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再遭炮轰

发布时间:2017-05-03 14:4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4月28日 03 版 | 查看:721次

作为老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再一次遭到炮轰。

4月27日,作为拥有《自然》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自然科研”正式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以下称“宣言”),公开呼吁改进评估科研产出质量的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单一指标”,尤其是“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家个体的贡献”。

这几天,有关107篇中国学者论文被撤销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撤销论文的正是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所属的一份期刊——《肿瘤生物学》。事件涉及数百名中国医生和医学生,由此再次引发有关临床医生、医学科学家分类评价以及“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合理性的讨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影响因子”第一次受到诟病,今年年初,根据最新公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中国两家知名高校学报从C刊“降格”为C扩,引发国内学术界对于“影响因子”的口诛笔伐。

如今,学术出版巨头对这种评价指标再次“开炮”。签署宣言之后,《自然》杂志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说:“《自然》及其子刊长期以来发表了多篇社论,强调传统期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呼吁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估模式。”

根据宣言,期刊“影响因子”创立之初本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判断采购哪些期刊的工具,而非用来衡量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因此,该宣言建议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在资助、任命和晋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

相应地,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了解,学术出版领域近年来不断推出新的学术评价指标,以期“挽回”影响因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前不久,爱思唯尔期刊出版业务全球总裁菲利普·德哈根(Philippe Terheggen)来到中国,举行了一场媒体圆桌会议探讨科研和期刊评价,这个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此前推出了由该出版集团主打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CS)”。

菲利普·德哈根说,和“影响因子”指标不同,CS指标将引证时间窗口设置为3年,并关注某期刊前3年发表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的被引频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评价指标的“完善”方向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而非单一的。

爱思唯尔学术文摘与索引数据库Scopus内容策略管理总监维姆·梅斯特(Wim Meester)说,学术评价不能仅用单一指标,而要考虑一揽子综合指标。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包括多个维度,如指标类型可以包括学术群体、学术贡献、使用状况、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

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指标,期刊学术界也进行了关注和讨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刘雪立、任胜利和程维红3位编审近期就对CS指标研究一番,他们认为,CS指标与“影响因子”指标构成要素相同,但引证时间窗口期不同,相形之下,CS指标的3年引证时间窗口期对显现效益较慢的学科期刊的评价将更加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针对学术期刊的新评价指标,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具有“正向”的导向价值。菲利普·德哈根认为,要把评价期刊与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标体系加以区分,不该把用于期刊的评价指标用在评价科研人员上。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份学术期刊有25%的被引率——这已算比较高的引用频次,但期刊当中仍不乏一些被引次数较少的文章,这时,如果用这份期刊的被引频次来评价该期刊的所有作者,显然并不准确,“不管对期刊,还是对作者,都是不公平的”。

菲利普·坎贝尔也提到:“减少对‘影响因子’这种评估指标的依赖对于研究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希望能推动整个科研共同体加大努力,开发出评估科研人员及其贡献的更好机制。”

在维姆·梅斯特看来,使用科研指标通常有两大黄金原则:一是在决策过程中既要有定量的指标,又要有定性的评价,比如同行评议等;二是在作定量分析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只使用某种单一指标,而需要选取多个维度的指标来支撑验证结论。

据他透露,为此,掌握海量论文数据资源的期刊出版商正在联手打造一揽子指标,让科研评价体系中的每项元素都有据可循。这些一揽子指标就包括他们新近推出的CS指标,这些将有望告别“影响因子”所带来的种种顽疾,从多个维度评价科研产出和科研人员。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