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20:53 | 来源:洛阳文明网 2015-05-20 08:00:00 | 查看:869次
常言道,养育之情最难忘。孟津县城关镇庆山村有一位村民交口称赞的“孝顺女儿”王红玲。10年来,她在得知自己并非亲生后,仍坚持照顾偏瘫养父和智障哥哥。近日,孟津县妇联得知王红玲的事迹,被她的孝心所感动,正帮她联系技能培训班,以便她更好地照顾家庭。
浓浓孝心 感动乡邻
俗话说:女人三十,年华方始。记者见到31岁的王红玲时,她正将年近八旬的养父王四川往院门口搀扶,让他到户外透透气。然后,她又回到屋里把哥哥穿反的衣服穿好。眼前的王红玲没有同龄女子的时尚靓丽,脸上尽显岁月风霜,但看起来整洁、干练。一个简陋的农家窑院,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15岁那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在打工时突发脑溢血患上偏瘫。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单薄羸弱的王红玲便到幼儿园给孩子们洗衣服,到酒店当服务员,给人卖衣服,只为了让母亲不那么劳累,让父亲能够按时吃上饭和药。
邻居们说,王红玲不但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而且要下地干活。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做饭干家务伺候一家老小,但她没有丝毫怨言。“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就过不下去了!”庆山村妇联主任王春兰说,多年来,王红玲的孝心深深感动了乡邻。
抱养恩重 反哺情深
“金家,银家,不如咱的穷家!”2004年,母亲在弥留之际告诉王红玲,她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而是在1983年抱养的,那时她仅半岁。王红玲百感交集,虽然对亲生父母百般思念,但从未打探过有关他们的消息。“我不愿让父亲担心,我希望他知道,我会一直陪在他和哥哥身边,照顾他们。”王红玲说。
由于家庭贫困,王红玲没有读完初中,但在她的回忆中,童年仍充满温情。“看到行动不便的父亲,看到哥哥出去后经常找不到家,再想想充满欢笑的童年,我觉得我有义务,也必须留下来照顾这个家庭。”王红玲说,父亲小时候虽然对她很严厉,但妈妈和奶奶对她偏爱有加,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会藏起来留给她。
“没有他们,哪里有我?我虽然不是他们亲生的,但养育之恩比天大,他们老了我理所应当照顾他们。”在这个读书不多的农家女子眼中,感恩、孝顺是她心中的一切。
孝老爱亲 其乐融融
18岁那年,王红玲在王良村的一个杂耍团打工时,认识了该县白鹤镇王庄村的刘高照。“你一个人咋能吃得消?家里的负担让我帮你一起扛吧!”就这样,两人结为夫妻,共同照顾一家人,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父亲、哥哥需要照料,两人婚后一直住王红玲家,这让她一直觉得很愧疚:双方都有父母,但丈夫要把更多的关爱留给岳父,要挣钱养活一家老小……
如今,王红玲的两个女儿渐渐长大,还能给她搭把手,这让她很欣慰。“妈妈不在家,我就是姥爷、舅舅的小保姆!”听到女儿懂事的话语,王红玲心中的辛酸顿时化成幸福。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学到一技之长,能够边挣钱边照顾父亲,让他安度晚年。”王红玲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