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安麻风病人康复点专职医生李云华(图)

发布时间:2017-05-04 20:17 | 来源:人民网 2007年07月02日16:07 | 查看:1520次

他是广西百色人,却一直服务于南安的麻风病人康复点;他把最宝贵的13个春秋献给了防治麻风病事业,却直到最近才“为人所知”。他就是福建省惟一一个麻风病人康复点专职医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云华。
  他是外乡人,更是麻风病人的亲儿子
  “在康复点干了13年,其实也没什么。”初次见面时,李云华的那份坦然,让人颇感意外。要知道,13年来,他生活在一群严重畸形和残疾,甚至肢体溃烂的麻风病人当中,打针、输液、伤口冲洗、换药……这些已融入他的日常生活。
  李云华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农民家庭。1993年,刚从卫生学校毕业的李云华来到南安找老乡。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南安市皮防医院所辖的麻风病人康复点正缺个医生,他心动了。
  村里要来一个外地医生!消息迅速在麻风病人康复点传开。汽车刚进村,村民们就围了上来,有少腿的、缺手指头的、滴着血的……李云华倒吸了一口凉气。兴奋之余,村民们心有疑虑:这个充满朝气的外来医生会留下来吗?
  在康复点的第一夜,土坯房里的单人床上,李云华失眠了。卫校苦读三年,难道就是千里迢迢来服务这一特殊人群?20岁,这本该意气风发的青春,难道就要在这荒凉的山坳里流淌?李云华眼角渗出了泪水。然而,村民们那期待的眼神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
  李云华坦言:刚开始心里很矛盾,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善良性格和“诚信”二字,从医便是为善,更何况是答应过皮防医院的事。
  “孤独是当时面临的最大考验,”李云华说。除了那些有强烈的自卑、胆怯心理,与外界存在隔膜的麻风病人之外,他在山坳里没有一个朋友。然而一切都开始改变,因为他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张永远灿烂的笑脸。
  村民王爱英刚来时,整日以泪洗面。“李医生来了之后,经常找我谈心,我也开心起来了;他日复一日毫无怨言地照顾病人,就像是对待亲人”。
  一次次耐心地清洗伤口、包扎溃疡处,一次次倾心交谈,李云华让村民敞开了心扉,并得到村民的信任。
  给小李递个包子、摘点新鲜青菜、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苹果,给小李炒田螺,村民们越来越多的“反常”行为,让李云华感到欣慰:大家开始把这个年轻的外乡人当成自家人。
  每次出差晚上不能回来,村里都会接到李云华打来的电话,问问大伙的情况。13年中,李云华只回了三次广西老家,但每次不管旅途多困难,他都给村民们捎点柿饼、山楂什么的。
  “这次从省里获表彰回来,小李还送了我们几箱方便面呢。”康复点村主任说。
  “出了远门,大家心里对我总是有点期盼,我也不能让他们失望啊。”李云华说。不知不觉中,康复点已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他是好医生,更是麻风病人的守护者
  在康复点,李云华是公认的好医生,老病号杨水定更是深有体会。
  10年前,他脚底发生溃疡,无法着地,满身都是虱子,村民都疏远他。而李云华一次又一次为他理发、擦身、抓虱、换药。每次换药时,李云华都捧着杨水定的一双残肢,仔细检查,慎重治疗,一次要持续两三个小时。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杨终于能下床了。
  5年前,林安川刚进村时,伤口的创面有很多蛆在蠕动。李云华蹲在他身边,想用高锰酸钾溶液将蛆冲洗出来,然而,蛆不但没出来,反而往里钻,他改用血管钳把蛆一只只夹出来。额头上渗出大豆般的汗珠,还伴着一阵阵的恶心,但李云华还是硬撑着,换一次药花了一个多小时,三四天后才将溃疡处的蛆清除干净,又经几个月的治疗,伤口终于愈合。打那时起,林安川逢人就说,是李云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林安川的老伴也在康复点。有一个中午,李云华在巡查病房时,发现老人瘫在地上,双腿溃疡处血管破裂,血流不止。李云华连忙把她抱上床,用纱布将腿裹住,及时止血。看着小李忙得满头大汗,白大褂也被血染红了,林安川老泪纵横:“小李胜过咱的亲儿子啊。”
  是李云华的悉心照顾,大大祛除了村民的痛苦。4700多个日夜里,李云华全身心地扎根康复点,脑子里装着的都是这里的“亲人”。
  他既是好医生,又是执著的守护者。
  2005年8月的一个深夜,台风突然来袭,一时间狂风暴雨,李云华顾不上自己正在漏雨的住房,拿着手电筒,披上雨衣,绕过被水淹没的山路,摸索到病房,将挤在墙角的几个老病号从一片狼藉的屋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康复点所需的药品,得由李云华到南安市区的皮防医院领取。每隔十天左右要取一次药,他蹬着自行车往返40公里,其中10公里是崎岖的山道,往往是中午出发,一脚深一脚浅地摸黑回家。四年下来,李云华自行车就骑破了三辆,但他毫无怨言。“接触时间长了,慢慢地对病人产生了感情,也就觉得值得”。李云华总是这样说。
  从最初奉劝不要“犯傻”,到后来动员他“识时务”出来开诊所,很多亲戚朋友反对李云华扎根麻风病人康复点。“做医生,不能完全是为了钱,麻风病人更需要照顾,我真的放不下。”李云华的肺腑之言,让康复点村民感动,也让慕名前来采访的记者为之动容。
  “希望通过媒体,有更多的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来关心麻风病人。”这是李云华带我们跨进麻风病人康复点时说的第一句话。“13年来,康复点的村民走了20个,我将在这里待到最后一个村民离开。”
  他是奉献者,更是勤奋的求知者
  村民由于抵抗力差,往往患有综合症,13年的朝夕相处中,李云华碰到了各种疑难杂症。“解除病人痛苦要有精湛医术。”“现实中碰到很多问题,仅凭我读中专时掌握的知识是没办法解决。”李云华逐渐意识到,要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应不断更新知识。
  13年过去了,李云华身边的麻风病人越来越少,但是办公桌上的医疗书籍却越堆越高。皮防医院的同事都说,李云华是医院资料室的常客。平时碰到什么难题,他总是赶20公里的路,上皮防医院借书、查资料,找同行请教。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到皮防医院,总是上戴院长办公室请教。“戴院长到南京学习过,是我们这里的专家。”
  在妻子眼里,闲时的李云华除了跟麻风病人拉家常,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啃”书。“他习惯了这种生活,心里只有病人和书。”
  李云华案头总是放着一本厚厚的《内科》,这本晦涩的医学“大部头”,已伴随他多年。为了提高医疗技能,李云华挑灯夜读,花了三年时间,于2005年顺利通过福建医科大学大专自学考试。“等考完最后一门,我的头发也快掉光了。”李云华摸着脑门,风趣地说。“从教科书上得知每一根神经是怎么走向,这对我护理神经萎缩的麻风病人帮助很大。”三年的系统学习,让他更有信心成为麻防领域的行家里手。
  眼下,李云华正在琢磨撰写一篇有关麻风病防治的论文。他告诉记者,这一来是对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二来准备在农村广为印发,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注:文中麻风病人名字均为化名)(记者邱和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