长贵与村“两委”班子决定,建一座城市小区式的“农民新村”,彻底改变这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他带人专程到江苏华西村取经,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到村考察,最终确定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建设思路。
陈长贵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建设新村的好处,算新村建设的细账,谈村里的长远发展,还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统一对全村房屋、树木进行丈量、打分。为减轻村民建房的负担,陈长贵抓住合肥市大建设的机遇,以土地流转置换的方式,使新村建设纳入市缩村节地建设项目,争取到3000多万元的建房补助。同时,他们采取项目补贴拿大头、村里拿小头、村民拿零头的方式,让每户村民只需出资2万元,就可领取一套上下两层、200平方米的别墅式新居。
3月初,一座占地300亩,由500套别墅式房屋组成的农民新村基本建成。新村内学校、公园、文体活动中心、卫生室等一应俱全,花草、亭榭、溪水点饰,水、电、沼气、有线电视、宽带网线配套。搬进新村那天,许多村民自豪地说:“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啦!”
新村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成为合肥市农家乐旅游新景点,去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小陶村举办了合肥市首届桃花旅游节。
有了新村还要有新貌。陈长贵组织民兵营开展了“整治环境、美化家园”活动。2007年6月,结合村担负合肥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任务,陈长贵带领民兵对村容村貌实施“四化”、“五改”工程,即净化、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改电、改能、改线,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2006年以来,小陶村先后扩建了3个沼气池,整合了7个生态养殖基地,村里“不见炊烟起,可闻饭菜香”。去年7月,省新农村建设考评组现场考查后,评语是:城市人的居住标准,生态景区的生活环境。
瞄准“小康”绘蓝图
看到村民的腰包鼓了,居住的环境美了,脸上的笑容多了,陈长贵心情也好了许多。但他深知,村民的生活与小康生活的宏伟蓝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群众把日子过的比城里人还好的信心。
在家门口就业,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是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村民的愿望。为把这一愿望变成现实,陈长贵与村“两委”多方协调,引进合肥和威集团,投资1000万元创办年产500万羽的大型养鸡厂,一次性解决220名村民就业。经陈长贵争取,安徽永家建筑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成立了合肥小陶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解决了村里300名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就业问题。去年初,公司开业,小陶村120名妇女成为首批员工,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就是要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这个目标,陈长贵与村“两委”对村里30多个小作坊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建成了经果开发、食品加工、禽畜养殖、针织纺织等9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使村办企业初步实现了由小作坊向大企业的转型,形成了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集群。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自2005年起,村里投资50万元,建成了法律、科技等3所农民夜校,凡4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夜校学员,均要参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村里筹措110万元,建成为民服务综合楼。如今全村订阅各种报刊近百种1000多份,平均每户2份;私人藏书量2万多册,人均60多册。村里还集中建成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定期组织村民进行读书体会、致富心得交流。
“铁汉真情谋福祉,丹心为民写大爱。”这是贴在陈长贵办公室兼卧室门上的一副对联。这是春节前,小陶村的群众敲锣打鼓、舞着龙灯送来的。这春联正是陈长贵真情爱民、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